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师傅的最后一课
文/心语

今天同事给我推荐了《作品与争鸣》里他觉得非常好的一篇小说,凡一平的中篇小说《我们的师傅》。
下班后坐在通勤班车上,百度搜出这篇小说的名字,从5:40坐上班车,非常专注地从上车、下车、走路、回家坐到沙发上,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线看完小说,被小说的写作手法深深地吸引。通过主人公“我”对师傅的这份迟到的感恩情怀,几个徒弟对师傅几种不同的送别方式的描述,赤裸裸地展现了这些“道貌岸然披了人皮的畜生”及当下徒弟们真实的人性。起初还真以为是作者真实的故事,百度之后,
原来这部小说2019年就获文学奖,作者于2020年出版同名小说《我们的师傅》,热度也非常高,赞赏有加。
小说中凡一平将自己作家的身份、光头的特征及某些亲身经历放进了虚构的“我”中,一方面增加了文本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也凸显了故事的时代性。
小说开篇就是“我的师傅死了”,魏晓停小说《酒镇》里的开头也是“酒花万没想到,在她少不更事的年纪,她的命运竟然被虱子所改变”一样强烈地吸引人。我的师傅死了,在送出殡时,只有我心甘情愿地扶着棺柩发自肺腑喊师傅。小说先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采用了嵌套式结构,即一个故事中穿插另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引出另一条线索、一个人物带出另一个人物的手法。“同门同学和同行”的几个人中,当年曾经和“我老鼠”一起拜韦建邦为师傅,曾经一起进行偷窃活动的师兄弟姐妹们,外号被叫做老猫的覃红色、黄狗蓝上杰、野兔韦燎、花卷韦卫鸾,成为天之骄子的4个人,为了回避和隐瞒“同门同学和同行”这可耻的事实,曾经约定相互之间不能叫外号,不再来往。四十年来5个人都混得人模狗样,都没有破坏约定,因为师傅死了,每个人揣着不同的想法,相继赶回来为“我们的师傅”韦建邦奔丧送葬。从出场人物的先后顺序,我-韦卫鸾-蓝上杰-韦燎-覃红色,我们就知道在几个徒弟的心目中,师傅究竟孰轻孰重。
韦建邦是教授我们偷窃的“贼头”,他去世后为什么还会有我们这些“人物”赶回来充当孝子孝女呢?《我们的师傅》紧紧围绕这一艺术悬念建构,铺展故事。戴着“贼头”称号的师傅,19岁时爱上了他的语文老师,在被迫分开的日子里,为了负担一封情书的邮费,开始了他的偷窃生涯。但这个谜底是小说结尾才揭开的,从徒弟们的故事描述里,师傅英俊潇洒、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有满肚子的故事和满身的本事。师傅将自己的学问和绝技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徒弟,在师傅的教导下,五个身怀绝技的徒弟先后出人头地,为了回避和隐瞒“同门同学和同行”这一可耻称号,他们自己多年没有来往,没有见面,更不可能再和师傅往来。在一层层展开的故事情节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元,唯一遵守约定的官至副厅级的覃红色没有来送别“我”的师傅,浓墨重彩的一刀把我们共同的师傅从他自己的历史中划拉走了。
中国人喜欢为死人说好话,但是师傅死了,唯恐撇不开这层关系的几个人,在这件事情上严格遵守约定和师傅划清界限。但这个多才多艺的“贼头高才生”师傅,教我们偷窃谋生,学习谋事走正道的师傅,与天之骄子的其他3个人无关,所以只能是我的师傅。
8年前,同事推荐给我余华的《活着》,让我明白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今天读完小说《我们的师傅》,我也再一次明白,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每个人都曾做过徒弟,良善之心天地可鉴,我们的师傅只是引路人。
马雅萍,陕西凤翔县人,公司职员,喜欢运动健身,爱好文字,书法。曾在网络平台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