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文‖【风采之声★强音朗诵团】
审核‖于歌‖中国沈阳
审稿||海梦||中国七台河
作者||王锐||中国大冶
音频||蓝调‖中国沈阳
诵读‖蓝调‖中国沈阳
制作‖于歌‖中国沈阳
图片来源于作者上传



闻一多广场上的捐款
作者/王锐
1998年6月,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黄石地区灾情严重,尤其是临江临湖的阳新的中小学校园,水毁相当严重。
当年12月19日,云南师范大学工会主席唐增强和副主席王莹受校党委的委托,带着全校教职工的18万元捐款来到我市,以资助阳新县水毁严重的明港小学的校园重建。唐主席说:“这笔款是全校二千余名教职工集合在学校园里的闻一多广场自愿捐出的,款项不多,却表达着我校的每一位教职工对灾区的深深关切与诚意。”对此,我们非常感动。觉着云南师范大学在闻一多广场启动捐款仪式,每位教职工自愿捐款,以支援闻一多故乡巴河对岸的黄石市阳新县水毁校园的重建工作,其意义却不言而喻。
翌年7月中旬,黄石教育工会受云南师范大学的邀请,我们怀着感激与景仰,回访了这所在历史上闪烁星辰的,不一般的大学。在座谈会上,我们介绍了水毁校园的重建状况;云南师范大学领导对他们的校史作了隆重的介绍,并带领我们在偌大的校园参观。
这所学校的前身,属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其师范学院留昆明独立建校,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我们怀着对西南联大的敬慕与好奇,悉心参观了当年的老校园和旧舍遗存。走在校园西北角的一处铁皮顶的旧教舍旁,我们随便听来一个小故事。说是吴宓先生曾在简陋的教室里讲《红楼梦》,他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亲自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也赶紧帮着到别的教室去搬来椅子。待那些林妹妹宝姐姐们都坐定下来了,吴先生才开始切入那《红楼梦》赏析的正题。
我们一边细心参观着西南联大的遗址旧迹,一边聆听着校方的精辟讲解。虽然物是人非,但走在当年那座闻名遐尔的老校园,每看到一段历史,每看到一帧老照片,却有一种”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的惊喜。
西南联大的名人很多,屈指数来,个个都是如雷贯耳的人物。像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闻一多、沈从文、刘文典、钱锺书、杨振宁。哪一个都是栋梁之才。

在展廊的墙面上有显眼的有这样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仔细看其出处,这句教育名言,是曾主持西南联大校务的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的。陈寅恪就此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我们边走边议论着一个问题,大学是智慧和才情的集中地。一所大学,若没有一批富有个性的师生,即便其资金再充裕,景致再美,其魅力也会逊色。而当年的西南联大的确也充分诠释了大学的魅力。
在展廊里,我们一眼望见了闻一多先生的照片。因为先生是湖北人,更是黄石对面的巴河人,乃是家乡的先贤与历史名人,所以我们怀着一种崇敬与虔诚,对先生的相片、治印、文章及传奇故事观察得更为仔细一些。闻一多把诗人、学者和斗士这三个角色都诠释得淋漓尽致。他的雕刻可谓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他开的楚辞、唐诗、古代神话三门课都极为“叫座”。特别是讲古代神话讲楚辞,把枯燥的讲得有滋有味,很富吸引力。而且他的风范也别具一格,比如从允许学生上课抽烟这件小事,就可略见一斑了。故而,其它系的学生为听他的课,哪怕穿半个昆明城也感觉值得。

在校园东北角西南联大旧址内,有几丘烈士墓冢。这是1945年12月1日年发生在云南昆明的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中所牺牲的四位烈士。墓道前方矗立着两根托火炬的石柱,基座上刻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
参观结束,我们再回眸环顾这所美丽的校园,的确感慨万千。认真感受着这所大学那抗战岁月不平凡的历史轨迹,感受着这所大学二千余名教职工如今的爱心与善意,聚集在这里为灾区自觉捐款的动人场景。
我们面对闻一多的伟岸塑像,站在闻一多广场绿茵茵的草坪上,与云师大的同行们拍了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