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姑名叫姜华。在我们大家庭里,三姑是引领每个成员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向导。因为她的指引,一个大家庭至目前已有30多名成员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在当地是少有的。
(一)
1945年春的一个晚上,大雨滂沱。在射阳河北四汛港畔(今五汛镇四汛村)一座低矮的茅屋里,爷爷、奶奶和家人正在商议一件大事,即如何从驻村庵堂的新四军后方医院,诓回自愿在那做“辅助护士”的三姑,并连夜将她送往已“谈定”的婆家完婚。我爷爷、奶奶一共生养了七个子女,父亲是老大,下面有五个姑姑,最后是小叔。当时我父亲和大姑、二姑都已经婚嫁。爷爷、奶奶认为,16岁的三姑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与其整天在部队医院让人担惊受怕,不如让她嫁人安心省事。此时,医院已接到上级命令紧急转移。准备随时离开的三姑冒雨回家辞行。走到家门口,刚要推门进去,她恰巧听到家里人正在商议着“大计”。此时,她又看到有独轮车停放在门前,顿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随即,她下定决心,干脆不辞而别回到医院,坚定地向首长要求随军转移,参加革命。我的父亲叫姜为进,听他老人家讲,三姑自幼聪慧。当时,村里有一家私塾馆收学生。家里穷,三姑又是女孩子,就没让她入塾识字。三姑每天趴在私塾馆窗前听老先生讲课。《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听了一段时间后,她也能背下来。很多时候,馆内的小孩学的内容没搞懂,三姑却能答得上来。1944年冬天,村里驻扎了新四军后方医院。三姑耳闻目睹新四军保家卫国的英勇故事,十分敬佩,主动前往帮助医院看护伤病员。三姑做事心细,不懂就问,边干边学,很快就能为伤病员煎方换药,清洗纱布绷带。由于在私塾馆“旁听”过,她能识些文字,还经常帮人读药名和说明书,按处方配草药。首长十分喜爱这位聪明伶俐的小姑娘。三姑后来回忆,就在那天晚上,医院首长听了她家里准备强行包办完婚的诉说,当即正式批准她参加革命的请求。那夜,三姑就随军转移离家了。后来,她一直把这次与家庭、命运抗争的行动,阐释为爱党报国、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革命行动。她说,在国土沦陷、山河破碎的年代,每个中华儿女都应挺身而出,跟着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建功立业!三姑参加革命后工作积极,经常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加之认真钻研医疗护理技术,很快成了医院的医疗骨干。1946年,三姑淬炼成钢,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淮海战役中,三姑参加战地救护。看到一位战士在战壕外负伤倒地,她不顾横飞的子弹,勇敢地冲向前去,在其他战友的掩护下,把那位战士拖进战壕施救。而三姑,却全然不顾自己腿上已经中了敌人的一枪。

(二)
那时候,因为部队后方医院在盐阜地区活动,离家不远,三姑时不时地通过书信或熟人向家里报平安,嘱托家人要坚决拥护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1947年,盐阜地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地主多余土地分配给贫雇农、下中农耕种。父亲说,我们家是贫农,应该分得田地,但是当时胆子小,不敢参与。正在这时,三姑请人捎回家信,介绍了全国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形势。她告诉家人,耕者有其田,翻身做主人是共产党革命的目标,并希望家人积极参与土改。作为长兄长嫂,我的父亲、母亲在其妹妹的鼓励下,勇敢地站了出来,批斗地主恶霸,积极分田分地。1948年,由于政治觉悟高、工作有成效,父亲、母亲双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父亲长期担任村干部,直到1974年病故,为乡亲们操劳了大半生。父亲临终时还告诫我们,要以三姑为榜样,有革命理想,爱党报国,服从革命需要,好好做人做事。建国初期,三姑所在的部队医院驻扎南京。历经日寇大屠杀和长期战乱,南京人口和劳动力不足。为更好地建设南京,政府鼓励各地农村人口进城。于是,三姑就动员四姑姜仪、五姑姜芬和堂姐姜慧芳到南京发展。可是,爷爷、奶奶就是不同意。他们说,城里有什么好,一根葱、一瓢水都要钱买。解放了,家里有田种,吃穿不愁。再说了,城里人地生疏,万一出个什么岔子不得了。三姑又一次写信来,说共产党管理的城市前途光明,已经站起来的人民群众要响应党的号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作贡献。后来,姑侄仨打起背包来到南京。从那起,她们仨投身革命,把火热的青春献给新中国的城市建设。几年后,她们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姑长期在南京无线电厂工作,爱厂如家,敬业奉献,年年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上世纪六十年代,她还被表彰为南京市“劳动模范”。在南京,时年25岁的三姑结识南京军区空军某团政治部主任许昌隆,如愿找到心中的王子并与之完婚。对此,爷爷、奶奶十分欣慰,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