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共和国旗帜下的岁月
作者: 张 杨
我出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
峨嵋岭上,嶷山脚下是我亲爱的故乡。
嶷山顶上的苦藤条造就了我吃苦求知的悟性;嶷山脚下的杨柳树孕育了我向前向上的热情;山上山下那一方热土,那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温暖了我的胸腔;共和国的礼炮,点燃了我生命的灯。
小学五年级时,邻居一家的遭遇,感动了我幼小的心灵,我写了《旧社会小女被遗弃,新社会骨肉得重逢》(内容是相隔数百里的两村干部,为两家寻亲,得团圆),在当时的《临猗小报》刊登,从此,祖父和父亲怕我骄傲,对我要求更严。我的功课尤其是语文作文,屡屡在班里领先。
上初中时祖父瘫痪(祖母先逝),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就靠在信用社工作的父亲一人承担,我是长女,看父母为供我上学四处挪借的艰难,便在初二主动辍学。1966年,四清运动后期,因给《柳村村史》资料刻钢板、代表村民熟背老三篇等,被村干和四清工作队推荐到公社总机当话务员,我常常头戴耳机,手捧书本,没电话就看书、练字。公社领导发现了我写的字,就让我给办公室或诸位领导抄材料或讲话稿,到了1969年,公社将我输送到县里,1971年,被调入县革委会政工组,后又有幸上了大学历史系。
进入大学校园的我,每天出入在教室和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写,将史学资料、精品美文一篇篇地抄,自己的作文、论文,也一遍遍地改,中午很少午休,晚上困了,就用大头针在额头上将自己扎醒,继续读写。大学近四年,我几乎没上过一次街,没进过一次商店。毕业后本可留省城,我却执意回到家乡和父母身边,便被分配到了县委宣传部理教办。
1978年,科学大会召开,县委发了有关“教师归口”的文件,既没上过师范又没有当过教师的我,在归口动员会上发言,第一个带头去了母校临晋中学教学第一线。1979年,“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我经校领导同意,请了一个月的假复习考研,文学专业、基础课门过关,唯英语成绩差未能考取,报考的华南师院特来信让我只攻读英语,次年再考。我考虑再三,考研的热望,业余创作的爱好,都比不过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期盼。身为教师,首先是不能误人子弟,更不能只顾个人前程意愿。那时的教师,无班主任津贴,无超课时补助,更无什么“绩效”工资,但临晋中学的所有教师都全身心扑在教书育人上,都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不论酷暑严寒,从未收过学生一分钱。
有人说我从“司令部”坐办公室到学校站讲台,是跳入苦海,自找苦吃;1982年,因眉户事业需要,我被调入地区戏校眉户班任文化教员,眉户班实习演出即将毕业,我又被调入机关,从1986年起,先后在几个单位辗转,难怪又有人说我自我设计失误、盲从组织,多易岗位,事无所成。对此我至今无怨无悔。中学、戏校、党校(干部中专)历时共8年,这其间,知识学问的增长、为人师表的理念、爱心善念的修养、爱国情感的升华……若未曾当教师,非文化教育工作者,不一定有这样的收获体验。
回想起来,我对校园仍有深深的眷恋。在临晋中学初上讲台特别是任班主任初期,无工作经验更无教学艺术的我,面对同年级七、八个班,学习成绩、方方面面不时地评比排队,不甘落后的我曾三个月不见孩子,不收在包钢工作的丈夫信件,除吃饭睡觉,所有时间都用在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工作经验上。
懂事听话、从小就欲为父母分忧的长子、爱子,在刚20岁的1995年,那个让人诅咒的酷冬腊月天,因交通事故突然离我而去,当年儿才两三岁时,我为教学事业将他推给我母亲,很少顾及……为此我内心留下了对儿子永久的无可弥补的深深的万分地抱憾。
我爱孩子,更爱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学生,像一只只、一群群小鸟吱吱呀呀在我身边飞来飞去,最后飞出校园,飞向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他们的确曾给我带来愉悦和乐趣,让我充满活力,感觉教书生涯颇有意义。
关于机关工作,我1986年先在妇联,1988—1997年,主持了十年的老龄工作,获有省市老龄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十年老龄工作荣誉证书;1989—1995年,连续七年获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调入劳动局,2005年退休。
退休后的十多年,我曾在自家为邻舍和亲友的孩子搞假日义务作文辅导,亲友外有家长也送来学生说:“您得收钱,不然我们不放心你能否用心教孩子”,这才每整晌仅收5元钱,到后来略高些。2014年有二孙女后,90岁的老母身体也常有不适,便停止了作文辅导。
作文辅导中,我强调“做人”比作文重要,礼貌比学问重要,辅导课上给孩子讲革命英烈、红军长征、德孝故事,给他们灌输热爱祖国、好学上进、尊师敬长、艰苦奋斗等思想内容,告诉他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现在下得苦中苦,将来方为人上人……同时特别注重引领他们懂得感恩、知道珍惜节俭、从而树立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刻苦勤奋、自立自强等行为习惯和精神意识。
我酷爱文学创作,多年来特别是退休后的十来年,业余创作散文近百篇,诗歌20余首,其他体裁也有一些。年近七旬这两年,笔懒了,也拙了。感谢《山西老年》对全省离退休干部发起“我与共和国一起成长”征文,又一次激发了我的创作冲动。与共和国同龄的我,虽经历平平,无业绩政绩,却热爱祖国,感恩党和人民的培育,故将自己在共和国旗帜下的经历点滴与大家分享。意在让后代子孙知道老一代人的艰苦历程和奉献精神,从而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负岁月,不负春光,爱国敬业,奋发有为,为党和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祝愿: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该拙作获《山西老年》征文奖——刊登时题目被改为《伴我一生的写作情怀》,此原文多处被删,刊于《山西老年》2019第12期)
责任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