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悦随笔:
读众文友群感悟
我的手机里保存了十几个文友群,闲暇时间常常浏览一番,尽量寻找一些与自己三观相投且十分喜欢的作品再三玩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活学活用,有时会立竿见影。这不,刚在一个“诗歌群”中发现一位师者分享的美文:“评价一个人时,应重点考察四项特征:善良、正直、聪明、能干。如果不具备前两项,那后面两项会害了你。” 常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 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 答案:都不是。看到了一个很靠谱的解释,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解读: 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②无需提醒的自觉; ③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④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赏读这篇短文,感悟颇多。关于对“文化”的解读,我就打心灵深处认可。为此,我还专门搜过百度,查找其出处。据说这是著名学者余秋雨对“文化”的解读。我曾在不同场合n次引用。
此时我想说,单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这样的“文化”;写文章需要这样的“文化”;为人处世需要这样的“文化”;可以说人的一切言行举止均需要这样的“文化”。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需要听其言,观其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无需提醒的自觉,则强调的是人的行为的“慎独”和“自律”。以约束为前提前的自由,则强调的是在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人情、礼仪、民俗习惯等基础上的自由。至于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愚以为则是需要在充分运用自己的修养,在替别人考虑“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反感不反感”的前提下,高度自觉地约束好自己,从而以自身的善良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就是这个道理。
昨天,郑州一位朋友在给我聊天中提到他的观点时说道:“谁谁谁,无论是他写的内容,还是他分享转发的东西,我一律不看。因为之前看过不少他的作品,水平一般般,内容不上档次,再看尽管心中添堵”。说到底,这就叫“三观不合”。但从朋友的“观点”中使我悟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在向群里发东西时,先为众人着想一番,考虑一下要发的目的是什么或想收到什么效果,众人会有什么反响等等。在权衡利弊之后作出相应的决定,岂不快哉倍增?
写此短文,意在练习文笔、醒悟自己,绝非他知,且勿对号入座,自生烦恼。
2022年10月28日上午随笔于办公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