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片冰心在玉壶
——记与喜从大姐二三事
侯淑娟
喜从大姐获得巩义市“最美老人”称号了。当我从电视屏幕上看到那个颁奖镜头,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眼里透着刚毅和慈祥的老人,从心里为大姐点赞,她是巩义市女干部中的典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
讲到与大姐的交往,还得从上大学的时候说起。那是高考制度改革后的九十年代末期,我考上开封第一师范大学学习。因为学校校舍紧张,我们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女学生,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大寝室里,并且还是上下铺。喜从大姐是“七七届”也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她的全名叫宋喜从,来自巩义诗圣杜甫故里,是学文科的;我是“七九届”学理科的,来自新密洧水河畔。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相识的。
在这个临时大家庭里,大姐是我们的寝室长。她留着齐耳的短发,笑起来嘴角有两个好看的小酒窝,说话办事认真负责、干脆利索。对我们这些应届考上大学的新生特别关心。常常在课余时间指导我们的学习,关心我们的生活。大家有纠纷或者谁有难事都会找她帮忙解决,她义不容辞热心助人。我们理科班的学生因为作业多,天天要到实验室做实验、到教室做作业,晚自习很晚才回寝室。每晚回来,总看见大姐在看书,实际上也是在等我们。她们“七七届”的学生,因为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所以学习特别勤奋努力。每天天不亮就开始跑步锻炼、在走廊读书或者听收音机里的外语讲座。平时总能看到他们匆忙的身影,手里抱着书本,穿梭在教室和寝室之间。周末也不出去逛公园,常常看到她们捧着大本小说在寝室阅读,有时候半夜三更打着手电灯,在被窝里还在看书。相处时间长了,她们惜时如金,你追我赶、比学赶帮的学习精神感染着我。受她们的影响,我也想看小说。一个周末上午,大家都在整理内务。我来到大姐身边求教,大姐告诉我说,想看书是好事,你先看四大名著吧,她推荐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后来又看了《西游记》,古典小说《三言两拍》等等。再后来,又陆续看了许多世界名著,如: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以及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漂亮朋友》、《项链》、《羊脂球》。还有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以及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等。平时也读唐诗宋词等。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是啊,读这些名著的时候,常常与主人公的命运共呼吸,被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感动,但是也会引发许多联想。对于不明白的地方,经常去请教大姐,大姐不厌其烦的从作者到人物生活的背景,耐心给予解释……时光匆匆,一年后大姐毕业了。后来,我又分别和78届、79届的文科女生住在一起。大学三年和文科的大姐姐们住在一起收获满满,她们的学习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使我终生与书为伴,受益匪浅。通过大量的阅读,使我看到除了物理以外的另一个世界。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工作之余总习惯到书店看书买书。每到一个地方,总爱购买有关当地的风土人情的书籍以作纪念,回家细读。记得刚毕业那几年,在工资不多的情况下,每年都订《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等杂志。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热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后来,我才知道大姐来上大学之前,曾经在家乡当过民办教师,她是老三届,当年是在比其他考生分数线高出100分的情况下上的大学。
缘分使然,命运安排我来到了大姐的家乡“巩义第一高中”任教,这里也是《诗圣杜甫》的故里。记得我们在市“教师节”表彰大会上见过面,那时大姐是学科带头人,在大会上发言。听大姐说她在市重点高中二中教学,担任班主任很忙。再后来,听说她去教育局担任副局长,文化局局长职务。我也调出教育界,进政府机关工作。我们都各自忙于工作和生活,联系很少。再一次见到大姐时,她已经到市政协工作了,任政协办公室主任一职。那年,我考上副科级干部要下乡,就到她办公室请教。她热情的接待了我,并且诚恳地给我讲下乡到基层工作应该注意事项:“要尊重领导,尊重班长,团结同志,注意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补台,下村工作不要和他争车用。要沉下心来,搞好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还要多注意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志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记住有为才有位。”我记下大姐的话,时刻提醒自己注意。那时候只要回城开会就会顺便到大姐办公室坐坐。数年后,我回城的时候,大姐已经到关工委工作多年啦。
时光荏苒,我和大姐真正相处的时光,是由于市关工委工作的缘分。多年后,我也已经协理,局成立关工委,有幸负责这项工作,真正成为她的兵,能近距离亲近她,感受她的工作作风。这样我们在开会或者开展活动时,见面的机会就多了。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很愉快接受这份工作,觉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我们这些老同志理应发挥余热,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发现也没有那么简单,有点为难情绪。因为我们是负责全市的依法治市和普法工作,法律进校园只是普法工作的一部分。如果法律进校园,就得与有关局委联系,觉得没有抓手。后来,在大姐的指导下,我们局关工委充分利用市律师协会,以及法律援助、基层科、各乡镇司法所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局关工委老干部,利用“开学第一课”亲自授课,宣讲“中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拒绝暴力,构建和谐校园”、“校园消防安全”、“预防电信诈骗”等送法到校园。也利用暑假放假前的时间,组织律师到学校讲课,让小朋友远离河水,防止溺水事件发生。以及每年的“12·4”法制宣传日,利用板报、宣传页、标语、普法书集,幻灯片、法制公园、戏曲小品等多种形式,宣讲《宪法》,“远离毒品、健康生活”等等内容,送法到校园,到社区和广大农村。多形式,多内容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真正培养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几年下来,在市关工委、以及大姐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得到市关工委领导的认可,连续多年获得市先进单位称号,我也在市关工委成立三十周年表彰大会上,被评为先进个人。大姐在关心我们日常工作的同时,也多次协调组织关工委老同志,到郑州奥运馆参观学习,到邙岭果园以及市污水处理厂等市重点工程项目参观学习,让大家了解城市建设情况,开阔眼界,为更好的做好青少年工作提升信心。
和大姐相处时间长了,我才知道大姐她心里时时刻刻装着全市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无论是关工委工作的谋划,还是复杂细致的具体工作,她都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刚接触关工委工作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她克服年龄大的困难,虚心向年轻人学习,学习电脑打字,制作,每年亲自编写发行关工委的各种文件和《巩义关心下一代工作》期刊简报。因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她亲自备课,身体力行,到学校授课,到山区,到残疾儿童家庭走访慰问,给予帮助和指导。她深入基层采访,在全市发现并树立五老典型人物和事迹,自己动手写稿,被各级新闻媒体采用50多篇,其中反映全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王三乐、张震午庭院关工小组、画虎哑女张俊鹏事迹的三篇稿件,被国家关工委主办的《中国火炬》刊登。她撰写的研讨文章10余篇,在省、郑州市关工委会议上交流并获奖。仅郑州市关工委《爱心献给下一代》一书就采用了她的3篇文章。她也积极向灾区捐款,主动自助贫困生上学。在关工委工作20年,她忘我工作,多次获得省、郑州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获巩义市创建文明城市优秀市民称号。2017年获巩义市创文先进个人,2020年获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多年来,她献了青春献白发,为了国家为子孙,兢兢业业的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工作之余,大姐也关心我的生活,知道我退休以后练习书法和国画,就鼓励我坚持。每次展览,大姐只要有时间都去观看,并提出宝贵意见。去年,看我写的几篇不成文的生活随笔,大姐很中肯的给予赞许。在我生病的时候,送去温暖,鼓励我好好爱自己,先自爱方可爱人。
实际上,大姐爱党、爱国家、热爱她一生追求文化教育的事业。关心关爱青少年,甘为桃李化春泥,唯独没有真正关心过她自己。她总是用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话激励自己: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就像唐朝诗人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中写的那样:洛阳朋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022年8月17日,初稿。
作者简介:
侯淑娟,女,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司法局退休干部,业余爱好读书写作,书法绘画。曾多次在省、市报刊以及杂志上发表作品,其中《感悟宋陵石刻》发表在《河洛潮》,受到好评。疫情期间,作品曾在市作协的微信群里发表。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巩义市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