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与金华》系列之六
陆游与金华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北宋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85卷,收诗近万首。
1126年秋,金军二次攻宋,掳走徽、钦二帝。兵乱之中,3岁的陆游随家人仓促南归,于次年初回到山阴老家。建炎三年(1129),金兵渡过长江,企图一举灭宋,十月进入浙江。兵祸再次降临,陆游父亲陆宰听从友人建议,携一家老幼前往东阳避祸,投奔离东阳城东南70里的深山腹地安文(今金华市磐安县安文镇)地方豪杰陈彦声。按约到达之日,陈彦声带一干人马前出数十里相迎,并从吃、住、穿各方面给一家老小以周至的照顾。三年后局势稍有安定,陆宰一家方才离开安文重回山阴。此时,陆游已9岁。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陆游曾动情地说:“初到安文,宾至如归”。
嘉泰三年(1203),原由梁武帝敕建的金华智者寺(位于金华北山的尖峰山脚),经主持禅师仲玘多方化缘筹备,重修完工。仲玘给好友陆游修书,请陆游为智者寺重修写篇碑记。当时,陆游虽年届78岁高龄,但对老友嘱托欣然命笔,挥笔写就《重修智者广福禅寺记》。
碑记写好后,陆游先后8次写信给仲玘,商讨碑记和刻碑事宜,最后提出:“碑上切不须添上一字,寻常往往添字坏却”,足见陆游对刻石立碑的重视。
同年十月,石碑雕刻完成。陆游非常满意,特致信仲玘:石工亦甚佳,读之赧然。
后来,仲玘为纪念好友陆游,又把五封陆游书信刻在石碑阴面,以图长期保存。
如今,在太平天国侍王府的西苑,尚能看到这块历径倉桑的石碑。碑色虽感黝色,但阳面是方方正正的楷体,阴面是龙飞凤舞的行书,颇具美感,令人无限遐想!
追寻陆游与金华的往史,可谓是情洒婺州,难舍难分。
陆游小时随父母去安文避难时,常到附近的安福寺去玩。寺中僧人见他聪明伶俐,深怀爱意,令陆游久久不忘。于是,年仅九岁的陆游离开安文时,特意写过五言诗一首:“避乱到安福,与僧相往返。溪头分别去,煮莺正绵蛮。”直到八十岁那年,陆游还常常回忆起儿时在安文避难时刻骨铭心的日子,写下“家本徒寿春,遭乱建炎初。南来避狂寇,乃复遇强胡。于是冗两髡,几不保头颅。乱定不敢归,三载东阳居”的五言诗。
绍兴三十年(1160),陆游因福建宁德县主薄任满回绍兴,取道东阳,写下一首七言诗《取道东阳》:“风欹乌帽送轻寒,雨点春衫作碎斑。小吏知人当著句,先安笔砚对溪山”。
陆游入仕后,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婺州(金华)朋友。其中交往较多的是呂祖谦的岳父韩元吉(官至礼部尚书)和叶衡(官至右丞相)。淳熙五年(1178)冬,陆游去福建上任,本是乘舟经富春江到兰江,到兰溪后顺衢江而去,但他思念老朋友,特意转道婺江(金华江)到婺州,去看望时任知州的老友韩元吉。韩元吉见老朋友前来,自然热忱相迎,相聊甚欢。酒足饭饱之余,特陪陆游览了“极目亭”和“最高亭”(“最高亭”处于右丞相叶衡的私园内)。陆游游览之后,感慨时局,分别写下了《婺州极目亭》和《叶相最高亭》两首七言诗。
嘉泰三年(1203),婺州智者寺重修完成。陆游受智者寺主持仲玘法师所托,郑重撰写了重修记文。记文写好后,已近耄耋之年的陆游隐约感到此事的份量,决定发挥自己本是书法家的特长,又亲自为该记题写了碑文。陆游还以一个史学、碑学、书法家的眼光,就智者寺碑刻的石碑材质、规格布局、碑文落款、碑刻工艺等细节进行艺术思考,然后通过书信与仲玘法师进行多次商讨,于是有了两人为碑记所修的八封信扎来往,最后圆满完成了这块高2.2米、宽1.1米的《重修智者禅寺记》碑刻。
该碑刻,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金华的国宝。

东阳市湖溪镇有个大村子叫郭宅,南宋时办有一个颇有名望的书院叫“石洞书院”。陆游作为一名大学问家、著名诗人,曾作为特聘教授,多次来石洞书院讲学。
陆游在东阳讲学期间,特别钟爱东阳农村酿制的黄酒,因为当时的绍兴黄酒带有涩味,而金华地区的黄酒多用红曲和白曲双曲复式发酵的独特工艺,喝起来不仅没有涩味,还酒香醇厚,略觉甜味,特别上口。一次,陆游畅饮了湖溪镇马上桥村嘉定进士吕子益赠送的东阳黄酒(石洞酒),喝得酩酊大醉,自嘲“醉卧桥边人不怪”。在陆游创作的大量诗词中,记叙喝金华地区黄酒的诗歌就多达6首,其中在东阳作的有《东阳郭希吕、吕子益送酒》《谢郭希吕送酒》《饮石洞酒戏作》《石洞饷酒》和《石洞新酿》五首,还有一首是陆游喝了兰溪所酿的瀫溪春酒后所作:“一榼兰溪自献酬,徂年不肯为人留”。
《古代名人与金华》系列之七
赵孟頫与金华

赵孟頫,字子昂,号雪松道人。系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之后,浙江吴兴人(今湖州)。
赵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即成文,运笔如疾风。明末年青时,就有有识之人请他出山,几次推却不就。元朝后,忽必烈世祖单独召见,位坐尚书左丞叶李之上,负责起草诏书颁布天下。
赵孟頫博学多艺,绘画、书法、文学、金石、律学、经学、篆刻、文物鉴定无不精通,尤其是书法,被后人列为楷书四大家,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赵孟頫不但到过金华,还在友人陪同下登上了八咏楼。留下《东阳八咏楼》诗一首:
山城秋色静朝晖
极目登临未拟归
羽士曾闻辽鹤语
征人又见塞鸿飞
西流二水玻璃合
南去千峰紫翠围
如此江山良不恶
休文何事不胜衣。
赵孟頫在书画作品中,通常自署为“吴兴赵孟頫”。所以,后人都认为赵孟頫当然是吴兴(今湖州)人无疑。
可是,不久前却发现,赵孟頫的祖籍应是金华兰溪。此话怎讲?
据史料考证,赵孟頫祖上,本是皇家一族后裔。宋高宗建炎初“建炎南渡”时,赵孟頫祖辈随朝庭渡江南下,迁居到了浙江兰溪。建炎元年是公元1127年,而赵孟頫出生时间是公元1254年,说明赵孟頫出生时,其祖辈迁入兰溪已是120多年前的事了,按25年一代计,也是历五代的老兰溪了!
赵孟頫究竟是不是兰溪人?祖辈迁入兰溪后又居住在何处呢?有何实据可考吗?有!
数年前,兰溪市书法爱好者陈小龙,在拓制碑石资料过程中,发现一方青石墓志。经专家解读,该墓碑为赵与訔的生母潘氏。那赵与訔又是谁呢?赵与訔就是赵孟頫的生父。也就是说,该碑就是赵孟頫亲祖母的墓碑。
墓碑为安吉州学教授杨幼度撰书,刊刻时间为南宋端平二年(1235),至今已有780多年了。
墓志详细记载有赵与訔的家庭状况:赵家居住于“铜山徐坞”(今兰溪城区)。赵父很早谢世,四子一女都由潘氏独立艰难抚养。长子赵与譍在临安府茶场管事,次子赵与訔过继给皇帝近亲湖州王室,三子赵与䚸、四子赵与謺尚在读书应举,女儿也嫁得好婿,家道尚好。
据元朝杨载《故翰林学士承旨赵公行状》中记载:赵孟頫的父亲赵与訔当年随兄长在湖州当差,被宋孝宗亲侄赵师垂的儿媳相中收为继子,于是改称湖州人。
如此,赵与訔和赵孟頫都与金华、兰溪有着割不断的缘分,所以赵孟頫在其《东阳八咏楼》的诗中,才有“羽士曾闻辽鹤语,征人又见塞鸿飞”之句,将自己比喻为千年化鹤归故乡的神话人物丁令威。
《古代名人与金华》系列之八
朱元璋与金华

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1368至1398年在位三十年,年号洪武。
朱元璋年幼家贫,父亲给地主打长工,他则从小给地主家放牛,直到1344年遇到大灾荒,其父亲、母亲、大哥等一家人在同一个月内先后饿死后,才入皇觉寺当和尚混饭吃。但皇觉寺也无粮可食,所有和尚的唯一任务就是外出化缘。所以起先三四年,朱元璋都是在外地流浪,讨饭自保。之后五年,才在寺内做撞钟和尚。1352年25岁时,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揭竿造反,开始从事反抗元朝的武装斗争,朱元璋在小时好友汤和的鼓动下加入了郭子兴起义军。经多年一路征战,当上了统率,并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和元军,于1368年在应天府登基即位,国号大明。
1357年那一年,朱元璋派手下大将胡大海先后攻克徽州、休宁、处州。次年,又令胡大海攻取婺州(金华),但是婺州城未攻破,胡大海本人却在攻城时阵亡。其墓,原位于现广福医院西侧,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朱元璋听报,很是伤感。但他认为:婺州地处浙江中部,是浙江之心,必须不惜代价坚决攻克!于是于11月亲赴婺州,住入金华山赤松宫指挥作战,终在12月攻克婺州城。
至今,金华山尚留有一些朱元璋遗迹,如点将台,比武石、试剑石、观擂岩等。
朱元璋攻克金华后,将婺州改为宁越府,并设立中书分省,完善了行政和军事机构,同时严肃军纪,抚卹安民,礼贤下士,命知府开郡学,让百姓得到了实惠。
朱元璋在金华期间,还做了两件事:
一是敕命智者寺主持。
朱元璋身为和尚出生,到了婺州自然少不了要到江南名寺智者寺去视察一番。当他走进庙内,只见山青水秀,规横宏大,信众熙攘,但却无人主持。于是,就命金华西峰寺的普仁法师(兰溪人)去智者寺当主持。这是金华智者寺自南朝梁武帝敕命慧约法师当主持来的第二位经皇帝亲自敕命的主持。
普仁法师在智者寺当了十多年的主持,深得众僧和信徒敬仰。后来,经杭州净慈寺多次邀请,才到净慈寺去当主持,成为元末明初名震大江南北的一代高僧。
二是聘请宋濂当太子老师。
宋濂,号潜溪,金华浦江人,是明代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宋濂文学功底深厚,和刘基同为散文一代之宗,《送东阳马生序》则是其代表作之一。宋濂史学知识渊博,为人正直、忠厚、纯扑。
宋濂曾在孝传900年的浦江郑义门当过私塾先生。郑义门(今《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从宋元和元年(1118)到明天顺三年(1459),全族人共居共食340年,最鼎盛时全族多达3300余人。全族订有严明詳尽的《郑氏规范》,从祭祀祖宗、婚姻嫁娶,到族长职权、人员分工,直至饮食起居、财产使用、奖惩规则等共160余条,俨然是一部完整的法规。宋濂则是帮助郑义门这部法规修订完善者的重要一员。
当朱元璋了解到以上情况后,于洪武十八年亲赐封郑义门为“江南第一家”。
朱元璋攻克金华后,除了征召温州文成的刘基外,还经李善长介绍、推荐,特聘宋濂为其太子朱标的老师,授翰林学士(五品),并委任主修《元史》,担任总裁官之职,朱元璋曾称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退休时,还当众感叹道:“宋濂侍我二十年,从没说过一句假话,也从没说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一个大贤人啊!”
金华城北有座高山,叫金华北山,简称金华山,海拔1314米。
自古以来,金华山为江南名山之一。金华山有容,“儒、释、道”在此共生。在修道士眼里,这儿是三十六洞天;在佛教徒眼里,这儿是金华佛国;在儒家学者眼里,这儿是授业讲堂;而在诗人墨客眼里,这儿是一景一诗画的桃花源。
古人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金华山有仙(黄大仙),有龙(双龙洞),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亲手刻下“真金作鼎,百神率服”八个大字。传说归传说,但自南朝梁武帝登临之后,确有16位帝王级人物在金华山留下了足迹(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还有周恩来、毛泽东、朱德、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光顾)。因此,朱元璋攻下婺州城后,在处理军政大事之余,也少不了到金华山游览一番,并在金华山题留一诗。
有的不禁会问,朱元璋自小放牛、讨饭,大字不识一个,岂能题诗?不会是哪位文人骚客为其涂脂抹粉的吧?!
为此,我不妨慢慢道给各位看官一听:
朱元璋,数代赤贫,自朱元璋上数若干代,无一人识字,连自己的大名也不会写,甚至连正常的名字也不会取。不信?那你就看一下朱家的具体姓名吧!朱家几代,取的名字要么是他本人的出生时间,要么是把父母年令相加,令人称怪!如:其高祖叫朱百六,曾祖叫朱四九,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他本人叫朱重八。但到朱重八降临时,其父母虽没给他留下任何财产,却给了他一颗聪慧的脑袋、一颗强大的心和一双深邃的眼睛。朱元璋长得既丑又怪,但他脑袋博闻强记,记忆力极强,几乎有过目不忘的能耐。小时虽没读书,但从军不久,主帅郭子兴见他聪明伶俐、处事十分干练精明,就一度叫他当了总管。总管要管文书档案,要管金钱财物,没文化怎能胜任?于是朱元璋就强迫自己学习文化,边干边学,经过不长时间的刻苦学习,朱元璋就粗通文墨,不但能断文识字处理文案,还能理帐、作诗了。所以,朱元璋能作诗也就不奇怪了。
朱元璋在金华山题留的诗,名为《牧羊儿土鼓》,七言八句,还颇押韵:
群羊朝牧遍山坡,
松下常吟乐道歌。
土鼓抱时山鬼听,
石泉濯处涧鸥和。
婺州谁识仙机密,
兰渚何知道术多。
岁久市中终得信,
叱羊洞口白云过。
《古代名人与金华》系列之九
戚继光与金华

戚继光(1528-1588),山东登州(今蓬莱市)人,祖籍安徽定远。为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嘉靖二十四年(1555),戚继光从山东调任浙江任都司佥书,负责宁波、绍兴、台州沿海防务。但在率一线士兵与倭寇对阵时,戚继光虽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但属下老兵油子却无一人随后跟进,往往脚底抹油逃之夭夭,把戚继光一人丢在敌前。更可恨的是,这种情况竟接连发生了好几次。一心除贼的戚继光,陷入痛苦之中。几经思量认识到,只有新招、严训一批强壮勇猛的新兵,才能杀敌卫国。
1558年的一天,戚继光途经义乌,了解到义乌最近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县的大事件:义乌南乡有一座八宝山,山中埋有多种富矿。邻县永康一施姓富商知道后,雇佣一批民工擅自挖洞开矿。当地豪杰陈大成得悉后,立即组织起上千人的乡众民兵前去兴师问罪。结果双方互不相让,随之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
义乌民风自古强悍,在金华有东阳斧头(木工、雕刻工艺高)、永康锒头(五金打铁活儿好)、义乌拳头(打架斗殴名气大)美誉。混战之中,丈夫死了,妻子顶上,父亲亡了,子女一起上。一批批冒死血战,前后三四个月,死伤两千余人。义乌民众所表现出的这种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精神,不正是戚继光所迫切寻求的吗!
于是,戚继光扬鞭策马赶往杭州,禀报浙江巡抚俞大猷:“义乌人彪勇横霸之气,实为我前所未见!若得此一旅,必可胜三军”。
得到巡抚批准后,戚继光调转马头赶赴金华府,与府伊商榷义乌征兵事项。府伊告诉他:若要在义乌招兵,务必求得当地豪杰陈大成协助。只要征得陈大成点头,大事成矣!
次日一早,戚继光带上五十两银子、一匹白马赶到义乌陈大成家,说明招兵原由。大成听后,欣然应诺,并带头报名,儿子文汉、文澄也随父报了名。消息一出,十里八乡应者云集,连年近50的县吏陈子銮也踊跃登记入册。戚继光原拟征兵三千,结果一下子扩招为整整四千。
新兵征招后,开拔到百里外去台州途中的磐安深山进行严格的训练。训练中,戚继光煞费苦心,针对倭寇敌情设计了一套“鸳鸯阵法”:每一大队分成若干小队,每小队由11人组成。小队长位立全队前位,其余10人分执四种兵器成两列紧随其后:首先是两名标枪兵,一手执盾牌,一手持可投掷的标槍,一旦开战,可在较远距离投掷标枪杀敌;尔后是两名狼筅兵,狼筅是戚继光研制的特种武器,前头扎满许多尖头铁枝和倒刺,使之向前可杀敌,收回可倒刺,狼筅到处,四处见伤,倭寇无法前行;他们身后是四名长矛兵,是杀敌主力;最后是两名短刀兵,一手执盾牌,一手持短刀,防止敌人迂回,从侧翼侧后保护六位长枪兵。如此组合,十一人以队长为核心,可散可聚,可开可合,长短槍配合,互相掩护,组成了一个完美的杀敌阵式。
嘉靖四十年(1561年),近两万倭寇从海路袭扰台州沿海。戚继光亲率训练有素的由义乌兵组成的戚家军,开赴宁海前线。两军相遇,开始时倭寇志高气扬一路杀了过来。结果,一支支标枪纷纷投出,数十人随即中枪倒地。后面的倭寇见状并未退却,仍哇哇乱叫冲上前来。戚家军胸有成竹,斗志昂扬,狼筅兵和长矛兵英勇前出,各自挥舞长槍进行猛烈刺杀,一批批倭寇随之纷纷倒地,鲜血染红了大地。交锋不久,倭寇自知难敌,转身落荒而逃。
宁海首战,倭寇死伤200余人,戚家军仅伤1人,大获全胜!
此后,又屡屡获胜,前后打了十三战,且是十三战十三捷!斩、擒倭寇1400余人,烧船焚、溺倭寇4000余人,倭寇遭到毁灭性打击。
一连串的胜利,使戚继光对义乌兵信心滿滿,决定再到义乌招兵扩充戚家军。自1561年首战首胜后,又先后三次到义乌及周边县招兵两万六千余人,并涌现出陈大成、吴惟忠、陈子銮、童子明、王如龙、朱文达、叶大正、楼大有等一批带兵将领。
明朝后期,倭祸基本荡平。但过不久,北方边境狼烟又起。
1567年,戚继光被朝廷抽调北方任职。戚继光到任后,十分怀念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戚家军,几次上书皇上,请求调浙兵到北方守备。皇上开始只同意调兵三千,后增至九千,最后增至两万。
隆庆二年和三年,分别有朵颜部三万、长禿帅兀良哈部五万铁骑入侵我北部边境,均被戚家军一一击溃。
烽烟稍息,戚继光毫不松懈,指挥千军万马自东向西修筑长城防御体系。义乌兵所在的戚家军,先后負责修建了九门口长城、北京金山岭长城、河北董家口长城和山海关的老龙头长城。其中,最为艰难的是入海长城老龙头。在当时几乎原始的条件下,要从海上砌石而上,作业难度可想而知。义乌守将吴惟忠身感责任重大,几经反复实地勘察,又和施工设计人员反复商榷,广大官兵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创造性地筑起了这道海中壁垒,成为万里长城雄伟的开端。
据史载:戚家军从嘉靖三十八1559年成军,到万历十三年(1585)年戚继光逝世,戚家军历经大小战计数百次,做到百战百胜,从未有过败仗,歼敌总数超过15万。且有许多战例书写了冷兵器作战史上的世界记录。如:
宁海之战:倭寇伤亡200余人,戚家军仅伤1人;
白水洋战斗:全歼倭寇2000余人,斩首344颗,生擒5人,戚家军仅牺牲3人;
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上万人,斩首177颗,戚家军无一伤亡;
牛田之战:击溃倭寇一万余人,斩首688颗,戚家军无一伤亡。
2022.10.24于金华

编者简介:杨荣标,1950年出生,1969年参军,曾任团政治处主任、师司令部直工科科长。1987年底转业至金华市财税系统,2010年在金华市国税局总会计师位上退休。现任金华市税务学会付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