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爸爱读报
作者:王安德
爸爸是一九八O年离休的老干部。
离休后,他留在公安局,辅助作些其它工作,并负责编撰公安史志。
父亲一生不讲究吃,不讲究穿,只有两个爱好,一是爱读报。主要是阅读巜人民日报》巜陕西日报》,《参考消息》,还有《韩城日报》。二是喜欢参与各类知识竟赛答题,离休后的二十多年间,共参与100多次知识竞赛答题活动。
这些报纸都是父亲省吃俭用,自费订阅的。2007年后季,他年纪大了,和妈妈回到农村居住,他将读过积攒下的一摞摞报纸运回家,当做宝贝似的。母亲曾找到收废品的,准备将这些过期的报纸卖了,还被父亲痛骂了几天。
在父亲留给我的"遗产"中,我有幸找到几份他读过的报纸,一份是2009年9月14日的人民日报第五版,刋登的是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撰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为时代立鉴、为祖国立史、为人民立言》,在这篇文章中,父亲用钢笔圈点的地方多达二十多处。另一份是2011年3月30日人民日报的副刋,上面分别有巜永远的居仁巷》和巜飞杨起晚年青春》等文章,文中多处都有父亲的圈圈点点。还有一份是2010年6月18日的人民日报,在第七版发表了全国政协文史委主任陈福今的一篇文章,题目巜文史资料工作的特殊使命与独特作用》,文中多处还有父亲阅读后的批语。
随后父亲给陈主任去信,谈了自己对政协文史工作的看法和体会,2010年8月20日,陈主任在百忙中给父亲回信,全文如下:
新民同志:您好!
您的两封来信均已收到,由于前一阵子调研和出访等工作较忙,未能给您及时回信,向您表示歉意,请见谅。
从来信中看到,您是一位长者,怀着对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特殊感情,长期在基层从事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对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特殊使命与独特作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撰写文史资料,值得钦佩。
希望您注意健康,保重身体,继续发挥余热,为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作出新贡献。
衷心祝愿您健康长寿,阖家幸福!
顺祝秋安!
陈福今
2010年8月20日
就在那几年,父亲又被政协聘请为文史资料研究员,担任城区政协联络组长。在职期间,他不计报酬,先后上北京、西安、渭南、汉中等大中城市,拜访解放前后在韩城历任县委书记、县长及公安局长,同时在西安还探访了担任过省公安厅长的高步林老先生,看望了因病住院的中国军旅大作家杜鹏程先生,收集编写巜韩城公安大事记》初稿,数份文史资料,其中有十七篇被市政协文史资料汇编收编 ,多次荣获先进集体和优秀政协联络员。
回到偏远的农村,订报有些不方便,在市委宣传部工作的张龙江同志知道后,还自已掏腰包给父亲订过几年党报党刋,他对我说"王老喜欢阅读报纸,我们作晚辈的应该为他老人家提供方便"。
父亲看报纸如痴如迷,是十分认真的,他经常收到报纸后,早饭不吃,茶水不喝,香烟不抽,站在书桌前,戴着老花镜,手持钢笔或铅笔,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爸爸有了习惯,对于《人民日报》和《陕西日报》,他首先关注的是国内外党政大事和新闻,然后关注韩城新闻和其它报纸内容,每一份报纸力求做到不漏一文,不漏一字,对于报纸中的重点部分,他标明记号,圈圈点点,批语几句话,反复阅读,做到入脑入心。手中的几份报纸,从早上要读到深夜,午饭和晚饭都是妈妈催促几次后,才记起吃一点,喝几口浓茶。
站的时间久了,腰痛病犯了,他就喝颗止痛药,或者来到庭院,看看院中的那棵玉兰花,和刑警队的干警聊上几句,又看报纸去了。看的时间久了,血压升高,心绞痛,他又习惯地喝上一粒药,继续读报。
几份报纸读完后,父亲往往还不满足,又开始答阅有关知识竟赛试题,由于各类试题涉及多种部门,知识面比较广,为了很好地解答试题,他又来到局长、副局长甚至纪委书记办公室,翻阅其它报纸,甚至步行几里路到市文化馆、宣传部、报社去查阅各种资料。
父亲每解答一份知识竞赛试题,都要抄写三到五份,分别写上儿子、女儿、孙子的名子,投寄到主办单位或媒体,往往是收获多种奖励。
时间久了,在韩城,人们都知道有一位爱读报爱答题的老革命——王老头。
(2022年10月23日)

《二》爸爸捐款100元
作者:王安德
2002年3月,《陕西日报》刊登消息:延安敬塑毛主席铜像。
爸爸读过这则新闻后,有些激动,一夜未眠。
次日早上和妈妈商量,要向延安捐款。
这时,老妈犯难了,由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加之又不是开工资的时候,一家老小的日常吃穿花销都是紧巴巴的。妈妈拉开抽屉,望着夹在信封里的一百多块钱,真的不知所措。
明天,爸爸还要去西安出差,这是他和省公安厅退休的高厅长提前约定好的,为了编撰公安志,爸爸已自费来过多次西安了。无奈中,老妈妈还是随了爸爸的心愿。
爸爸拿着100块钱,高兴得向个孩子似的。他立即来到西街口邮政银行,向延安市委办公室汇款100元。
月余后,《延安日报》社给爸爸来信并附一份当日巜延安日报》,报纸的头版上以"谁是捐款第一人——王新民"为题作了报道。
爸爸就是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对儿女们要求很严,在他编著的《八十春秋》一个红色的家庭记忆中有一篇短文,题目是《初识共产党》。现摘录一段:1947年,我17岁,家穷上不起学。一天,村里一个富户人家找见我,他说家中派来差使,给解放区石堡(今黄龙县)运送面袋,工价小麦20斤,任务是赶稍子(车主是另一户),我说能行。
这一回送面装,是我失学后的一次远行,往返三天,沿途所见所闻,教育了我,使我对共产党有了一点认识。
1949年,父亲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解放战争处在关健之年,永丰战役即将展开,这年四月的一天,爸爸和另外一个人牵着毛驴,从韩城龙门装上炮弹,昼夜兼程,晚上宿在屋檐下,将炮弹送到永丰,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艰苦磨炼,受到了革命战争的教育。
今天,十月初一,寒衣节,当我打开巜八十春秋》再次阅读爸爸的一篇篇文章时,就好像在接受一次党课教育,我又次听到爸爸的反复叮咛:孩子们,听党话,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爸爸,放心吧,孩子们都记住了!
我也泪奔了!
(2022年10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