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当代诗歌线上专题系列讲座(第八讲)开场白
❂ 尊敬的群主,各位编委,各位老师,全体诗友:
大家晚上好!
我是童年,很高兴再次和大家相聚“青年文学家”上海诗歌现场讲座微信群,共同探讨关于当代诗歌的话题。
今晚,我想重点聊一聊我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性诗人,被誉为当代“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
这颗诗的巨星早在29年前(即1993年10月8号)就陨落了。
今晚的交流,重点内容——

◐ 童年臆断顾城的五首诗
●⼀代⼈
顾城
⿊夜给了我⿊⾊的眼睛
我却⽤它寻找光明
1979年4月

★ 童年点评:
“诗道性情”。在顾城的心目中,“黑夜”不仅是神秘的,也是圣洁的,并且是属灵的活的生命。神祇般的“黑夜”赋予诗人“黑色的眼睛”,于是,“黑色的眼睛”这个意象便“仗境方生”,它不只有境、有情、有智,还不乏酸甜苦辣的性灵。第二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颇具诗性张力与人文悖论的语感,其内生的凌云健笔不得不让人确信好诗“各有定价”。

●远和近
顾城
你
⼀会看我
⼀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980年

★ 童年点评:
真正的诗人大抵重视真切而深刻的内心审美体验。其实,《远和近》这首诗,细细咀嚼的确很“朦胧”,其凝练、隽永、内敛的文字,给受众留下了充足的想象与回味空间。当年许多文人墨客口诛笔伐,纷纷批评诗人写得太古怪、太朦胧了。童年坦言,只有三流诗人才热衷于事无巨细地写实表达。平心而论,该诗的看点至少有三点:其一是言简意赅;其二是无论从哪个审美角度望过去,该诗都能让受众呼吸到某种驿动着的生命气息。注意:千万别再把这首诗只看成是爱情诗了;其三是浓浓的禅宗味贯穿始终,高格、古雅、闲逸、幽深、神仙,诗的五趣兼备。

●小巷
顾城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1980年6月

★ 童年点评:
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精辟地指出:“任何一个25岁以上,还想继续做诗人的人,历史感对于他而言简直是不可或缺的。……正是这种历史感,使得一个作家能够最敏锐地意识到他在时间中的地位,意识到他自己的同时代。”顾城创作《小巷》时,年方24岁。然而,他却已经意识到了真正的文学其实并不能给人带来名誉、金钱乃至地位。诗人丰赡的童话般的内心精神世界与文学的现实窘境形成强烈的背离与反差,尤其是诗人几近神经质的国王般的领地独霸私欲、参和着自视清高的文人德性、纯净梦幻般的诗性精神诉求,加之根深蒂固业已僵化霉变了的一切历史性陈弊旧俗交媾缠绕,最终导致诗人心灵深处产生挥之不去的纠结、苦闷、彷徨等困囿。
人们不禁会问:诗人那把旧钥匙,何以能够敲开那堵厚厚的墙?!看来,真正的艺术情绪绝非个人的。

●规避
顾城
穿过肃⽴的岩⽯
我
⾛向海岸
"你说吧
我懂全世界的语⾔"
海笑了
给我看
会游泳的鸟
会飞的鱼
会唱歌的沙滩
对那永恒的质疑
却不发⼀⾔
1980年10月

★ 童年点评:
胸中无丘壑,笔底无性灵。诗人不愧是“唯灵”诗写高手,他故意“规避”“那永恒的质疑”,通过“我懂全世界的语言”这么一个大言不惭的“我”与象征着无所不知拥有大能量似神一样的“海”,构筑鲜明的反讽式对比,昭示“岩石”、“鸟”、“鱼”、“沙滩”等等一切都是启示,一切都是象征,一切都是哲理,一切都是超越语言的“存在”,正如一位哲人说:“世上只有一本书,就是你自己,别的书,充其量也不过都是它的注解。”
作为一个人,其生命的终极价值追寻可能是永恒的。然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感觉
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1980年

★ 童年点评:
确切地讲,诗人只能靠感觉活着。倘若诗人丧失了刹那间的那种敏锐的感悟能力,诗人也就没有意义了。
这种小诗《感觉》,给人的感觉,不外乎两条:其一是诗中呈现出一种浓郁的新奇感;其二是由视觉审美引发的卓异的艺术知觉。诗人在第一节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片死灰”的黯淡、压抑乃至绝望的情境。第二节诗人又来了个180度的大拐弯。诗中出现了象征着创世纪生命力鲜亮的“光”——两个孩子,让受众吸吮到了希望的晨曦。最后这一节,实际上展现出了诗的风骨。诗文需要风骨,就好像人体要有骨骼一样。抒发情感,“必始乎风”;遣词造句,“莫先于骨”。

诗人简介:

顾城(1956—1993)朦胧诗代表人物,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昌邑县东冢公社五年。返京后做过翻糖工、搬运工等,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1993年10月杀妻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作品,出版有《顾城诗全编》、长篇小说《英儿》,及散文集多部。
◆童年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