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武山 乃'太母'太姥山
郑亚水/文
王烈写的《蟠桃记》中内容,对太武山的由来有参考价值:"尧时,有老母以练蓝为业,家在路旁,往来者不吝给之。有道士尝就求浆,母饮以醪。道士奇之,乃授以九转丹砂之法。服之,七月七日,乘九色龙而仙。因相传呼为'太母'。山下有龙墩,今乌柏叶落溪中,色皆秀碧。俗云:仙母归,即取水染其色。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文,乃改'母'为'姥'。"
依此记载,太姥是尧时的一位老母,在太姥山间以练蓝为业。她是一位善人,家住路边,以自己提炼好的染料(蓝靛)甚或染好的布匹赠与路人,毫不吝啬;她或许还在家门口摆上一个摊点,为每一位行经的路人捧上-碗热汤。如今看来,太姥的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慈善机构,但凡去她家,不但可以填饱肚子,还可能使自己穿得暖和。这样的良善,不出名也难,于是就引起了方外之人的关注,终于在一位'道士”的帮助下成为了一位“仙人”(女仙)。
混沌初开,有神曰“圣姥”,母子三人占此山(太姥山)。秦时人号为“圣姥”,众仙立为“太姥圣母”,今人祝庙,呼"太元夫人”是也。
欢道山这个记载较为客观地记载“太姥”身份的演化过程,她原是混沌初开时的一位神,到了秦代被号为“圣姥”,立为“太姥圣母”,再后来被呼为“太元夫人”。这个记载告诉我们,太姥是太姥山地区最为古老的原初神祗,是这个区域的人类始祖母,按卢美松先生在《太姥考略》中的说法,太姥是先秦乃至帝尧时代被尊为始祖母的女性,她和她的子孙们是开发福建及其毗邻地区的拓荒者。“太姥夫人的传说,反映远古时代在福建及其周围分布着众多的原始氏族和部落,他们就是闽族的先民。这是由女性酋长领导的氏族社会,而他们的始祖母被后世尊称为太姥或太母。"清版《漳州府志》的记载,道出了太母传说的真谛:
太武山,其上有太姥夫人坛。前《志》谓闽中未有居人时,夫人始扩土而居,因而为山名。武一作姥。
《漳州府志》所记“太武山”在漳浦县,我国东南沿海(主要是福建省及其毗邻地区),有不少以“太姥”为名的山。正如明代何乔远的《闽书》所言:“闽越负海名山,多名太姥者。"除了福鼎的太姥山和漳浦太武山,还有浦城太姥山、政和太姥山,金门有座北太武山,浙江的缙云县、新昌县、仙居县也都有太姥(或天姥)山,李白那首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的就是现在浙江新昌境内的天姥山。这说明,祖国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属于同一个文化区系,即属于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与特点的部族。
闽南人叫母亲,有许多称号,有姆的、阿者、姨也、妈…我想,可能是'阿姆'最古老…这是从四五万年前古人变新人的史前传来的…不变的原始呢称,据《漳州府志》记载:'太武山,其上有太武夫人坛,前记谓闽中未有生人时,夫人拓土而居,因以名山。武一作姥,其说甚远。但列仙传称:皇太姥,闽人婺女之精,而闽越负海明山多名太姥者。'闽东的'太姥山'、闽北的'太武君'、闽南的太武山…所有的'武'都是'姥'的异化…实际上反映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对'女酋长当家'的文化,首先肯定的是,太武山的'武'应该以同音'姥'定义…而闽南语叫母亲'阿姆'就是'姥'的意思,在远古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家里由老母亲说了算,孩子只知道男性大人有'母舅'或'母舅公',那个时代,女性拥有男女交配主动权…吮指原味鸡,白天晚上喜欢跟那位帅哥睡,她说了算,所以孩子不知乃生,只知道有'舅舅'或'舅公',故而闽南有谚语:'天顶天公,地下母舅公。'…这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年代,距今四五万年前遗传下来的口授文化…
在基督教的影响下,''龙",''大红龙''成了西方文化恶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这是我们东方人,对龙的文化自信!
福建上古原始居民氏族繁多,而且史志典籍空缺很多…''叹气,不解之迷''梁启超如是说也!
漳州地处八闽之未,海隅龙江,《水经》都没啥记录,唐朝陈元光开漳以前,常常发生噶獠作乱,而流经此域的闽地第二大河流,亦因华安仙字潭东夷古越人,勾划有钟鼎文甲骨文,后来者猜对了,原来古早有"九龙戏水''于此,当时古越人或许看的不是真正的龙,而是唐朝大家韩愈去潮州治的大害"鳄鱼''…所以,''九龙江'第一原名可能是''九鳄江'',但是,龙是中华民族的神化吉祥动物,把母亲河叫成''九龙江''大家愿意传下去!嘿嘿,见鬼去吧,害人不浅的鳄鱼!
新编《漳州府志》卷二第四章《水文》曰''九龙江因九龙戏于江而得名。"实因以诈传诈,陈陈相因,未得真义,按《周易》卦象解释''潜龙在渊"喻未出头天,运气最差."神龙见首不见尾",飞龙在天才是最好的,那个紫云公园大门口,石码人弄了''九粒卵''是龙母诞下的龙孵化卵,用游人散光眼一看,还有龙的标志,这好坏笔者不敢妄评,问题是真正的恐龙卵很多遗址发掘不少,但是从来史志典籍少有''龙卵''文化。我想,这是龙海人民对"龙的传人''文化自信的特地标志,应当及时向全球游客介绍宣传好!
明朝出生在江城的才子张燮,撰写有影响至今的《东西洋考》地理考证名著,当时的石码,对外简称''江城'',也就是''九龙江城'',现在的石码,地图上标''龙海''市名,有"九龙新城''社区,这个新城对仗的旧址是龙海造纸厂,或更早的新洲尾,还有更早的清朝"石码城''防驻地。
穿越去上古华安崇山竣岭,茹毛饮血,凿洞而居的东夷古越人,有一天来到九龙江边,想下水去畅游一通,不料江面上出现一幕让他们惊悚不已,一头从上游飘来的野牛腐尸,正被潜水的鳄鱼群争抢吞噬着…传上岸味道的臭不可闻也!于头人命祭司于汕字潭壁上刻记此事…未必尽然,这群鳄鱼只是九条,因为古越人没有文读训读之分,''九''字都念通''狗''闽南语音,与"勾''字相近,当时古人对"九''字有独特的情愫,如我的婶母对三个儿子外称时都叫"狗婴",也叫''阿九"呢称灬因此,可以判断叫本土山川河流,以"九''为称的是对故土的依恋钟爱,而不是啥具体数码标志。因此,九龙江与九龙岭,九龙山,九连山,九隆山,九陇山,九灵山及九粒卵相通,都是古越语GL的演绎传世!
至少可以说明,曾经在九龙江''戏水''的龙不是真龙,而是龟蛇鱼鳗所聚的淡水溪河,也可能有海鳄沿海沿江溯源而上…来到好友郭少泽先生开发的华安丰山''宏都新城"地界,而不止过海澄,穿江东,去长泰…
古越东夷人原居江浙闽赣一带,汉武帝时移了部分古越人,古闽人于江淮之间,有的藏匿而复出,留在华安胡林马坑那种深山密林中而成山越畲族,有的由陆路迁往大西南而为后来的侗族,还有一部分通过东山陆桥''过水路''经澎湖湾,去台湾吕宋南洋求生存发展!所以,太平洋岛国上的黄种原住民,很可能是闽南古越东夷人的N代后裔!
今幸搜到一本古书,名《华阳国志》中有《南中志》篇,原文记载''水昌郡,古哀牢国。其先有一妇人,名沙壶,依哀牢山以居,以捕鱼为生,忽于水中触一枕木,遂感有娠。度十月,产子十男。后枕木化为龙,出谓沙壶曰"若为我生子,今在乎?",而九子惊走,惟一小子不能去,陪龙坐。龙就而舐之。沙壶鸟言语,以龙以陪坐,因名"九龙(隆)'',犹汉言'陪坐''也。据网查,哀牢国在云南,国王勐海…古代闽地外迁的古越东夷后代,云南的地名水名,很多与闽南近似,九龙江或者取自''九隆江''也,因为这个太姥山(太武山)原始社会老祖母,生过10个儿子,9个离开闽南故土向外繁衍发展,正如旧"九龙江城''的九龙新城,面向锦江道的北门对联一一花开四季,龙出九江!一带一路地走出走,中国梦会成真的,从石码江城起步吧!嘿嘿
以龙以陪坐改为''以龙与陪坐",完,古代母系氏族,女性幸欢和那位帅哥PK,很随便,女的说了算,所以生了子嗣,喜欢编说做梦妊娠,怪我没有穿越去碰运气,不然不止生相属龙…
太姥山(太武山)的老祖母'阿姥'(阿姆),生了很多很多的孩子,这些原始人类,逐渐变成了古越蛮夷人…向着朔方,或南方之南,或漂洋过海…他们不断地繁衍中华民族,这些子息后代,心中总是留着一个对大爱的乡愁,那就是那一声声的'阿姆'、'阿姆'…这对故乡与亲人逝去的呼唤,是人类对情感的自然表达…绵绵而不尽意也!
《厦门志》卷二记载"太武山,一名太姥山,图经上太武夫人坛前记谓'闽中未有生人时,夫人拓土以居,因以名。"图经一一指远古未有文字记载的原始社会,女人当家的母系氏族,距今大约七千~一万年左右为近,那属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原始社会繁荣时代。远者若追溯到古人向新人转折,那可能距离现在四至五万年了。那实在太遥远了,但是,那时的南太武山,可能已经浮出闽中海面了,因为最早记载见《山海经》第十《海内南经》曰"闽在海中'',在那蛮荒年代,或许南太武山作为岛屿正在上升,与大陆接壤吧!
在龙溪县建县的梁大同六年,以及设置漳州府的唐嗣圣四年(688年)六月二十九日,1330前居于南太武山以南以西的泉州至潮洲的闽南蛮獠部落,从来亦没有''臣服于周'',亦从未纳入秦、汉、唐的职方版图。但南太武山,却是例外,据《海澄县志》记载''汉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距今2130年),汉武帝派路博德将军率领汉兵数万,攻入南越,南越王赵建德率数百人,与丞相吕嘉夜由海道逃至南太武山,筑建德城屯兵,长期扼守。",这样说来,南太武山算是漳州历史最古老的文明古迹。对于这一点,龙海人可不能妄自菲薄呀!咱这所在,有2130年文明史了,嘿嘿!
话说漳州市芗城区新桥街,至今仍然有一个寺庙叫''南太武'',又名福兴寺。相传有一年海潮涌入九龙江芗江,随波漂来一尊观世音菩萨像,久留不去,居民争相往观,以为喜兆降临,乃虔诚捧起佛像,建庙供奉·有信众认出此观世音菩萨乃是南太武山福兴寺主祀供奉的那一尊,于是就命名此庙为南太武福兴寺。我推测,那年前,南太武福兴寺年久失修,在台风中塌下来了,木雕的观世音菩萨随山洪冲入海边,又随潮汐涌入九龙江,逐流随缘到芗城…
这便是佛祖说的随缘,这尊木雕观世音菩萨可不简单。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元军顺着长江举兵攻下九江健康(南京),宋帝昺从杭州入闽,又从福州上船走海路南下,未去广东崖山前曾经避难南太武山,也去过浮宫云盖山。但是,宋帝昺却在太武山上参谒观世音菩萨庙,祈求重振宋朝江山,并赐名太武山佛祖庙为"福兴禅寺",南太武山下佛教信众,在得知陆秀夫背太子宋帝昺跳下广东崖山之后,为追念宋朝未代皇帝赵昺,就在福兴禅寺边,建了另一座配庙祀之,后配庙圮废,这尊皇帝神偶像才被移入福兴禅寺,从此漳州地区多了一尊红公,名字叫"太子爷",嘿嘿!
前几天回龙文老家,去湘桥上苑社拜拜姥姥姥爷,发现失地农民王海泉表哥家里异常热闹,原来是表嫂在跳红圆(当巫婆敛财),她说是太子爷上位附灵,还瑞来一杯茶,命令式叫我喝下,这么故意也是善意,我赶紧起身致谢,原来宋帝昺的幽灵这么近,香火这么香!也在龙文呀!
所以,今天只好写写南太武,也说说太子爷,年终岁未,等一下到石码红树林社区,进去石码主神关帝庙拜谒,那儿既供着关帝爷,后殿又奉着观世音菩萨和"三宝佛'',而前殿关帝爷桌下有虎爷公,边祀太子爷一一宋帝昺,做这宋朝未代皇帝歹命,不是跑路太武山就是跳崖广东崖山!哎,石码的关帝君忠义、观世音菩萨有慈悲呀!
有一点必须更正,南太武山上最古老的神庙,是太姥娘娘,汉武帝派兵剿灭南越,南越王赵建德在南太武山上修造"建德城'',祀拜的正是太姥娘娘一一太武夫人坛,因为当时佛教未传入东土,只有到了汉明帝时才从印度传入中华。但无论如何,古代太武山上的女红公一一太武夫人,或者漳州古早的女菩萨一一太武山上福兴禅寺,已经从文脉上传递给咱一种文化精神一一慈悲、智慧、善良与方便,谨记吧!孩子们!
作者简介
郑亚水,笔名梧闽,福建省漳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文学荣誉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15年春,经中瑞两国相关部门批准,被授予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称号;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奖“二等奖”;《林前也有苦山桃》入围世界笔会杯中国文学大奖展播;《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