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题要】先进篇共有26章,围绕做人之道主要阐述了以下四个观点:一是人的品质。强调做人要纯真不伪,做事宜朴实无华;二是做人的智慧。孔子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特别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主张活好现世人生,强调中庸之道。既不认为人的现实生活会被超现实的“鬼神”之类的力量所左右,更不认为人的现实生活能够影响其死后的情形,或者说其根本就不相信人死后其生命会以一种超现实的形态进入另一个超现实的世界而继续存在,这是孔子学说区别于其他一切宗教学说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说孔子的学说,是现实主义的学说,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现的是现实主义智慧。三是做人要恪守底线,强调以道事君,这是为政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政治操守;四是君子当志存高远,强调应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的文明进步相融合,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圣人弟子多“先进”
上一讲,孔子提出了“吾从先进”的用人观,紧接着就以孔子的弟子为例加以论证:
【原文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学生从陈国到蔡地去。途中,他们被陈国的人误解围困,绝粮7天,这是很有名的历史事件。当时跟随他的学生有子路、子贡、颜渊等人。“不及门”的“门”指的是孔子当时设教的场所。“不及门”是说目前不在自己跟前之意。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当年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弟子,现在都不在我身边。”
不在身边到哪里去了?到各地出仕做官干事情去了!公元前484年,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以后,除颜回不幸早逝以外,其余弟子如子路、子贡等都先后离开了他到各诸侯国做官了——孔子教弟子学习仁道的目的不是要让弟子们去当书呆子,而是要让他们学成之后出仕做官或做具体的社会工作,践行仁道,服务社会,这就是“学而优则仕”的道理,与我们今天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孔子设教,从事的是“平民教育”,因此,他的众多弟子绝大多数出身平民。他们跟随孔子学习仁道之后,出仕做官,遍布社会各个阶层,而且大都很有才能,充当各种重要角色,形成了一种很特殊且非常有影响力的政治团体和政治势力,是春秋社会的重要精英力量,也是各诸侯国和各政治集团竞相笼络的“人才库”。因此,我们在《论语》中看到,孔子本人虽然“不仕”,一介布衣,但上至各诸侯国君,下至权臣贵族等等却屡屡拜访、请教孔子,向孔子求荐人才。

谈起弟子,孔子就随意列举了几个有名弟子的德行特长,他说:
【原文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德行:指能仁道修养、行为品格;言语:本意是语言表达能力,《论语》中多指外交辞令,即外交能力;政事:指能处理政务、事务的能力;文学:指在古籍文献方面的造诣。这一章的意思是说,在弟子中,仁道修养较高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言辞,具有外交才能的有宰我、子贡;擅长处理具体政务的有冉有、季路;在古籍文献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的有子游、子夏。孔子列举这几个弟子,意在说明这些出身贫贱的弟子,经过仁道的学习之后,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各个方面各有所长,具备了在国家和社会各个方面担当重任的道德修养和文明智慧。这一方面是证明其“吾从先进”的观点,同时也在为诸侯推荐人才。接下来,孔子还从不同侧面对几名弟子做了重点评价。他首先评价颜回:
【原文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回也非助我者也”对这句话大多数学者的解释是:“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不同之处在于对孔子这句话的含义的理解。一种观点是说孔子这句话是“得意之说”,即对颜回的德行才学很满意,认为弟子中似乎只有颜回才算是真正能够理解其学说的精髓并全面接受的人,因为“于吾言无所不说”即“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也就是说,孔子在这里谈起颜回非常得意,赞扬他对其学说“心悦诚服”,是自己最忠实的得意门生。
另一种观点,比如当代学者南怀瑾先生则认为是孔子用颜回对自己“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态度做自我反省,他说,象颜回这样对自己“服服贴贴、毕恭毕敬”,对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认为正确,深信不疑,这对他是没有帮助的——“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一定会有不同的好意见”,告诫弟子,当一个人一味地恭维自己,迷信自己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反省自己,反过来就是,一定要善于倾听和容纳别人的不同意见,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君子人格和仁道修养。
结合本章两句话的互补关系和上下几章的联系,我认为前一种观点比较接近孔子的真实意思。不过对“回也非助我者也”的“非”理解成“并非”,“助”理解成“刻意帮助、刻意迎合”等意思似乎更确切一些。这样,这一章作如下翻译似乎更切近原意:
“颜回这个人,并不是有意迎合我,他对我的教导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很显然,“于吾言无所不说”是对前句“回也非助我者也”的补充说明,赞扬的是颜回诚实不虚伪的品格。当然,孔子这样赞扬颜回肯定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可能就是弟子中对颜回对孔子“不违若愚”的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