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昔日“军中一支笔” 今朝享誉海内外——首访著名书法家梁光彩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昔日“军中一支笔”
今朝享誉海内外
——首访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梁光彩先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了解情况的朋友都知道我在北漂的日子里,采访了众多中国当代书画名家,这当中包括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民族大学等一大批高等学院的书画艺术家,其中也包括在社会各阶层任职的书画艺术家。
多年的笔耕不辍与艰辛努力,使我有幸同众多的书画艺术家们成为好朋友。了解情况的友人也都知道,这些年来我还有个“夜访名家”的习惯。说到夜访,我首先想到的就是3次夜里采访著名军旅书法家梁光彩先生的这一实例。
认识梁先生,得益于那位集京城著名的女律师、女书法家于一身的何女士的介绍,正是因为她的引见,使我有了“三次夜访”梁先生的不凡经历,更使我实现了在短时间内从“梁先生”到“梁哥”的飞速跨越。
与著名军旅书法家梁光彩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多年的严重失眠,使我成为一个既能够起早,又能够贪晚的耕耘者。谈到“三访”梁先生,可以说令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一访”梁先生是一个炎热盛夏的夜里,当时的时间已近11时。我喜欢夜深人静之时与我的采访对象聊,聊天聊地,聊人生,当然更多是谈艺术家的“艺术人生”,艺术家的成长历程,艺术家在艺术之路上的艰辛与努力。
提到“梁光彩”这个名字,我马上就想到:熠熠生辉的前提不就是光彩”吗?在去梁光彩位于北京学院路附近的工作室的路上我在思索着。
“他是一个军人出身的军旅书法家,如何能享有‘军中一支笔’的美称”?我在临近梁先生工作室时心里仍在这样发问。
“他一个‘军中一支笔’又何以享誉海内外”?直到我将要迈进梁光彩工作室的门槛时仍在这样怀疑。
坐在我面前的梁先生,微胖的中等身材,一件笔挺的半袖杉,沉稳的谈吐,学者的气质,那张慈善友好却不失严谨和专注的脸上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亮眼,那眼中迸射着的满是智慧。这一切告诉我,他非同寻常,他光彩照人,他熠熠生辉。
我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目的是告诉梁先生我的第一次采访因为时间太晚不能影响对方休息。我也在对自己说:你睡不着觉喜欢夜访,人家怎承受得了?
但我万万没有想到,梁先生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也喜欢夜深人静之时与好友交流。那我就自作多情地充当一回梁先生的好友与之深夜交流吧。但我仍事先声明我的象这样的夜访大概至少需要两三次,梁先生微笑着告诉我:只要你有空我愿夜陪。
对话间我站起身来,望着眼前那一幅巨制书法作品——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落款为梁光彩书于北京。那笔力苍劲有力,凛然大气,韵中透骨,章法呼应,令我大饱眼福……
作为第一次采访,我的“笔墨”不能只停留在今天,更多的还是昨天和前天,那就先关注前天吧。
梁光彩是属龙的,曾为武警部队副师级干部。他祖籍河南驻马店,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书法艺术,儿时他已经在祖父的指点下临帖了。上世纪70年代入伍后,他在紧张的训练和工作之余,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练字,从未空闲过一天。
那时,当战士的每月只有6元钱的津贴费,买不起纸和墨,他就蘸着水在报纸上练。工作忙,空余时间不多,他就见缝插针采取“心练”的办法。后来,他被提升为军官调入北京,更是充分利用北京的有利条件,四处拜师学艺,把空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书法上。同事们问他:“这样难为自己,不苦吗?”他说:“非但不苦,而且其乐无穷。”再后来,梁先生的家属随军进了北京,部队上公事及家务更忙了。尽管如此,每天晚间他仍坚持练字习艺。
正是因为这样,梁先生的书艺水准大增,由此“军中一支笔”的美称诞生了。
如果把第一次夜访定位在“前天”,那么我的第二次夜访就定位在“昨天”。
“二访”谈昨天。我的第二次夜访时间与“一访”相隔不到10天,是夜里11时30分至凌晨1时30分。
梁光彩若有所思地说:人这一生还是多经历些好,经历的越多,财富就越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深感梁光彩的话意味深长。我为之动容的请他讲下去。
梁光彩告诉我他的执著、对书法艺术的执著从未改变过。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梁光彩曾来到海南创办公司,并任海南泛华有限公司总裁。担子更重了,工作更忙了,但仍不改变他对书法艺术的执著追求。那时的他白天没有时间,夜深人静时,他就在灯下挥毫疾书,在那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但白天照常投入到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
梁光彩还告诉我,他曾得到著名书法家启功、沈鹏的细心指点,并长期拜著名书法家李大鹏为师,他凭着极高的悟性,深得师长真传。正因为这样,他的字,既吸收古法之精髓,又变换出了新意。柳体、颜体、赵体、王体等各种风格的书法艺术,梁光彩都潜心临习,并加以融会贯通,逐步形成自己师古而不泥古的与众不同的风格。许多人称梁光彩的字遒劲有力、凛然大气,其独到的表现和创意,颇见基本功的扎实,技法的全面。梁光彩的书法以行书见长,兼楷、草、魏等各体。他既写中堂和对联,又写六尺整纸一字的大字,更叫绝的是,他只用笔尖的一、两根毫,能写出不足黄豆粒大的字来,比常人用钢笔写的字还小许多。我们可以想象,这样行笔,没有相当深厚的功底是写不出好字来的。梁光彩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精彩。
梁光彩何以做得如此之好、之高、之妙、之绝呢?其深刻的原因有待于我的三次夜访。我下意识看一下手表,时间已至凌晨1时整,我就此想告别光彩先生。光彩先生却提起笔来,让我到他的案前。只见他铺好纸张挥毫泼墨,转眼之间,几幅“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展现在眼前。本已一饱眼福的我准备告辞时,只见梁先生又左右手高悬执笔,挥洒自如,转眼之间又一幅大有龙蛇行飞之灵妙的书法作品展现在眼前。如果不是因为第二天另有采访的原故,我真的不忍心离去。
凌晨1时30分左右,我向再三挽留我的梁先生告辞,不为别的,这是我的原则。然而刚刚出去几分钟,并在街上寻找住宿地方的我接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突然之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我提着手提箱,在大街小巷中不停地穿行着。然而,走了一家又一家招待所、旅馆、宾馆,却没有我的栖身之处——不是因为对方怎么都不开门、不接待、没床位,就是因为价格太昂贵本人承受不了而无法入住。直到凌晨3点半时,被浇得象落汤鸡似的我终于找到一家小店住下,那一夜我根本没合眼、也无法合眼……
“三访”梁光彩,是与“二访”相隔不到半个月的一天夜里10点多钟。第三次访问,我较注重今天,较注重他那拥有的深厚底蕴和超凡脱俗的书艺其原因之所在。
交谈中,梁先生充满自信。梁光彩的书艺所以如此深厚,这和他的文化的根底有关。谈起书法理论和古今书法名家,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能整篇背诵出《道德经》全文,对《四书五经》中的典故、格言、名句,他几乎烂熟于心,至于唐诗、宋词等,更是信手拈来。梁光彩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赛并获奖,多家省级书法协会聘请他为会员和理事。他的许多作品,曾先后被几十家报刊刊用。许多著名书法家称赞他的字“大气磅礴、超凡脱俗。”许多政界和文化艺术界的人士都收藏有他的书法作品。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被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泰国、美国等友人收藏。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