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苍凉而忧伤的调子,从远古传来,穿过逶迤起伏的高原,穿过沟沟峁峁的黄土坡,和着黄河水的呜咽传唱了百年。

一种淳朴的思念和牵挂用最原始的歌谣从毛眼眼的妹子口唇里唱了出来,那份痴情,那份期盼,那从心底发出的真真切切的无奈与失落扯的人的心生生的痛。

每当听见这首歌,我仿佛就看见荒凉的古道旁,牵着毛驴的后生一步一回头的恋恋不舍,我仿佛就听见站在高山上撩哥哥的妹妹,至死也要把哥哥随的心声。

走西口,一首凄婉而缠绵的民歌,寄托着黄土高原上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希望,承载着两百年来荒凉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背井离乡的汉子们沉重的思念。走西口,一首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歌谣,哪里是歌,哪里是曲,分明是穷苦日子里一种无奈地倾诉,是人性中至真至纯的情感最原始的流露。

穷人才会走西口,再舍不得妹子,也得咬着牙往西走。古道口,四月天,不见艳阳只见沙,风沙吹蚀着妹子俊秀的脸,吹疼了哥哥思乡恋家的心。呜咽的黄河水,知道女人们心中那份苦苦的期盼。

总可以看见古道边,挎着篮子的女子在张望,望穿了双眼,望白了双鬓。苦苦的荞麦花开了一茬又一茬,走西口的哥哥啊,泪蛋蛋抛在沙蒿蒿里,什么时候才能看见你转回乡的身影?

大风挟着黄沙刮过黄土塬,刮不散的是妹妹婉转的歌谣,奔腾的黄河水流过沟沟峁峁的山梁,带不走的是早已根植于心的旋律。

一首民歌竟凝结着一个民族一段厚重的历史,一段歌谣竟饱含着成千上万人生死离别的命运。望眼欲穿的妹子站在崖畔畔上唱着凄婉哀怨的《走西口》,盼着哥哥早回头;颠沛流离的哥哥在走西口的路上,留下了一路的思念,一路的歌;《走西口》走过黄土高原荒凉的土地,走过一代代黄河人苦难而遥远的记忆……


在贫瘠的晋北高原上,人们过着靠天吃饭日子,在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社会环境了下,在十年九不收的年天年笼罩下,人们困苦就生活可想而知。“穷则思变”为了脱离困境,改变命运,这些山西人不得不铤而走险,离乡背井,到口外谋生。人生在世无非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当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时,人们往往会蔑视道德,践踏法律,冲破礼俗和一切社会约束来争取生存的权利,而即便是到了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都是能够给以充分认识。庆幸的是这群山西人并没有全如同我们想象中的一样,他们没破门入户、抢掠造反,也没有坐以待毙,苦等干熬,而是毅然选择了口外谋生的这条极为凶险,但绝对有机会险中求胜的路子,用山西人特有的精神开辟了一改变命运之路,从而缔造了一个时代的伟大传奇—“走西口”。
如果说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是对这段“走西口”史的历史评价的话,那么今日风韵犹存的乔家大院,山西票号“汇通天下”的胸襟气度和“诚信” 为本的晋商文化,就是留给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遗产。
昔日走西口的人儿已随着驼铃声远去,山西人的足迹已在中国的版图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不是因为生活在这个物质丰富而精神浮躁的社会里就可以把认识低于社会常态,而是始终不愿意接受时代精神在物质诱惑下一种弱智的卑微。
如果还有一种现象在引而待发的话,便是当下社会中强烈的纯物质斗争和肤浅的安逸追求。没有深刻的别离,就没有落泪的歌,不去勇敢地创造生活,就容易被生活修改人生,失去了奋斗的心,也就失去了看到光明的眼睛。当现象变成呼声,请相信又将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舆论,会让我们自食其果。
,
不管是时代错了还是自己错了,既然选择了义无反顾的到来,就应该坚持去创造生活,坚定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