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 杨
临近父亲的忌日,注目祖父、父亲的遗像,桩桩件件的过往又浮现脑际,顿时泪眼模糊,久久不能自抑。
祖父让子孙感动、受人敬重,除了精湛的木匠手艺,更因中年丧妻再不娶续,一人将父亲和两个姑姑养大,且身教严教,培育的一儿两女皆出息孝顺。
祖父的两则家训,一是“以感恩之心做人”,二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从小跟祖父,直至他老人家去世,这两则家训已在我心里刻下深深的印记,伴我永远。
我是长孙女,爷爷对我很是疼爱,教我认字、打算盘,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就有小文章登上地方报刊;未开珠算课前就学会了“九归”——加减乘除皆含其内;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十二属相,入学前皆熟背。这些都归功于爷爷——我成长的启蒙老师!
祖父去世的1966年,因家贫辍学的我已十六七岁,常默念爷爷的家训及用心看他做木匠活计时的好中求好,精益求精,激励我每一天都挤时间看书练字,好中求更好。时逢“四清",我给四清工作队做会议记录,给《村史》刻钢板,困了就用笔尖扎额头,扎醒了再刻,多花费那好多时间,是因总把不易一次写好的生难字句先在废纸上练好再上蜡纸,所以村史资料刻得准确无误,也愈加喜欢阅读写作;代表村民背诵老三篇我晚睡早起,走路、烧火(做饭)、去井台或池塘挑水都在记诵,将老三篇背诵得一字不差。不久公社增用人,住村工作队、村干村民一致推选,我就这样从此端上了公家的饭碗。
父亲怕我骄傲,在祖父的家训上又加给我四个字:"手比头高!”那时我大学刚毕业在县委宣传部当理论教员时,父亲说:“先不论你课讲得如何,你头脑里想的、嘴上讲的,都要用手先做好,所以手要比头高……”父亲是基层信用社干金融的,一生在工作中颇讲"信用",账目从未出过差错,也从未失信于人。他并无高深的理论知识,却在生活工作体验中总结出"心口如一”、不讲空话的浅显词语即做人之道理,成为我之后工作、做人的座右铭,"手比头高”这四个字,时刻告诫我凡事依靠双手、踏实认真,不可浮躁飘逸、夸夸其谈。
父亲感恩爷爷既当爹又当娘养育他们兄妹三人的超常辛劳,对爷爷百般孝顺,受了委屈也不顶嘴,回家来买下好吃的,总先拿到爷爷房间,并说爷爷:“您别总给她们(指我和妹妹们),她们吃的时候长着哩”。子孝妻贤,祖父瘫痪八年,母亲八年如一日周到细致侍奉照顾,至今还被村老年协会和村民传为佳话。
另有一事值得一提,是父亲工作过的霍村人讲述:1960年(或者是三年困难时期),上有一瘫痪老人,下有几个孩子的父亲总勒紧裤带孝老顾小,日渐消瘦,他工作所在地的霍村(卓里信用社霍村分社)生产队长和保管就主动借给他50斤玉茭,困难时期过后,队干已换人,欠条也无从找见,新老干部都说别还了,父亲却执意按议价付了款。他说这是一笔良心账,还清了他心里才踏实。父亲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牢记并回报帮过我们的人,也要学着帮助别人。因篇幅所限,父亲对帮过他的人感恩戴德、加倍回报、同时更有无偿帮困助弱的诸多事例,不再一一枚举。
忆起两位可敬的老人,我倍感作为他们孙女、女儿之幸,我的成长中渗透着他们的心血和严训,更有他们勤苦善良、克己为人等美德的影响、培养、滋润那生命的教育。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父亲对我的教诲总以公为重,仅举一例: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县委动员教师归口,未曾上过师范也从无教师经历的我,听从父亲一句“机关人浮于事,学校则缺少好教师"的话,带头在全县动员教师归口大会上发言,第一个主动离开县委机关,奔赴临晋中学教学第一线。站了六年讲台,后又因眉户事业、干部中专和妇运史撰写之需,先后被调往戏校(从戏校借调到妇联)、党校(干部中专),1986年才又被正式调回机关。不少人都说我在黄金年龄段自我设计失误、盲从组织(跳入校园“苦海”)、几易岗位贻误“前程”(指无高职务、职称,工资待遇低)。我则无怨无悔,把精神层面的东西看得比物质享受要重。
双休日、节假日或疫情宅家,我总教孙女唱红色经典老歌,给她们讲红军长征故事,与她们一起看疫情报道中那些无私无畏、不怕牺牲特别是“白衣天使”们的奉献精神;今年我党百年华诞,我给她们讲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坚强无与伦比,讲南湖的红船,并撰写了《遥想南湖》、《重温入党宣誓》、《党员在春天里奔跑》等文,让孙女阅读抄写,希望她们从小热爱党,敬崇英雄,少年立志,努力学习,当好祖国建设的优秀接班人。
我想告慰疼爱我更严教我的祖父、父亲:你们的家训和教诲,是留给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将用心传给儿孙,让他们永远感恩党和国家,以爱心做事,以感恩之心做人,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进中,创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原为《山西老年》征文,因过截稿日未发,刊《桑泉文学》2021年3月)
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