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嵩山少林寺
文/曹殿武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满山飘。”一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人们就会想起四十年前的那部名震海内外的功夫电影《少林寺》。正是这部电影,让高深莫测的少林功夫一夜之间风靡世界,也让少林寺名闻遐迩。有很多人和我的梦想一样,就是希望能够到少林寺看一看。所以在丹桂飘香,秋高气爽的十月,我们相约一起走进河南嵩山少林寺。
下车之后,我们步行进入景区,进门是一座牌坊式的四柱三门大牌楼,上书“嵩山少林”四个大字,一侧门楣上写的是“禅宗祖庭”;另一侧门楣写的是“武林胜地”。
沿着林荫小道前行,迎面也是一座三门牌坊式的牌楼,正中门楣上写着“天下第一名刹”。牌坊一侧有一块广场,是少林表演功夫的场地。另一侧的墙上是一些武术动作的浮雕。在这里每天都有几场武术表演,我们到这里时正赶上塔沟武校的学生在表演,围观的人很多。
看完表演,沿溪边的路继续前行,少林寺山门便映入眼帘,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坐落在中岳嵩山南麓,四周群山环抱,峰峰相连,溪水潺潺,翠柏葱郁,景致幽雅。背依五乳峰,寺庙坐北朝南,处少室山脚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中间有条小溪将少室山与五乳峰隔开,有“禅宗第一祖庭”之称。
少林寺的正门掩映在一片翠绿的松柏密林中,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陪衬错落有致,十分大气。门额上有清康熙帝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大门两侧两扇窗子呈圆形,像两只巨大的眼睛,颇为有趣。门前还有两只古老的石狮子,雄雌相对,分别卧在一米高的石墩子上,左右拱卫,威风凛凛,显示佛门气派,又象征镇邪与吉祥。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对称立有两座石坊,东西石坊内外横额各写八个大字,分别是东石坊外横额 “祖源谛本”,内横额“跋陀开创”;西石坊内横额:“大乘胜地”,外横额“"嵩少禅林”。
拾阶而上,踏入山门,有一条通向天王殿的石制甬道,甬道每一块的青石板上都刻有精美的莲花图案。甬道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因碑石如林故称碑林。这里有历代石碑,如“宗道臣归山纪念碑”、“息息禅师碑”等。在道路东侧有一长廊,廊内陈列有从唐代到清代的名碑一百多通,有碑廊之称。
经过碑林后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位于碑林的尽头,它为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红墙绿瓦,斗拱彩绘。殿门外的两大金刚,传为“哼”“哈”二将,职责是守护佛法。殿内两旁,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各持兵器,威武雄壮。它们的职责是视察众生的善恶行为,扶危济贫,降福人间。
天王殿前面有棵一千五百年的古银杏树,主干有三四个大人合抱一般粗,枝繁叶茂,非常引人注目。相传在少林寺建寺之初,寺中僧人在天王殿前两侧栽植了象征吉祥长寿的两株银杏,一雄一雌,岁月无情,现仅剩下一雄株存在。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主干中间部位布满了一些密密麻麻的小洞,深达几公分,比较玄妙。导游告诉我们说这是少林寺僧人练功时用指头戳的,天长日久留下的印记,可见少林功夫之深。
绕过天王殿便是钟鼓楼,两两相对,它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
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 俗称《李世民碑》。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
移步前行,来到大雄宝殿前。大殿歇山重檐,碧瓦绿甍,雕梁画栋,气派非凡。大殿外巨大的香炉内香烟袅袅,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四个大字,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大雄宝殿之后是藏经阁,藏经阁藏书八百万卷,这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内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捐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藏经阁的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为明代万历年铸造,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
离开藏经阁,来到方丈室,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即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称“龙庭”。该室初建年代约为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
穿过方丈室便是立雪亭,此殿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
继续沿坡踏阶而上,迎面是金碧辉煌,恢宏大气的千佛殿。殿内正中供有毗卢佛铜像和白玉释迦牟尼像,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殿宇。殿内的壁画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画中的珍品。大殿背面及东、西两墙壁上都绘有彩色壁画,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罗汉毗卢图”,色彩艳丽、构图和谐,衣袂飘飘,展示了唐代壁画的高水准。可能是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景区禁止游客进入殿内,因而游客只能站在门口远观。本来壁画年代久远已经发黄褪色,再远观壁画便更加模糊,比较令人遗憾。殿内砖地上散布着一些浅坑,大大小小共有四十八个,据说这是少林和尚练武时留下的。
站在寺院的高处瞭望,可以看到整个寺院是在一条狭长的地带依山修建,越往上走山势越高陡起来,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千佛殿。在每座大殿前边高高的石阶踏跺的每一次抬脚落脚,都让人感觉到是在一步步走进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和灵感所凝成的珍贵的文化遗存。中轴线的两旁除了僧人居住的厢房和无数林立的石碑外,还有雄伟苍劲,巍峨挺拔的古柏。这些古树如同历史见证的僧人,在默默地守护着这片佛教圣地,向人们诉说着少林寺曾经经历的点点滴滴。
整个寺院,古色古香,古砖古瓦古树。一景一物也是饱经历史风霜。层层叠叠,结构合理的建筑物都显得苍老高深,蕴含深广,雄伟壮观,气宇轩昂。就像是一座座艺术宝库。一步一景,如入画中,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
出了少林寺往西走,不远处便是少林寺的塔林。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式多样,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称为塔林,是国内最大的塔林。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按佛制,只有名僧、高僧圆寂后,才设宫建塔,刻石记志,以昭功德,激励后来。
墓塔造型各异,有四方形、六角形、柱形、锥形、瓶形等各类墓塔200多座;有的是独石结构,有的是砖石混砌,但多数以青砖为主体修建的,极为精致,美观大方。塔体上都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浮雕。有的塔后还有塔铭,几位有较大影响的高僧塔边,还专门树立碑石,详细记载塔主的生平事迹,嗣法传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内容。这些式样繁多,造型各异的墓塔,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望着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屹立在风雨中的塔林,仔细辨认着模糊不清的碑文,猜想着埋在地下的高僧是否曾经叱咤风云,纵横于江湖。穿行在塔林中,仿佛穿行在时光的隧道,聆听先哲的教诲,纷扰之心,莹然澄澈。
离开塔林继续前行,我们再准备去群峰耸立,层峦叠嶂,壑深谷幽,清泉淙淙的嵩山上看一看。




【作者简介】曹殿武,山东潍坊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从教37年,爱好文学,86年以来有近百篇诗文及报道发表于报刊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