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话让孔圣人成为两难小人
刘彦强(憨子)
《论语,述而第七》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讲述一生为复辟礼制而奋斗的孔子被批为结党营私,不懂《周礼》的故事。原文照录于后: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大家知道,《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的老师的言行,所以这绝对应该是真实的事情。可不是反孔人士瞎编的故事。正因为此,此段故事很值得玩味。
这段话什么意思,翻译一下:
这段陈国的司败问孔子:“昭公懂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出来后,陈国的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不会结党营私的,难道你老师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对巫马期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我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解释一下。
我们知道,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周游列国到了陈国,陈国有一个职位是司败(春秋时的官职名称,与后世的宰相级别差不多,属于最高级别的职位之一)的官员。陈是陈国,司败是官职,“陈司败”就是陈国的司败。这个司败就问孔子,你们的昭公他懂礼吗?这个昭公就是鲁昭公,是鲁国的国君,孔子虽然周游列国想寻个官做,但毕竟还是鲁国人,道理上还是鲁昭公的臣民。所以,陈司败一问他,他就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懂礼了”。
陈司败为什么要这样问孔子呢?原来,这鲁昭公做了一件很多人都知道的违背礼制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是鲁昭公娶了吴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娶媳妇怎么就违背礼制了?听我慢慢解释。
我们知道,周文王分封诸侯时,把他的弟弟姬旦封到鲁国,成为鲁国的第一代国君,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周公。这鲁昭公是周公之后,而《周礼》就是周公制定的,其中有一项明确规定,就是同姓不婚。而吴国的第一代国君是泰伯,泰伯是周公的爷爷、周文王的父亲王季的亲大哥,用现在的话说,是周公的大爷。吴国国君与鲁国国君是同一个祖先,都姓姬。这鲁昭公娶了吴国的公主姬家小姐,这当然是违背了他老先人周公制定的《周礼》,属于乱伦。当然,你不能拿现在的法律说这早已超出了三代血亲不能结婚的法律规定,不算乱伦。周代有周代的法律,这就是《周礼》,《周礼》明确规定的“同姓不婚”,鲁昭公娶同宗女子为妻,这就是违法,是乱伦。所以,陈司败这样问孔子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是瞧不起包括孔子在内的鲁国人:
“你们国君做出这样乱伦的事情,竟然没有人出来管管,什么人嘛?”
也是,国君代表这个国家,国君做出了不堪的事情,该国的所有臣民都跟上蒙羞。
但问题在于,鲁昭公做出了不堪的事情,孔子是明明知道的,但他却说了谎话,想欺骗陈司败。这当然是自取其辱。
果然,这个司败没有当面戳穿孔子的谎言,而是他等孔子出去了以后,向孔子的弟子巫马期说明对孔子的不满,他先给巫马期作揖,这个作揖说明陈司败是很懂礼貌的。作揖干什么,请巫马期走进一点,他要说悄悄话,这也说明这个司败还是很尊重孔子的,因为他不想让更多的人听到他下面的这些话:“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我听人说君子是不结党营私的,难道你这个老师也是个结党营私的人吗?这个意思是指孔子跟鲁昭公相互勾结,所以为鲁昭公来开脱?这话很重,表明这个司败已经把孔子看成是个结党营私的小人。想想看,陈国主持朝政的司败把孔子看成是结党营私的小人,这陈国还能容得下孔子吗?
接下来是陈司败解释他觉得孔子结党营私的原因:鲁昭公娶了吴国的公主,这是跟他同姓的女孩,鲁昭公自己也知道自己违背了《周礼》,为了避免人家说他违礼,所以他欲盖弥彰的不称这个女子为吴姬,给她换了一个名子叫“吴孟子”。像这样乱了纲常的鲁昭公,你老师还说他(鲁昭公)“知礼”,如果他知礼,那这天下还有谁不知礼呢?
这个反问有根有据,且问得有礼有节,巫马期当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从陈司败那儿出来后就将陈司败的话转述给孔子。孔子能对弟子说什么呢?说人家陈司败胡说八道?显然这哄不过弟子,于是他就自我解嘲说,“我孔丘很幸运啊,有一点过错,人家都知道了”(丘也幸,茍有过,人必知之。)
你看,圣人就是圣人,听到人家这样说他,他还表现的很从容、很安祥、很谦和,他承认是他错了,还把别人知道他的错误说成是“很幸运”。
但是且慢,孔子为什么要说谎?承认说谎有什么后果?
昭公娶同姓女,显然背礼,这事孔子肯定知道,你看连陈国的司败他都知道,孔子是鲁国人,做过鲁国的司寇,而他又是学礼的,并且一直以要恢复《周礼》为己任,号召所有的人“克己复礼”,怎么可能不知道鲁昭公违背《周礼》?但他为什么还要说鲁昭公知礼呢?原来,孔子自己创了一个信条,叫“为尊者讳”。什么叫“为尊者讳”,就是尊者犯了错误不能说,还要为其掩盖,目的当然是欺骗世人,维护尊者的威信。鲁昭公是鲁国的国君,孔子是鲁国的臣民,他自然要为鲁昭公的失礼打掩护,说谎话。就此而言,我们也可以说孔子用心何其良苦!
但问题来了,尊者的错误是客观事实,明明白白的掩盖不了,掩盖也只能令错误更加严重,危害更大。如果这个尊者是昏庸险恶之辈,“为尊者讳”岂不是助纣为虐,让自己成为帮凶?孔子在这里就陷入了极尴尬的境地,他的“为尊者讳”被陈司败看成是结党营私,所以也是与违背周礼的鲁昭公一样的小人。更重要的是,孔子是以恢复周礼而闻名于天下的,现在居然说违背礼制的人知礼,这不明明是个欺世盗名的阴险小人?
孔子“为尊者讳”既未能掩盖鲁昭公的错误,又毁了自己的名声。在陈国人眼里,他既然是结党营私,欺世盗名的阴险小人,那就只能如丧家之犬一样的遭人唾弃,这不是陈国人不知礼,相反,是因为他们知礼才唾弃孔子。
孔子遭陈国人唾弃是咎由自取,这个姑且不论,问题在于他把“为尊者讳”坚持到底了吗?没有,因为他最后对自己的弟子说:“我孔丘很幸运啊,有一点过错,人家都知道了”“有一点过错”,什么错,当然指的是他对陈司败说的鲁昭公“知礼”,显然,他对学生承认,他对陈司败说的鲁昭公“知礼”是错的,这自然也就是在弟子面前承认了为鲁昭公避讳是错的。他的“为尊者讳”并不能坚持到底。
由是观之,“为尊者讳”其实就是一种流弊,必须唾弃。
2020年7月29日星期三
作者简介:
刘彦强,网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有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于多种刊物。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767344.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