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之六
掘进队里的知青
张后勤
隆隆的山开山炮声,在延绵不绝的群山中响彻云霄。在这沸腾的群山之中阿文和他的同学们,遍布高关水库中的渠道,渡槽隧道等工程工地。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几乎每个角落里都有着知青们忙碌的身影。自从组建了风钻连掘进队后,几个武汉知青自然而然的聚在了一起 ,知青们在一起抱团取暖,单独组建成了一个班组。隧洞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意想不到危险,死神随时随地都可能降临洞里。风钻连掘进队共分成六个班组,从山的两边同时对向掘进爆破。两个方向各分成三个班组,那个年代常听人们对高危工作行业的比喻,说是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是死了没埋,隧洞掘进队工人是埋了没死。掘进队里的知青都是老三届只有一个六九届,七零届的阿文是知青中最小的一个,那年他已经是一名17岁的小伙子,插队都一年半了。在这里他和同伴们每天都是操作风钻,在坚硬的岩石上钻眼填药爆破。

隧洞在一天天的向前推进,洞中险情每时每刻都在伴随掘进队里的人们。日复一日在洞中伴随风钻机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金钢钻旋转着撞击岩石吹出的白色粉末。在洞中弥漫着几乎什么都看不见,整个山洞里就靠一盏硕大的探照灯照明。还有一个一米直径的强力排风扇给洞中送氧气!除了掘进队里的炮手们操作风钻打眼爆破,洞中人数众多的是出渣连的民工。出渣连的民工得等到掘进队的炮响后,才会进洞出渣。隧道里本来空气流通不畅,风钻机有几十斤的重量,为了防止险情操作时都是一个人抱着风钻打眼,其余人除留下一个人在现场进行警戒,其他人都撤到了安全地带。几个知青轮流操作,尽最大限度的防止发生安全事故。防尘口罩里的透气孔,通常垫进的是双层海棉,粉尘太大极容易造成矽肺病。操作者怀抱沉重的风钻,还要使劲顶着压住风钻机让钻头旋转钻进岩石。浑身随着钻机的猛烈撞击而剧烈的颤抖,钻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防尘口罩过虑海棉落满粉尘,让人呼吸困难。防尘眼镜蒙上了厚厚的粉尘,让人两眼一抹黑,汗水粉尘模糊了双眼,不得不停歇下来,清理完粉尘再重新投入到掘进中。

隧道里每天都会出现安全隐患,时刻都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防止洞顶落石伤人,除了头戴柳条安全帽,只要是换班休息时,就会有人手持长竹竿不间断的捅掉洞顶上松动了的石头。有一天突然传来消息,山那边隧道里发生了塌方事故,有人在事故中受重伤。消息传来后掘进队里人心惶惶,因为这侧也打出了夹沙层。隧道里施工最怕的是夹沙层,往往打到夹沙层就会伴随着透水塌方。掘进队的人们都小心翼翼,加倍留心终于度过难关。这得益于知青们的小心谨慎,胆小的阿文只要是闲下来就会拿起长竹竿,在洞中这里捅捅那里杵杵,洞顶上松动了的石头都被他的竹竿捅下了。直到有一天上中班,阿文照例手持长竹竿例行检查,发现隧洞顶上有一条横向而长长的裂缝,他不放心一直都在关注着那道裂缝,一有时间就去使劲捅捅。下班交接班时他特意给接班人交代了洞顶上的险情!一夜里相安无事,等到第二天下午接中班时,阿文拿起长竹竿例行检查,当他走近那道裂缝跟前时,发现裂缝越来越大。他大声喊道快跑!快跑!听到阿文几乎惊吓得变了调的呼喊,洞中所有人都是在没命的狂奔逃命。

跑在最后的是一个小名叫土耙的小男孩,眼瞅着快要跑出险区,突然他被脚底下的一块石头绊倒,就在土耙倒地的那一瞬间,洞顶塌下来了。阿文眼睁睁的看着小土粑被塌下来的乱石掩埋了,惊吓自责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把阿文吓懵了。土耙是平桥大队的,可能也只有14—5岁。看到那堆塌下来的乱石堆,阿文心里想着石堆下的小土耙可能已被乱石砸碎。顿时泪眼纷飞,哭喊着快来救人呐。刚刚逃过一劫惊魂未定的人们,赶紧清理乱石堆,就在人们伤心欲绝的时候,人们听到了土耙的声音从石缝里传出来。当大家扒开乱石小土耙竟然从石缝里爬出来了。这真的是这孩子的祖宗保佑,让他大难不死。原来那洞顶是从那道裂缝整体垮塌,落地后拱顶没有摔碎,如果土耙没有摔倒也肯定是必死无疑,摔倒后的土耙在倒地的瞬间整好躺在了拱顶下。离那次塌方过去了整整50年了,也不知道那个当年被埋在乱石下死里逃生的小土耙,现在怎么样了。到现在也是近70岁的人了。当年掘进队里的知青们,如今只剩下了大煜哥,陈启发和阿文三个人了。他们共同经历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隧道里掘进岁月,能够活着走出来已经是非常感恩上苍,愿老哥哥们永远健康长寿。

【作者简介】张后勤,笔名文哥。1970毕业于武汉市华中工学院附属中学,同年上山下乡到湖北省京山县宋河区晏店公社同兴大队四队插队,1975年9月招工到石油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