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书法家鱼新峰感悟书法
作者:黄纯斌
文友鱼新峰,笔名车夫、大墨行者,书法之乡甘肃镇原人。其出身军人,拿起毛笔似有神助,抑扬顿挫,浓淡干涸,龙飞凤舞,令人刮目相看。与他交往久长方了解其中一二。他自幼磨墨习字,苦读碑帖,临池不辍,无论是务农务工还是从军从政,初心不改,坚持不懈。观其书法用心书临法帖,以草书见长,笔法高古厚实,龙伸蠖屈,形神兼备,他多次入围国展并获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理事。
鱼新峰不喜言谈,但其用无声的语言倾诉于流美的书法线条,道出了西北汉子的大美之声,他为人厚道,做事踏实,足行端正,书法自然。当论书法,神采飞扬,娓娓道来,尽显大家风范。研习法帖已是他必生的修为。他之作吾略归纳如下感悟:
一、陶醉书法似有一种神奇在安慰你、领养你、盘活你的灵性,并且它是如此的真实。能不能拥有诗书与远方,就看你愿不愿意做到:放下浮躁,放下烦恼,放下名利,放下滚滚红尘中的恩恩怨怨,放下不必要的计较,放下对世俗的追逐,放下别人的眼光和期许,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拿起笔,一个人、一砚墨、一张纸、一支曲给岁月一种情致和舒缓,让身心沉静,让灵魂沉静,明窗净几,素笺流墨,古筝袅袅……时而会发现,笔墨氤氲的世界,比你想象的更无可挑剔,许多话可以说给笔墨,许多情绪可以宣泄给笔墨,许多美好可以寄托给笔墨,就连无处安放的灵魂也可以安置给笔墨。
二、一个真正的书法家,绝对不仅仅只会临帖写字,不懂政治,不懂时局,不懂人情世故,天天在那儿临帖、创作。
纵观历史,凡大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等等,无不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饱学之士,他们学识渊博,忧国忧民,有着非常综合的个人素质和修养。所以他们的作品丰富、饱满、耐人寻味、千古流传。笔墨随步时代,并不是要我们抛弃传统,背离传统,不注重内涵,不注重笔墨,不注重学习和继承古人。而是要求我们除了学习古人的书法精髓,取其遗貌之外,在彰显时代风貌的同时,还要关注、涉猎许多东西,如政治、哲学、美学、社会学等等,全方位地开拓我们的视野、思路、想象力,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静下心来,精益求精做学问、搞创作。
三、学习书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认知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古人云“人书俱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现在的许多速成班、提高班,只是在技法层面解决问题,而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往往是“无意于佳乃佳”。任何时候,技法都不是最重要的,它是润物无声的东西,是承载感情的无形之手,任何一件好的作品,抓人眼球的,往往不是技法,或者说技法都含在作品之中。
四、书法的浓与淡、粗与细、断与连、黑与白、收与放、疏与密、枯与润、藏与露、刚与柔、虚与实,都是对立统一的。其讲究一个“度”,不能“过”,也不能“不够”,而要“刚刚好”,这和我们做人做事一样,也暗合了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庸”,不偏不倚,从从容容。
五、书法一定要根植于古典传统,切不可我行我素,一味创新。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对优秀经典的继承,对个人素养的不断提升,是一个书法家毕生的追求。
六、学习书法,不要拘泥于一家,也不要朝秦暮楚。而要专攻一脉、旁涉博取。拘泥一家会让你井底观天,一叶障目;朝秦暮楚会让你心浮气躁,浮光掠影,都不利于书法学习和创作。个人认为,最好的学习状态就是“一家独大,八面来风”,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更丰富,更博大,更能打动人和生命力。写篆隶,可使作品朴厚、生涩、老辣、雄强;写楷书,可使作品静气、庄重、严谨、朴实;写行草,可使作品优美、生动、变化、顾盼。
鱼新峰习书体会是:三分入古取法;三分学师取长;三分抒发叙情;一分留白大悟为基调的书之情怀以乐为之。
鱼新峰是位从酷爱书法走出来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已被众人公认。有人说他更象是一位书法导师,我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