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蒋双喜家养有野猪的事,一人传十,十人传百,在乡下传开了。十里八村的人都跑来看野猪,尤其没见过红毛猪,更感到稀奇。不久,他们家成了动物园似的。夫妇俩几乎每天都要接待一二十位来访者。有本乡的,也有外乡的,其中不少人是养猪大户。
半年了,这群猪仔长得快的有五六十斤了。几只纯野猪仔,大的也有三十多斤了。蒋双喜早就将它们放养在屋后的大院子了。在那里,活动范围宽敞,阳光充足,更有利于猪的生长。
自乡兽医站田石海来给蒋双喜作了指导后,夫妻俩将三只野猪分圈养着。几个月后,那野母猪又进入了发情期。食欲不佳,臀部隆起。这会蒋双喜再别出心裁,心想既然不能用野公猪配种,只能去找家养公猪了。不过,黑毛公猪比较少,一时难以找到,大多是白毛公猪。蒋双喜只好到原来那家养猪场去租公猪了。用那白色毛的公猪配种,不知道产出来的猪仔会是什么样子?是红毛猪还是花毛猪呢?全黑或者全白,估计是不太可能的。在没找到黑种猪的情况下,只能这样。有什么办法呢。由它去吧!
第三天一大早,蒋双喜租来了一辆农用车,装上自己家运生猪的木笼子来到了以往租用公猪的养猪场。听猪场老板娘介绍说,这头公猪是他们新培育的,刚满周岁,正当年。蒋双喜仔细察看了一遍,觉得该公猪身材结构合理、骨架高大、匀称,四肢强健有力。背宽,后驱丰满,生殖器官发育正常。健康有活力。所有防疫俱全。他感到比较满意。于是,老板把猪装上车,一起随车来到了蒋双喜家。
出于他们预料的是,当他们几人将公猪卸下车,赶进野母猪猪圈时,母猪感到有些意外,躲得远远的。那公猪更是暴跳如雷。不知道是公猪嗅到那野母猪的臊味,还是看到它黑不溜秋的模样,吓得到处乱窜。猪老板看到公猪有些受惊,赶紧跨进猪圈‘儿唠儿唠’地安慰一番。大约过了半小时它才安静下来。
“可能它们看到彼此的颜色不同,还不太适应。先关在一个栏内观察一天看看,或许明天就会好的。”蒋双喜跟猪老板解释说。
“估计第一次跟黑猪交配,更何况还是野黑猪,不习惯。”猪老板分析说。
晚上,蒋双喜老妈子提来了一桶米饭,里面还拌有韭菜和鸡蛋给公猪吃。猪老板当晚也没有回家,跟蒋双喜一起喝着包谷烧,聊天聊到了半夜过,彼此才回房间入睡。
那猪老板是个生意人。看了蒋双喜家的杂交猪后,产生了兴趣,因为黑猪肉、野猪肉和杂交猪肉在市面上的价格都很高。他想以后租蒋双喜的野公猪与自己猪场的白母猪配种。
“可以呀,我们相互交换租用就是。”双喜满口答应道。
第二天早上,他们一起来到了猪圈,却发现两头猪,一白一黑,各睡一个角落。谁也不理谁,谁也不敢靠近谁。蒋双喜给它们喂了早食,与种猪老板一起设法使它们交配。整整一上午也没能成功。那公猪就是不从,没有欲望,没有感觉。把站在一旁的两个男人急得团团转,不知道如何是好。真如同土家人常说的,‘儿媳妇生崽,公公帮不上忙。’干着急。大家拿它毫无办法。总不能强行让母鸡孵小鸡吧。直到下午吃了晚饭后,他们把公猪赶进笼子上车回了猪场。
猪老板也没有收取种猪租用费。不过,他叮嘱了一下蒋双喜,他日后想租用蒋双喜的野公猪,还得请他一定支持。
“一言为定。不过,这次野母猪与白公猪没有配成功,就不知道那野公猪是否愿意与白色母猪交配哟?”双喜带着怀疑的口吻说。
“没关系,试试吧!不试哪里知道呢?你家的杂交猪也不是你实验出来的吗!你开始应该也不知道吧?”
“那倒也是,实践出真知吗!”
果不其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猪老板猪场里的一头白色母猪开始发情了。他便想到用蒋双喜的野公猪来配种,生上一窝杂交猪来养养。
几天来,猪老板家的那头母猪情绪不安,有时鸣叫,食欲减退。愿意接近其它猪,明显地表现出交配欲并逐渐趋向高峰,慕雄性渐强;有时静站一处一动不动,若有所思。
那天晚上,他打电话给蒋双喜想租用他的野公猪一试。双喜二话没说,要他明天来拖猪就是。
第二天清早,猪老板就开着车到了蒋双喜家。顺便借蒋双喜家的猪笼子,几个人将野公猪抬上了他的皮卡车。那野猪或许是本能的知觉感到今天有什么好事在等着它似的,显得格外温顺。野猪被运到猪场后,直接赶进了母猪猪圈。开始彼此见面时似乎有点陌生,不太自在。好像跟人一样有点害羞感。它们各自守着一个角落,不知道是彼此害怕还是什么。但没过多久野猪嗅到了母猪发情的醒味,便一步步靠近母猪。母猪看到野猪慢慢过来,自然有些害怕,毕竟它们一个是白色的,一个黑咕隆咚的;一个是家养的,一个是野性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便总是躲着它。
一个多小时后,母猪安静地站在那里好像在考虑什么似的。当野猪靠近它时,它便不动了,再不躲避了。野猪原形毕露,使出了它们那种野性,连续交配了几次。动作貌似黑人跳尬舞。猪老板心里乐呵呵地,不停地在一旁说,“成功了。实验成功了。”
蒋双喜也在一旁为他高兴。
“恭喜你!四个月后你也有杂交猪了。” “还不知道是什么颜色呢?”
“管它什么颜色,是杂交猪就行。白毛猪与黑猪配种,我估计十有八九生产出来的猪仔应该会是深棕红毛的。”
这时,太阳快下山了。猪老板请客,二人上餐馆喝庆功酒去了。
——End——
作者:王仁才,男,张家界市慈利县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省诗词协会会员,长沙市诗词协会会员。翻译出版了儒勒·凡尔纳(法),海明威(美)等世界名家名作十部,发表散文、诗词三百余首(篇),散见国内一些重点刊物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