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改诗
王跃农
“文章不厌百回改”“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好诗是改出来的”等名句名言和“推敲”“一字师”等典故,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修改的重要性——这是不用质疑的。
古今中外关于修改诗词文章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有些修改简直称得上是妙笔生花、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许多传世佳作、艺术精品都是认真推敲、精心打磨、反复修改的结晶。《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不朽名著,与“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不无关系,“春风又绿江南岸”因一个“绿”字成为流传千古之名句,“绿”因其生动传神而成为“诗眼”,也是在十数次的修改后才终成诗坛佳话。
在此强调修改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有些人仅凭个人好恶,在不愿读、没有读、未读懂原作的情况下就草率下笔,胡涂乱改,甚至肆意妄为,一阵刀砍斧削,结果将他人一些优秀作品改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似是而非、面目全非,闹出了不少笑话,令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恨也不是,说也不是,不说更不是。
时下,诗人很多,诗词作品很多,诗词刊物很多,诗词编辑自然也很多,但诗词编辑的门槛很低,入口太多,有些编辑的桂冠都是自封的,水平和人品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他们没有系统学过诗词知识,没有基本的诗词修养,没有起码的道德素养,没有严谨的艺术态度,没有严肃的艺术操守,却有着强烈的“改”的欲望、怪僻和嗜好,常常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看到别人的诗时,就像注入了兴奋剂一样,即刻产生改的冲动和激情,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改之而后快,完全破坏了原作、歪曲了原意、伤害了原作者,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读者,混淆了视听,搅乱了诗坛。
鄙人虽然不才,写诗时间不长,但始终对诗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每一首诗都写得很认真、很小心、很热情、很投入。每一首诗都不会轻易示人、从未草率投过稿,写的每一首诗都是有感而发,出自真情,投出的每一首诗都经过苦心思考、仔细推敲、反复修改,有的诗从构思到定稿用时长达一年多,可谓慎之又慎,但投出去后却被有些编辑草率地改得面目全非、错漏百出,令人不忍卒读、心痛不已。往轻里说,这是对作者极不尊重的表现,往重里说这是对诗的一种亵渎。
读至此,有些看官可能觉得此言重了,有骂街的嫌疑。其实一点都没有夸张,一点都不为过,有大量事实为证。现仅举数例说明:
其一,本人一首题为《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新韵诗“丝路驼铃摇友谊,雁栖湖碧舞新潮。全球点赞东方美,携手迎来步步高。”其中的“雁栖湖碧”被改成了“西湖岸畔”。众所周知,“雁栖湖”在北京,“西湖”在杭州,其谬何止千里!这样改不仅仅是犯了常识错误,简直是犯了政治错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2017年5月14日-15日在北京召开的盛会,而“杭州G20峰会”是2016年9月4日-5日在杭州召开的,二者之间能画等号吗?编辑老人即使对西湖再情有独钟,也不能这样改吧?还有一首题为《某官》的诗,可是“某”被武断地改成了“裸”,“某官”等于“裸官”吗?老先生虽然对“裸”喜欢得要命,却不想闹出了天大的笑话。“裸官”和“某官”的外延、内涵是有着极大区别的。“某”乃泛指,“裸”近特指。凡官,皆可称“某”,能皆可称“裸”吗?本人写某官,是因为多年从事行政工作,见识过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官员,将这些官员的某些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浓缩写成的,但本人认识的所有官员中没有一位是“裸官”啊!本人创作的初衷也不是为了讽喻“裸官”。我们来看看“裸官”的解释:“裸官是指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或者没有配偶、子女的国家工作人员。”从中不难看出,“裸官”是一个特定的群体,有特定的含义,而“某官”却可以指任何一位官员,“某官”在用法上类似于“无题”。针对这两次胡改,本人写了两首新韵诗进行讽喻,一为:“西湖不是雁栖湖,无畏无识无法书。大笔一挥凭自乐,哪知身已老糊涂。”(《某编辑改诗叹·将雁栖湖改成了西湖》)一为:“某官改裸官,笑柄引人观。挥笔十分易,点睛实在难。阿谁昏两眼,真理弃一边。杂草多茁壮,青苗却被删。无知还任性,自视是高参。”(《某编辑改诗叹·将某官改成了裸官》)
其二,本人一首题为《黑河》的诗中,有一句为“银龙出涧下祁连,一路西游阅大千。”其中的“西”被改成了“东”,老先生自以为天下的河流都是向东流的,却不知道有的河流是向西流的。黑河为我国的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向西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一字之改,贻笑大方。
其三,2017年6月,本人赴沪参加培训学习,培训结束时写了一首新韵七律:“一曲离歌唱到今,光阴苦短叹纷纷。清风复制及时雨,鸟语删除浮躁心。提速人生来复去,学习道路浅和深。那些日子须存档,检索原因友谊真。”(《上海培训结束即将踏上归途有感》)首联中的“离”被改成了“鹂”,读之让人哭笑不得。离别诗是中华诗词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自古以来,李白、杜甫、王维等大诗人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离别诗(或曰“送别诗”),本人附庸风雅步其后,写了一首离别诗,以表达离别老师、离别学友、离别学校时的感激、不舍、伤感等复杂心情,“离歌”改为“鹂歌”为何意,百思难得其解。
其四,本人在一首题为《紫叶酢浆草(中华通韵)》的诗中写道:“三瓣紫蝶生性俏,每迎晓日乐逍遥。晚来如伞枝头立,收放由心从不骄。”可是收到样刊后,被自作多情的编辑改了两个字,将“紫蝶”改成了“黄蜂”。我想了数日,可是终未明白为何要这样改。“紫叶酢浆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紫色,叶形奇特,呈等腰三角形,一般白天展开,在强光及傍晚时下垂,三叶片紧紧相靠,尤似翩翩起舞的飞蝶。将其喻为“紫蝶”,是从其颜色和形态等角度考虑的,改成“黄蜂”,不但颜色完全错了,其形状也与事物的本来面貌相去甚远!既无知,何必改?
类似的实例还有许多,还可以拉出一个很长很长的单子,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举例了,窥斑知豹吧。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无知者无畏”。
对待别人的作品,还是慎改、少改为好,即使非要改,也应在仔细阅读、读懂原作、忠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前最好能与作者沟通一下,确知作者的创作意图、确信原作真有问题、确保自己能改得更好,再改。如果不是明显的错误,如果没有十分的把握,如果不能肯定改作超越原作,还是不改为好。
即使好为人师,以改为癖,改已成瘾,改而后快,也要慎下“屠刀”,在正确的前提下改,确保改作一定要优于原作,美于原作,妙于原作。最起码,改别人的作品,不要犯政治性、原则性、常识性、知识性的错误!
好为人师,必须要有为师的素养和修为,要严谨,要慎重,要敬畏,要好学,要博识,不能凭主观臆断,不能让无知主导,不能受教条束缚,不能靠好恶挥刀。改错了,对作者、对刊物、对诗词、对艺术、对读者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和亵渎!!!
诗词不仅仅是美的,还应该是正确的,如果连正确都谈不上做不到,美从何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