石家庄日报 2022-10-13 10:43 发表于河北


15年前,石家庄解放60周年,他拍摄了纪录片《石破天惊》;5年前,石家庄解放70周年,他拍摄了纪录片《石家庄印记》;如今,石家庄解放75周年,他的75集微纪录片《我的奋斗我的城》已亮相荧屏。他就是石家庄市荣誉市民、知名导演郭西昌。
郭西昌不是石家庄人,40岁时,他才与石家庄结缘。然而,在此后的日子中,他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用镜头记录这片土地,创作出一部部记录石家庄、讲述石家庄的文艺作品。谈起往事,他百感交集:“15年,我对这座城市的感情越来越深,我由衷地希望石家庄越来越好!”
始终在路上 一直有佳作
见到郭西昌的时候是一个下午,略黑的皮肤、额上几道不算浅的皱纹,不经意间,他就给人一种不苟言笑的印象。正如他自己所说:“做我们这一行,首先要认真,认真能解决一切。”
他的认真体现在一部部作品之中。
连日来,许多石家庄人都在朋友圈中转发一部名为《滹沱文韵》的纪录片。优美大气的风景、熟悉亲切的人物、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们纷纷赞叹:“原来我的家乡这么美!”这正是郭西昌率领团队创作的一部新作品,这部6集的纪录片从策划到播出历时两年,从策划到拍摄,从寻找采访对象到创作文本,郭西昌一直在路上。
“世界视野、中国高度和本土特色是我一直的坚持。”郭西昌坦言。拍摄石家庄千年古县三部曲时,郭西昌远赴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去采访,就是为了梳理和考证正定、井陉、赵县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从《石破天惊》到《璀璨时空——石家庄历史文化影像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年,郭西昌认真对待每一个选题、每一次拍摄,扎扎实实地拍摄了十余部反映石家庄历史的纪录片,其中不乏大奖之作。他说:“从中青年到中老年,我为石家庄真真切切留下了许多东西。我可能就多了那么一点儿认真,才能很自豪地说‘我比许多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都要了解石家庄’!”
勇于尝试新风格 艺术上不断探索
郭西昌很擅长拍摄历史文化纪录片,厚重的基调、娓娓道来的讲述、悠长的节奏让这些作品大气恢弘。然而,此次推出的《滹沱文韵》和75集微纪录片《我的奋斗我的城》却是他打破习惯,改变创作风格,积极转型的成果。
创作《滹沱文韵》之初,郭西昌团队策划了5个方案。最后,他们放弃全部方案,决定抹去《滹沱文韵》的“郭西昌印记”。简单明快的叙事风格、清新朴实的表达语汇令这部作品更接近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审美,尤其是该片还衍生出50集微纪录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果说一集四五十分钟的纪录片是一串项链,那么一段几分钟的短视频就是组成项链的珍珠。”郭西昌认为,短视频有其传播优势,所以当下,他们立志改变思维,不断尝试。
《滹沱文韵》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紧扣历史和当今的关系,而每一集中出现的人物就成为联系古与今的关键节点。民间铁路博物馆的收藏者、用木块仿制微缩版赵州桥的木匠……这些身边的老乡让观众觉得历史不再遥远,引起了人们的共鸣。郭西昌说:“寻找合适的人物是最难的,我们发动了一切力量。有些主人公的出现甚至让我觉得是如得神助,这个过程令我印象深刻。”
“从目前来看,《滹沱文韵》可以说达到了我的预期。因为改变自己几十年的创作习惯其实是很大的挑战与突破,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这个过程痛并快乐着,我觉得我尽力了。”郭西昌说。
此地亦是故乡 我很热爱石家庄
整个采访,郭西昌都在很认真地讲述“他这些年来是如何认真工作的”,直到最后聊到了石家庄。他笑着说:“熟悉我的朋友都说我很少笑,但在2010年,我去领‘石家庄市荣誉市民’证书的时候,我笑得露出了满嘴的牙。”现在,这张照片悬挂在他的家里,在他看来,这份荣誉沉甸甸的,这里虽然是他乡,却早已经成为了故乡。
郭西昌是山东人,之所以和石家庄人这么投缘,他说可能是因为齐鲁大地和燕赵大地上的人民有许多共同点,比如,性格豪爽,为人淳朴。从旧石器时代的沕沕水水帘洞遗址,到石家庄今天的新面貌和新发展;从石家庄的千年古县到这片土地上的阡陌交通,他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感知着这座城市。他认为,这座城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杰出的人文精神。“我在这里结交了许多朋友,随着对这个城市越来越熟悉,我越来越热爱这里。大家见面总会说‘石家庄这个还值得做,那个还值得做’。我想,我应该继续去挖掘,去创作。”郭西昌说。
“石家庄这两年的变化很大,我非常希望用我的作品启发大家来回答‘这座城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哲学命题。”郭西昌认为,随着思考和回答这个命题的人越来越多,这座城市的发展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他坦言,拍摄《我的奋斗我的城》的过程中,从75位主人公身上他再一次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找到了这座城市的根脉灵魂。郭西昌说:“今年是石家庄解放75周年,我特别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为她自豪和骄傲,进而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记者:刘迪
编辑:闫艳丽
审核:李彦水 冯金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