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形式美与笔墨美的完美结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骆晓萌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形式美与笔墨美的完美结合
——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艺术研究院院长、
著名画家骆晓萌先生
也许是共同的情趣爱好,也许是常有的共同想要探讨的话题,也许是性格、志向的使然,我与著名画家骆晓萌先生从相识很快到相知,使我很快实现了从“骆老师”到“骆哥”的飞跃。
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骆晓萌先生合影
我与骆晓萌先生相识多年,那时,刚刚到北京发展的我常常利用周六、周日的假期往返于北京、长春两地,也就在此时,我走近了晓萌先生,走近了我常常称之为“骆老师”的晓萌先生,走近了“没几天”就实现了从“骆老师”到“骆哥”飞跃发展的晓萌先生。
晓萌与我都生于贫困的年代,那时我们国家都面临许多的自然灾害,实际上晓萌只长我几个月,但第一次相见时,他那久未肯刮的胡须,加上长长的头发,还有那身“刻意”往“老”了打扮的装束,足以让我感到他应该长我几岁……但他那沉稳的谈吐、学者的气度、深厚的文化底蕴,着实令我肃然起敬,也正因为如此,我发自肺腑地尊称他为“老师”。
第一次相见,晓萌为我带来了他刚刚出版的画册,那一幅幅洋溢着清新、朴实的气息,一种有着浓郁生活的人物画,令我感慨万端,难以忘怀。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小聚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偶尔也一起吃顿饭。
艺术源于生活,没有生活,艺术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定乏味,没有生命力。而在生活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进而长成的艺术之树,也必定充满活力、充满生机,而且根深叶茂。我们的主人公骆晓萌先生的人物画创作,正反映出了生活曾赋予了他创作的源泉和激情,反映出了的也正是艺术对“人与生活”这一主题的个性阐述和表现。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论骆晓萌先生:“在写意人物画中,骆晓萌不失笔下人物的具象特点,然而人物却更重形神兼备与精神气质的表现,更重以现实中提取一种"人本"的要素,摆脱概念化的表现模式,不设置人为的、复杂的场景与环境,在"人之美"的构想中去表现人与他的生活,使人物在置身于现实生活焕发出自身之美。应该说,这是骆晓萌人物画的创作特点,正是寻此理念,画家建立了自己的形式、结构、语言,使之呈现为一种"心游"的特点,用以展示生命之歌、劳动之美与人性的魅力。显然,处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当代,每一个画家都不可能对全球化的趋势漠然置之,而开放的文化环境,为开启艺术的创意观念的转变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环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骆晓萌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定位了自己的艺术选择,即以人为主题,展示人的生活及其丰富的表现,并赋予其以本质性和规律性,及由此而产生的形式美与笔墨美。”
也有评论家这样评论:“作为画家他自觉地置身于生活之中,感受现实的丰富多彩,感受人的内心之美,所以他才能表现出如《斜阳》中老人的沧桑感及深刻的象征意义,《正午阳光》中的少女清纯之美,《远声》中女青年的优雅气质与令人陶醉的诗意境界,《静水微波》中的少女天真本性,折射的人性之美。而《圣地高原》,则是以浓重、沉郁的笔墨、色彩、粗犷、沧桑的造型,在黑白对比、疏密对比中,表现高原人粗砺而又坚韧的性格与品质,揭示生命的本质之美;在骆逸夫的近作《轻风》、《天地之间》等作品中,我们发现他的绘画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艺术更逼近与本质与规律,外在的铺排转换为内在的寻找与发现,笔墨与人物的造型更重质量和趣味,特别明显地是,线的韵致得到充分发挥,在波折、转换与起笔、运笔、止笔中更注意了内在意趣和含蓄的品质,笔墨更加注意审美表达。而画家所作的一批人物写生,尤见出他这一变化,笔墨的运用,在结构中显示出一种从容自然和率性书写。而实际上,这多是一种变画法与写法的转变,这一转变的直接结果是,作品整体的艺术感觉得到加强,笔墨俱佳中又有一份生动之气。”
还是那句老话,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与生活"仍然是艺术创作古往今来的重大主题。而我们的主人公骆晓萌所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在表现"人"的聪明才智和能力,作为一位已经历练得非常成熟的画家,他的品德是高尚的,他的作品是高品位、高格调的。
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对艺术有着执著追求、并十分虔诚地、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向前迈进的人,一定会走向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