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泸州与龙
文/龚飞
“龙的国度”“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泸州,虽然地处中国西南,也同样得到了祥龙的眷顾和福佑,与龙有着密切的关联。泸州辖区有着“金龙”“玉龙”“青龙”“来龙”等众多与龙相关的地名,有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龙城”则是泸县县城福集的另一个称谓,“龙马潭”既是泸州的一个公园更是一个县级区域的名称,还有一个高端、大气的现代化的机场——“云龙机场”。

据《中国名胜志》载,泸州龙马潭自唐宋以来,以 “龙潭潮涨”“龙潭祈雨”等景观,被誉为蜀中“小蓬莱”。龙马潭景区因龙溪河水至山中来,流经大回湾,洄为成潭,其岛若浮,四周茂林修竹环抱二泓碧水,岛上樟楠,竹丝成荫,有“山围潭水水围山”之奇景;“翠竹荫中一画船”之奇观,被历代骚人墨客喧染。《泸县志·名胜》记载,龙马潭在城东二十里,李唐时有王昌家于潭则,一日入市,遇落魄仙,呼王昌易元子,传术,以马送归,马化龙入潭。民间说是天大旱,村民王昌找水动感仙姑,允借水三日,王昌引山泉下而归家乡种地。万物复苏,村民得救。而三日后潭中水往下流走,王昌为了保住水而跃入水中,化作龙马沉底,堵住龙洞,方保水源,使乡亲有水而得丰年。老百姓不忘王昌舍已堵水,每逢年节来到潭边祭祀,投石于潭,天长地久,潭中浮现一岛则是王昌化身。后来黄云鹄有诗云,“龙马归何处,仙人未可寻。唯余潭下水,终古照丹心”为记。

说到龙,泸州人不会忘记有一座巍巍雄关——龙透关。1926年12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泸州起义发生于此,它是以打倒军阀,配合北伐为旗帜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他它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龙透关又名神臂关,以其南临长江,北濒沱江,犹如巨龙穿透两江,故名,是古代从由陆路入泸州的必经之路。原为古关隘,始建于蜀汉,为土筑城墙;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重建,全长3.5公里,后倾圮。《大明一统志》所载:“龙透关在泸州南七里,世传诸葛公所立”。如今,龙透关旁,是全国公安高等教育著名学府——四川警察学院,被誉为“警察的摇篮,英雄的熔炉,精神的铸所”。

龙眷泸州,泸州舞龙声名远播,雨坛彩龙更是以“东方活龙”闻名世界。泸州雨坛彩龙历史悠久,是地处龙洞山的雨坛人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圣物,曾多次参加全国各种大型庆典活动,并于1985年,被国家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2006年5月20日,泸州雨坛彩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同年11月13日晚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联欢晚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为泸州雨坛彩龙点龙眼,这是雨坛彩龙表演的颠峰之作。

舞龙灯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泸州有着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等很多种舞龙灯的名称,而雨坛彩龙是其中的佼佼者。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表演时,要求舞龙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人与龙的情感交融一体。表演中,龙与宝纠缠连绵,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弘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雨坛彩龙龙体造型也别具特色,与建于明代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主龙头极其相似,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身长30米,共13节,龙体浑圆灵活;龙尾是长于龙头的鲢鱼状,紧随龙身起伏摇摆,舞动之中颇含诙谐,富有情趣。龙腾虎跃之时,泸州人民舞动的是龙,展现的则是国泰民安的幸福喜悦,张扬的则是新时代的“龙马精神”!

作者介绍:龚飞,男,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