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记得多年前,央视春晚有一小品表现的就是这方面的题材,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不可多得的军旅题材好文章!
嵊泗驻军干战探亲回忆录连载(1)
作者:皋润
部队规定,家属没有随军的干部,每年有一个月的假期回家和亲人团聚,家属每年也可以来部队探望一次。这一来一去,对部队驻地交通比较发达的干部和家属来说,是比较方便的。我们驻守在海岛,特别是前沿小岛的干部和家属,每次探亲的旅途却是艰难的。当年探亲所经历的酸甜苦辣,现在还记忆犹新。
我们滨海籍的干部和家属探亲一般走无锡这条线。早上先从滨海坐客车到黄泥港,再轮渡过江换另一辆客车到无锡,改乘火车到上海。一般住部队招待所。上海到泗礁的客船一般是3天一班,遇到有大风时要往后推迟。碰得巧的话,第二天就能坐上去泗礁的船,有时要等好几天才有船。晚上九点钟开船,第二天凌晨到泗礁。李柱山码头没有建好前,客船只能停在小菜园码头外,不能直接靠岸,要用小驳船把人接上岸。去洛华、花鸟、壁下、嵊山、构杞的干部和家属,要在菜园再等地方的交通船。黄龙、白节、下川的干部和家属要先到马关部队招待所住下,等部队的登陆艇上岛。泗礁本岛的边礁岙和黄龙之间开交通船后,去黄龙的人就方便多了。守备区船队的登陆艇,去下川岛的时间没有规律,有时两三天去一班,有时要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才有一艘船。为了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守备区专门为白节营造了一条小机帆船,每次只能乘坐5个人左右。船老大是个战士,没有经过专门训练,船上也没有什么救生器材。坐这个小船是有一定风险的。船由白节营营部直接管理,一般情况下是不轻易开的。
我家属第一次来队,是跟一个老乡一起来的。到马关招待所后,给我打了电话。我叫她注意听登陆艇开下川的时间。告诉她,登陆艇开下川前,运输科会提前通知招待所,由招待所在值班室墙上的黑板上公布。那次等了好几天还没有船,大家都很着急。鲍副营长听说下川连有两个家属和两个探亲归队的干部住在招待所无法上岛,就派小机帆船去接人。刚一上船,三排长家属就晕船了。两只手牢牢抓住船帮,大口大口地吐 ,早上吃的饭全吐完了,连胃子里的黄水都吐出来了。上岸时,脸色煞白,她丈夫搀着,路还走不稳。一边走一边说:“难受死了,以后再也不来了。”第二年,我看她肩上挎个包,一手抱着儿子,一手还拎着旅行包又来探亲了,就跟她开玩笑:“去年说不来,今年怎么又来了?”她说:“儿子想他爸爸了。”我说:“他想,你不想?”她笑着说:“就你会开玩笑。岛上空气潮湿,我给他织一件毛线背心。老穿解放鞋闷脚,做了两双布鞋让他换换。带几个熟鸡蛋和油炸花生米,都是他高兴吃的。过会儿你来拿一点我们家乡的土特产给大家分分。”我想,你真是一个细心、朴实、憨厚的军嫂。俗话说,久别如新婚,我今天可不能去打破你们全家团聚的气氛。
我们连有一个干部的未婚妻和几个同事到上海出差,事情办好后,向单位领导请了5天假,想顺便到部队看看。她乘船到泗礁后,在马关招待所等了3天也没有船开下川岛,眼看假期就要到了,一对恋人隔海相望、无法见面,只能在电话里叙叙相思之情。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皋润,1947年8月出生,江苏滨海人。1969年入伍,历任战士、文书、班长、排长、守备区司令部参谋、团炮兵股股长、守备营营长、炮兵营营长、团参谋长、守备区司令部炮兵科科长等职。1987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历任县政协秘书长,总工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