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小孙子上大学
文/王天均 诵/玉华
(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2022-10-15 发表于河南)

决定今天送小孙子上大学,倒不是娇惯他,实在是太巧了,小孙子上的学校就是我的母校,竟然出现爷孙是“同学”的奇观。尽管有他父母送,行李塞满后备箱,有点拥挤,我还是要去。
去前我做足了“功课”,准备对孙子进行“学前教育”:“你看,这是爷爷上的时候学校大门。”智能手机早就收藏有图片。谁做的,跑光了。
“这是进去校门的宿舍楼。”
“当年爷爷可是感觉外面世界很精彩。”,等他到学校一定会进行比较,体会一下今非昔比、“鸟枪换炮”的感受。
早上离开中原油田,走在京广高速,两个多小时到达郑州港区孩子的房子,稍事休息,我给小孙子讲个故事:
“六十年前的洛阳偃师邙岭的省庄村,-------
小孙子自言自语:“这不是让我填的籍贯吗?”
“也是九月金秋,一个十五六岁的农村孩子步行十五、六里,翻过虎头山,到首阳山火车站。这一路都是沿着不通车的崎岖山路绕行,这几年一直大旱,庄稼不好,但是今年下一场秋雨,一路上的庄稼特别茂盛,饱满的玉米穗挺胸直立,谷穗真像狼尾巴,红薯秧子盖满湿漉漉的山坡。这条路他不陌生,在偃师一中,每星期都要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
他穿着一身老粗布,上身白底浅色的道道,手工挽的对襟扣子,下身是粗布染的老黑兰裤子,脚穿布鞋。背个行李卷,手提一个网兜,里面放的是牙具以及书籍。
他买了到洛阳东站的站票,背着行李,站在车门口。从东站再到定鼎路的周公庙,过了洛阳桥就是安乐窝,这段路好远好远。从东站到安乐窝一路沿街看不够。突然发现商店门上的招牌和家乡的字不一样,起笔、落笔都独具一格,以后才知道那是“蚕头燕尾,燕不双飞”的隶书。于是看一家就停下来:右手大拇指当宣纸,二拇指做狼毫,临摹一会再走。
那时候洛河南不是城市,是郊区,洛阳桥算是一大建筑。站在蔚为壮观的洛阳桥往下看波涛汹涌,突然面前一男一女问他:你是不是来学校报到的?他醒过来说是。只见女孩有二十多岁,很干净,男的快三十岁了,穿着印有“洛阳师院”的汗衫,应当是个老师吧,他在偃师一中见不少老师都是穿着印有“洛阳师院”的汗衫,可见那时候就有洛阳师院。
说着俩人夺过行李卷和网兜,他不知所措:不不。“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过“洛阳师院”四个字可以验明正身。女的说:别怕,咱们都是同学,他是三年级的,我是二年级的。啊!还有这么大的同学!后来听她说,学校本来就是洛阳师院,国家困难,又搞运动,下马了,有的老师和学生都下放了,他们回家劳动两年,又来和你们一起接着上。“洛阳师院”笑了笑:“我们班还有比我还大的,在家劳动五、六年也来接着上了。”

我看看小孙子懵懵懂懂,可能“国家困难”、“运动”、“下马”、“下放”这些专用名词不一定懂。
说着说着穿过学校东西好长的大马路,又穿过大礼堂,到一个小院。再往里走,才到教室、宿舍,学校真大。
下午两点钟,他在教务处报到、注册。”
“爷爷,打住。我猜猜猜,报到注册上的名字是----“
“是啥?”
“还用说,爷爷呀。”
下午三点回到久别的偃师老家,家人、邻居和亲戚听说小孙子回洛阳上大学可高兴了。
晚上休息,我再唠叨两句:“我们那一届就招了两班80人,我百度了今年洛阳师院可能招了五六千,增加快百倍了。那时候基本上收城市商品粮的,我们偃师几个特殊是农村来的,可能分数高吧。毕业都是到深山老林小学教起。”
他大概又不懂“商品粮”了,不过还是明白我的潜台词:爷爷那时候多难。好好学习,要珍惜今天的机会。
小孙子插嘴:听说毕业就业难,还得考研。
第二天一大早赶往洛阳师院新校址,人好多,由于疫情,志愿者接住行李送上轿车,动员家长赶紧离开,我好说歹说,才和小孙子站在大门口合个影,叮嘱孙子进去报个平安。

返回途中,我沮丧地说:这不是和没送一样,再说百年校庆我没来,专门来了啥也看不到。
在老家偃师稍事休息第二天往回赶,我打开微信,小孙子竟然走了两万多步,办理各种手续跑来跑去,大学就是大,近三千亩了。
接下来一问,以后隔离在宿舍,多少天不得而知,开学也是在宿舍上网课。
啊?天哪,小孙子“生于非典,考于新冠”,三年高中,三天两头隔离,网课,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是网课?
我不再认为我们那一代不容易,看来你比爷爷还不容易。
我二话不说,给小孙子发去微信:网课好啊!你高中三年上网课不是也考上大学了吗?爷爷这段时间经常在关工委给青少年上网课,效果特好,没听好、没看好可以回放,一直到彻底消化。有不懂的可以和老师互动,你试试。
古往今来多少大家自学成才,而我们线上学习已经非常成熟,何况这都是暂时的。
小孙子,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再多灾多难,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面,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定会春暖花开,明天祖国更美好,大学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