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1月18日~2010年5月24日),心血管外科专家。秦皇岛人。1923年11月18日出生于辽宁营口市。1993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十大名医称号。由他主编的《心脏外科技术图谱》和《心脏外科护理学》于1995年和2003年相继出版。心血管外科专家。秦皇岛人。1923年11月18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47年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1972年在阜外医院成功开展国内第一例室壁瘤切除术。1973年担任心外科副主任,创立了国内第一个正规的心脏外科术后ICU。1974年成功完成我国第一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开创了我国冠心病的外科治疗。1976年由他领导的心瓣膜组与703所合作,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枚牛心包生物瓣(BN型)并成功应用于临床,该技术填补了我国瓣膜外科生物瓣置换的空白,1980年该成果被评为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2年组建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中心,担任主任至今。1983年至1992年担任阜外医院院长。1985年组建婴幼儿专用病房、专用术后ICU和手术室,使阜外医院婴幼儿先心病外科步入正轨。1987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完成了完全性大动脉转位SWITCH手术。1989年在国内首次将同种带瓣血管片应用于法鲁氏四联症根治术,同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0年在国内首先应用心尖-降主动脉外管道的方法治疗先天性左室流出道及主动脉发育不良复杂畸形。1991年由他领衔的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旁路手术以及溶栓疗法等的研究和推广”开创了冠心病的综合治疗,使当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俗称“搭桥术”)死亡率下降接近国际水准,该成果获国家计委、科委及财政部重大成果奖。1993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十大名医称号。由他主编的《心脏外科技术图谱》[1]和《心脏外科护理学》于1995年和2003年相继出版。
岩波,原名李重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风雨毛乌素》,中短篇小说集《翡翠扳指》《多伦多华人》,长篇小说《红星谱》《开锁》《今夜辰星璀璨》等多部,逾600万字。有的作品获国家和省市级奖项。============================================
读者反馈:
原部队老连长郭敬元:拜读该文感慨万千!写得入心入肺!通过扑素的话语直奔主题,字字显情,大爱无疆。无愧人民作家。愿岩峰吉祥!愿大家吉祥!
原天津侨办主任哈文龙:真是感动人。那时候人们之间的情太真了!
老年大学学友赵文博:《问世间情为何物》读来感人!
原天津教委处长解书明:怀念那个“情”!发生在1985年的事,那个年代纯朴民风历历在目,非常怀念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同感!
退休中学教师张淼:这篇“征文”一定会入选的。清晨我含着泪一口气读完这篇精彩的文章。你写得生动感人,引人入胜,体现出兄弟深厚的情谊,真了不起!
老年大学原校长孟昭增:情深意切,感人。那个年代还是让人怀念的。老天也保佑你们一家的幸福。
原山西水利专家李芳:颂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旅加华人林党培:岩波您的(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很生动…!
原珠海化学研究所所长陈海:一篇很感人、充满正能量的文章!您用一个“情”字,概括了医护人员的崇高品格!您的四弟岩峰是时代的幸运儿!祝福他!
旅加华人张天:这个是什么时候写的?写的真好!徐克啊,看得我眼泪都出来了!
天津第十四中学高级教师赵军:刚刚看完,非常感人,我还留了言。
表妹孟冬:感谢哥哥分享!对小弟的经历更加深了解,哥嫂大爱无疆的精神,感动众生,好人一生平安💕!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编剧王文淑:每一个细节都描绘的很生动感人,试想如果郭大夫给小徐克做手术也许这孩子活了,命运呀!
退休中学老师石应芳:含着眼泪读完全文,非常感动!为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为好人有好报的四弟、为你们夫妻的良苦用心、为当时那淳朴的社会风气……你写得深刻细腻,我读得感同身受。好文章!好人是应该永远铭记的,祝福四弟!祝福你们!你的记忆力超强,人名、细节记忆犹新,因为太难以忘怀了吧。
老同学吕和平(吕伟):晨读这篇文章后,你文末“我之所以非写她不可,因为我时时都在怀念!”一句话深深地感染着我,我相信凡能读到这篇文章的人也会被深深地感染,特别是40岁往上的人尤其更甚!如今我们仅能在心里去“怀念”那时人与人之间、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不同行业间相互协作之时的和谐共生的,纯洁的关系。文中的感人事例确实让现在的年青人不理解,现实中这样暖人感人的事也不是没有,但是太少了,少到你不敢相信那是真的,而这样的场景在那时则是“司空见惯”!为什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人们确感到的是无奈的困惑呢?回想那时生活虽不富足,但心情愉悦的场景,真想回去啊!可能这就是别人说的冥顽不灵、顽固不化吧!如今人与人的关系是与时俱进吗?难道那么多人的感觉都错了!?
老同学王玉茹:看了这篇文章让我好感动,感动四弟在有病住院时全家人的不离不弃,想尽一切办法、不遗余力地找最好的大夫给治疗,更感动的是那么多的医护人员精湛的技术和救死扶伤以及对病人如亲人的工作热情,这篇文章写的太棒了!
旅加华人张海齐:生动感人,非常怀念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真情,那个时代的医患关系!
老同学黄莉莉:世间情为何物,写得真感人,我总结了,人要处处都能遇到好人,好事儿!同时也会创造奇迹,好人好报,好人一生平安,祝愿四弟有你和嫂夫人的关心照顾,加上手术的顺利成功,恢复的如此之好是分不开的,在此祝你和全家人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天津作家朱春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这缕情,犹如一棵树,高高立着,由此往后,仰高而行,已难超越,惟愿观望触摸,把人类的情在枝叶中徐徐显现,也便会是大幸、大善!
原空军某师政委王玉明:感人至深,潸然泪下。人间真情通过你的描述,展现在字里行间,十分触动心弦,兄弟情,母子情,医患情,病友情,情情感人,谢谢作家!
老同学付静:本人流着泪拜读你这篇征文,百感交集。那年月虽然物质溃乏,生活清贫,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那么清纯,高尚。研究生导师郭家强,佟主任,申主任,大护士长齐大姐,护士小刘,小李等都鲜活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好像我也是亲历者一样……,多么好的医患关系,今非昔比,再也回不去了。
旅加华人马芸:感人至深的亲情!令人感动!文采飞扬!敬佩学习!
河东区词曲创作组组长魏淑娟:太感人啦!
静海区作家薛玉森:岩波老师,您的这篇征文写的真实感人,读后令人思绪万千。为此,已发朋友圈分享。
退休中学老师石应芳:我的心里一直萦绕着九岁的小徐克可爱的形象,从苏州千里之外来到天津,父母本意是给他治好病,回去全家尽享天伦之乐,岂料来时三人,回去二人。这是父母心中永远无法忘却的痛!“治病治不了命”,医学也不是万能的。遗憾的是,你们送他的巧克力板,他没能吃到嘴,他应该是想:手术成功后,用来庆祝的,在那个年代,巧克力也属于奢侈品啊,为这位夭折的小精灵难过。
天津作家雨甜:感人至深的好散文,记录还原那年那月那种真挚无私的医患关系,伟大而崇高的救死扶伤的精神与白衣天纯洁真情。人间真爰、无私奉献,为拯救患的大爱真情,全都体现于这篇淳朴的散文里了!
老年大学学友杨美霞:李老师佳作,篇篇都喜欢,给您点赞!
老年大学老师小雪:看完我的眼眶已经湿润了,写得非常真实感人动情!
老知青、老年大学学友杨军:《问世间情为何物》亲朋好友的付出,厚德载物来祝福,医精仁心做手术,大爱无疆感恩图。
退休中学老师王家丽:很感人!正因为你的决定,你弟弟才能很健康地到现在,这就是亲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