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路灯》第一章 坎坷岁月(二)

卫杰三家里近几年有些变化,两个姐姐素织、素娥相继出阁,一个赴西安,一个去青海;二弟通五去郑州上学,家里就剩外婆、父母、文弟、玲妹,自己夫妻,共七口人。
城里爷爷卫祜卿快八十了,原在公社卫生院坐诊。两个月前的一场大雨,他在上班途中摔了一跤,被抬回家卧床月余后去世。把爷爷安葬后,父亲卫超一心想到青海素娥那儿去。
一是队里始终抓着以前的《和尚桥事件》不放,把他按五类分子对待,常给他派公差,干又脏又累、别的社员不愿干的活,心里烦;再就是公共食堂缺粮,已处断炊、“砍锅”边沿,每餐是瞪眼清的野菜、树皮汤,豆渣糠皮窝窝头。还吃不饱。他饭量大,队里又常派他出公差,心情不好,体质迅速下降,昼夜喘息不止,整天病恹恹的,马上要倒下了。妻子玉婷本不想叫他走,看这样下去要出人命吧,只好同意他去,给了到西安的路费,包了几个豆渣火烧带着上路了。
外婆快八十岁了,在床上整天喊饿:“快找点东西填我嘴里让我嚼嚼吧,我饿得心慌、难受啊!”
一天,乃文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野狸猫衔着一只斑鸠,就跑过去连追带打,狸猫终于把斑鸠丢掉跑了。他高兴地掂着跑回家,让给外婆煮汤喝。
公社化后,实行公共食堂,怕社员偷粮回家做饭,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把家家户户的锅碗瓢盆、水缸、面缸等日常生活用具全收了,看到谁家冒烟就去“割尾巴”。玉婷在家拾翻了半天,看到一个煎药用的砂锅,就把褪毛洗净的斑鸠放里边,用三块石头支了个灶,开始生火炖煮。肉快熟时,香气四溢,满院肉香。不一会儿,生产队长贾华堂和大队干部黑保桐、张飞龙三人来了,要砸锅。
玉婷拦住说:“华堂,你看你奶奶饿成啥了,一把骨头两张皮……”
华堂说:“割'尾巴’要大公无私,这我不管。”
玉婷说:“你不能六亲不认,她可是你亲奶奶呀!”
张飞龙说:“亲不亲线上分,我们只认线不认人,不能放任资本主义泛滥。”
说着要伸腿踢灶……
这时,乃文举着一把锄头过来:“别动,再动小心你的狗头!”
华堂说:“你要造反吗?我们可是来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哩。”
乃文说:“你们吃饱喝足了来找事不是?你们斗大的字不识一布袋,知道啥叫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瞪眼清的野菜、树皮汤是社会主义,你们为什么不喝?整天在食堂喝酒、吃肉,过资本主义?……”
这时,贾银东上来不由分说,在华堂的脸上就是一耳刮子,“连你奶、你姑都不认了,你还是人吗?我打死你这个孽种!”
黑保桐拦住说:“你怎么打人?”
银东溅着唾沫星:“我打儿子,你管得着吗?”
张飞龙说:“这是'五类’分子翻天,是阶级斗争!”
这时,高三媳妇刘桂花扛着锄头进来:“你们说谁是'五类’分子?”
黑保桐:“你二舅,还有你公公。”
刘桂花:“地富反坏右,你说他们是啥分子?谁给定的?”
黑保桐:“旧社会,他们给国民党干事,在《和尚桥事件》中惹事,让日本兵杀了一百多口人,这笔账还没跟他算呢。这坏分子大队都可以定。”
乃文:“那是打日本,他俩都是'抗日英雄’,你们今天在替谁说话?”
贾银东:“你们这帮吃屎的孩子,生就的汉奸坯子!”
刘桂花:“你们这些地痞、流氓、大烟鬼、二流子,有啥权利给人乱扣帽子?”

此时,正是收工打饭的时候,院子里的人越聚越多,他们看着揭他们老底,怕在众人面前下不来台,赶快收兵:“男不跟女斗。不给你这个铁嘴鸭子说了,明天到大队再说。”
刘桂花:“到公社,到县里,谁怕你?”
他们从人群中挤出去,出门时,贾华堂又撂了一句:“卫超不在家,杰三明天去后沟埋人,父债子还,不去全家停伙!”
刘桂花本来想骂他:“放你妈的狗屁!”
但碍于二舅在场,改口说:“全家停伙了都上你家吃!”
刘桂花,因姊妹排行老四,故小名叫四女。她娘家住在县城的东北村。她是土改时的积极分子,共产党员,大队妇联主任。她平时口强,好认死理,得理不让人。她嫁到磨沟村后,因和黑保桐、张飞龙、贾华堂等人合不来,在大队经常吵架,尽管有大队长张丑护着她,但她一人孤掌难鸣,又是个女的,故,常受人排挤、打击孤立,平时心里不痛快。她看玉婷气得心口疼,说:“妈,我看咱不如回城里。在这儿跟这伙二流子磨牙,不值!"
玉婷说:“能走吗?城里没房没地,人家要咱吗?你伯来信说,他给藏民们看病,很受欢迎,还等着让咱大队开证明寄过去呢。”
刘桂花:“有这帮货蛋子在,让大队开证明没门、别想。回城的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试试呗!”
这天,城关公社东北村大队两委正在开会,刘桂花推门进来:“大家都在这儿!”
妇联主任梁毛妞说:“你咋舍得回来了?我还以为你把娘家人忘了呢。”
刘桂花:“忘不了,这里是根,是靠山,我今天回来有要紧事。”
大队支书叶胜利:“有啥事?你说!”
刘桂花:“杰三家原是咱大队的老户,我们要搬回来住。”
叶胜利:“好啊,我们欢迎!”
梁毛妞:“你回来,我把这个主任还给你。”
刘桂花:“主任不要,干部不当,我要当社员。你们说话要算数啊!”
叶胜利:“绝对算数,你要明天搬家,我立马派车去帮忙拉家具。”
刘桂花:“公社那头同意吗?”
叶胜利:“这个不让你管。你只管找地方住就行了。”
梁毛妞:“田双喜家那粉坊原是你们家当给他的,可以把它赎回来。”
刘桂花:“他家粉坊生意正好,现在让腾出来不合适。我想找个地方先住着,其他的事儿以后再说。"
梁毛妞说:“我姑梁芬家在祖师巷那座院子闲着,我给她说说借来先住着。”
刘桂花快言快语:“租她的,看她要多少钱?这事就这样定了。”
一周后,杰三一家搬回了阔别三十年的老家——永宁县城东北村。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
阅读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卫冠武,男,汉族,1943年元月生,东关村八组人,家住担水堂后祖师阁前。1969年西安冶金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国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任工程公司副经理,副处职务。后调入总公司劳资处,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十多年,高级工程师。2003年在劳资处退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