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涂雪夫者,涂国模也。四川省中江县人。曾供职于中央警卫团,中江县委组织部,德阳市纪委、文联。川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四川省作协会员。
作品自上世纪90年代散见于《高中生》、《南方航空》、《作家村》、《公仆与信访》、《大理文化》、《德阳文艺家》、《九寨沟》、《人民文学》副刊、《华西都市报》、《西部开放报》《东方作家报》、《德阳日报》、《德阳广播电视报》等报刊杂志。2001年开始在《榕树下》、《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网》、《汉语文学网》、《晋江文学网》、《中国作家网》等网站发表网络作品,其亲情、游记散文深受网友的推崇和厚爱。2011年,《涂雪夫游记散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2016年,小说集《梦回京城》、《爱在深秋》,散文集《情系山水间》、《难忘的亲情》与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签约,制作成电子书,如今已经在京东、亚马逊、咪咕、微信阅读等多家网站销售。如果你想全面了解涂雪夫,请你百度一下涂国模,《百度百科》收录了他详细资料。

精品游记三十
山水相连的情谊 - - 越南旅游印象记
作者|涂雪夫(中国四川)
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
共临东海我们友谊向朝阳
共饮一江水朝相见晚相望
清晨共听雄鸡高唱
……
我们高呼万岁
胡志明毛泽东
……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上世纪七十年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能唱。怀着这样的情感,6月3日,我们一行7人从柬埔寨乘越南航班来到河内机场。
在机场,我们见到了军容整齐的越南人民军军人,他们在一丝不苟地为游人办理着签证。
接团的是一位姓阮的大约40岁左右的男子。他用流利的中国话自我介绍说,他的祖籍在广西,在越南已经生活了几代人了。
晚上,我们住进了位于河内还剑湖也叫西湖边上的一家名叫胜利宾馆的四星级酒店。西湖的对岸,就是河内著名的巴厅广场。
(下榻的宾馆)
冒着酷暑,我站在宿舍的阳台上,眺望着西湖的夜景。只见皓月当空,渔火点点,粼粼波光,把西湖装扮得格外美丽。
第二天一早,我们在阮导的带领下,乘坐一辆面包车,经过三个来小时的行程,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号称“海上桂林”的下龙湾。
(下龙湾)
来到海边,只见蔚蓝的天,洁白的云,碧蓝的海,青翠的山峰,把人们带到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海面上白帆点点,各式各样的游船穿梭在崇山峻岭之中,好一派旖旎的海上风光。
阮导告诉我们,下龙湾位于北部湾西部,是越南北方广宁省的一个海湾,风光秀丽迷人。风景区共分为东、西、南3个小湾。因其景色酷似中国的桂林山水,因此被称为“海上桂林”。
在1500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岛礁林立,星罗棋布,姿态万千。这里究竟有多少岛屿多少山峰,至今也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据说这里共有3000多座岛礁,仅命名的山、岛就有1000多座。
下龙湾的名称的由来有种种传说:一种说法是上天遣神龙降临北部湾,帮助越南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神龙通过口吐颗颗龙珠来打击侵略者,龙珠落进海里,化为岩石,耸立成山。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群白龙从远方飞来,被这里的绮丽风光所吸引,从天上下来留在海湾里。白龙翻腾激浪,化作千姿百态的奇山异岛。但据科学工作者考证,这里原来是欧亚大陆的一部分,后沉入海中,形成了这样的自然奇观。
在岸边,阮导为我们一行租了一条可以乘坐20多人的铁皮机动船。经营机动船的是一位越南中年妇女,有一位开船的中年男人和一位在船上服务的中年妇女。他们都能说一些比较简单的中国话。
船主告诉我们,这两位帮手一位是她的妹妹,一位是她的妹夫。这些年来,来这里观光的游客很多,生意还算不错。除了搭载游客观光,在船上还可以卖一些珍珠之类的旅游纪念品。
临启航前,阮导为我们在岸边买了一条有肥又大的海鱼,说在船上由船主为我们加工。

来到海面,只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山石小岛雕刻的形状各异,有的如直插水中的筷子,有的如浮在水面的大鼎,有的如奔驰的骏马,还有的如争斗的雄鸡,最有名的是蛤蟆岛,其形状犹如一只蛤蟆,端坐在海面上,嘴里还衔着青草,栩栩如生。我们掏出相机和摄像机,把一路的精彩,全部定格在这方寸之中。
阮导告诉我们,到了下龙湾,天堂岛不能不去。虽然要外加了190元,但我们还是觉得值得的。

下龙湾的“天堂岛”,实际名称叫迪独岛。乘船游览下龙湾时,从斗鸡石再往南行驶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下了船,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金色的沙滩,紧靠沙滩的是一座不算很高的土山,山上植被茂密,这就是天堂岛了。
天堂岛海拔100多米,在岛的山头上建有一座远眺的亭子,可以一览周围的众山海岛,这是观海、看岛、赏景的最佳地点。下龙湾“水上桂林”的美誉在此处才能真正的领会到其精髓。天堂岛由岛屿、海水和沙滩三部分组成。岛屿是高耸的,海水是翠绿的,沙滩是洁净的。可惜,我们没有带游泳裤,失去了下海的时机。我们只有在沙滩边拍下几张照片,作为留念了。

我们沿着石梯山道,一步步向上攀登。到山顶要爬将近400级台阶,对于我们来说没什么难度,一口气用了10几分钟就到山顶了。整座山被茂密的植被所覆盖,人们不时停下来回头向下拍摄。
山路陡峭,九拐十八弯。 登上天堂岛的最高处,可以俯视环瞰整个下龙湾景色。
观景台上的游人很多,不同肤色的游人都有,操持着南腔北调,欣赏着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景。
站在观景台,眼前是碧绿的海水;游船在岛湾里静静地停泊穿梭;四周海面群岛环绕,座座岛屿镶嵌在翡翠般的海平面。只见海面上船只穿梭来往,划出一道道涟漪;黄色的沙滩绵延伸向绿色的海中,黄绿交织,颜色层次清晰分明。人们在沙滩上,在海水中尽情地戏耍。我想可能这就是人们称之为天堂的原因吧。

下龙湾的海水总是绿色的,在碧蓝的天空下,随着历史长河不停地流淌着。
下龙湾的四季是美丽的。春花烂漫青翠欲滴,绿色的植被长满在千姿百态的石山上;在这里,夏无酷暑,天气凉爽,金色的阳光闪亮了海面。秋天的夜色分外美丽,月亮在白云中静静地穿梭,银色的月光洒满了犬牙交错的山峰。在冬天,烟波浩渺,海浪拍打着岛屿,犹如一曲曲优美的摇篮曲。
在回程的海面,船主烹饪的美味大餐端上了饭桌。我们一边品味着佳肴美酒,一边欣赏着美丽风光,一边赞美着船主的烹饪技术。
船主性格开朗,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们喜欢这里,就留在这里吧!
她的妹妹妹夫也在一边添言搭语,说,我姐姐如今还是单身呢,如果你们哪个愿意,就留下来吧!她可以天天给你们弄好吃的。他们的话语虽然没有任何恶意,但也弄得我们这些久经沙场的游客,个个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在返回河内的途中,我留心观察了一下,马路两旁的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挂上了越南国旗;在公共场所,都悬挂着越南开国领袖胡志明主席的画像。由此可见越南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对开国领袖的无限崇敬。

6月5日一早,我们驱车向巴厅广场进发。只见道路上摩托车队伍犹如一条长龙,有序地在穿梭在大街小巷,这也是越南河内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阮导告诉我们,巴亭广场是越南人民举行集会和节日活动的重要场所。如果说首都河内是越南的心脏,那么巴亭广场可以说是河内的心脏。
巴亭广场位于市中心,还剑湖也叫西湖的西北。广场长320米,宽近100米,可容纳一二十万人的狭长广场。

阮导说,你们顺着我的右手看,这个湖就是河内著名的还剑湖,人们也习惯叫她西湖。她的对面就是我们住的胜利宾馆。她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相传 1418 年,黎朝太祖——黎利,在蓝山起义之前,巧合地得到一个剑身,上刻“顺天”二字。后来又捡到一把剑柄,拼在一起特有力量。黎利英雄就用这把宝剑打败不少敌军,后来成为皇帝,建立了黎朝。10 年后,有一天黎太祖在绿水湖上游船时,突见一只金龟浮出水面,游向船边,向黎太祖说:“敌军已被打败,请皇上还我宝剑。”话一说完,黎太祖腰部的宝剑突然摇动,掉到金龟嘴里,金龟于是含着宝剑往湖底潜去。黎太祖与群臣非常惊讶,以为是神仙现身,把金龟称为神金龟,为了表达对金龟的尊敬。湖名从此被改为还剑湖
阮导说,同志们,你们看,前面就是巴亭广场了。只见越南国旗在广场上空迎风招展高高飘扬。
阮导接着说,这个巴亭,原本为越南清化省鹅山县的一个乡。19世纪80年代,巴亭最早爆发抗法运动;为纪念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越南“八月革命”胜利后遂以“巴亭”为此广场命名。
现在,巴亭广场西侧高耸着胡志明主席的陵墓,墓前的花岗岩石壁上镌刻着胡志明的名言“没有什么能比独立、自由更可贵的了”。墓西北是胡志明在河内的旧居,西南面有胡志明博物馆。博物馆前有著名的独柱寺。从胡志明陵墓沿雄王路往北,右边是越共中央机关办公驻地。雄王路左侧是主席府,是越南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主席府广场是外国高级代表团来访时举行欢迎仪式的地方。

跟着阮导,我们走进胡志明故居。胡志明故居位于巴亭广场旁的主席府内。主席府的主体建筑是一栋由德国人建的法式别墅,见到的是红瓦黄墙的平房,房子里陈列着胡志明主席曾经用过的桌椅板凳和餐具。引人注目的是在一间屋子了陈列着前苏联和法国送给胡志明主席的金狮保险车和标致小车。
胡志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中央领导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他生前曾多次访问中国。

胡志明主席原名阮必成。1942年8月,他化名胡志明,到中国去同越南抗日革命力量联系,刚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就被蒋介石地方政府逮捕,从此他在广西各地13个县的18个监狱里被监禁了13个月,他受尽摧残和折磨,不得温饱,牙齿脱落,头发灰白,面容憔悴,他写了一百多首诗, 以后以《狱中日记》发表,1943年9月10日从柳州监狱获释,随即同当地的越南各民族主义救国组织取得联系。
1945年9月2日,在河内巴亭广场五十万人的群众集会上,胡志明代表临时政府宣读《独立宣言》 ,庄严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我本想去瞻仰一下胡志明的遗容,阮导告诉我们,胡志明陵墓没有对外开放。带着深深的遗憾,我们来到了广场的购物点。我买了一本胡志明诗集《狱中日记》一幅彩印的胡志明画像和一条胡志明生前抽过的香烟,以表达对胡志明同志深深的敬意以及对越南人民同志加兄弟的传统友谊的深深怀念。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