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供销社,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再说“供销社”重出江湖》
董惠安
听到最近朋友圈热议“供销社”重出江湖,关于供销社那遥远的略带苦涩的印象从记忆深处被唤醒。耳畔隐隐响起一首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我不禁想问问重出江湖的供销社: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

印象中,童年的我往往带着笑容跑进村中央的供销社,望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掩饰不住惊喜,但从威严生冷的售货员脸上看不到一丝笑容,更不要奢望什么醉人的笑容了。我知道,常常饥肠辘辘的我,望着柜台里的点心面包直流涎水,可是没钱买,即使有钱没有粮票也只能眼巴巴地饱眼福。对于我这样只看不买的孩童冷眉冷眼倒也罢了,对前来交售农副产品的农民,售货员也没什么好脸色,譬如鸡蛋等,价钱压得很低,农民稍有怨言,就遭受一顿冷嘲热讽。后来我知道最早的供销社对农民是笑脸相迎的,譬如早在延安时代的南区供销社,当时面对国民党的重重封锁,生活物资的供应很紧张,需要建立一套物资集散供销系统,于是,供销社便应运而生,由政府和村民集资入股成立,哪怕是提着一篮子鸡蛋、两袋子红枣来的或者是牵两只羊来的都是股东,管理者对他们都是亲如父兄的。入股农民还分红呢!那时候,供销社称得上有“醉人的笑容”。
新中国成立后,大范围的封锁并未解除,后来整个社会对包括农资在内的重要生活生产资料实行统购统销,供销社由民间股份制转为国营,再加之后来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物资进一步匮乏,渐渐地,供销社醉人的笑容也“匮乏”了。

有个女同事曾生活在偏僻的山区某乡镇,她当时最羡慕的就是乡政府(当时叫公社)大门一侧的那个小供销社里的那个女售货员。当时也真的就流行着受人推崇的“四大职业”: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营业员。这营业员指的就是国营商店(包括供销社)的售货员。当今时代已经没人羡慕超市商场的收银员的职业,可那时候售货员掌握着匮乏的资源,尽管管理制度严格,但他们毕竟处于这有限资源的近水楼台。况且他们都吃商品粮,拿国家的固定工资,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像鸡一样在地里刨食的农民面前,还是有着鹤立鸡群般的优越感,虽然他们当时的生活标准比现在的农民差很多,但当时作为“公家人”的感觉让他们如同脚踩青云。我的女同事对那位女售货员可谓羡慕得有理。当然,后来这位女同事以女售货员为追赶目标,破釜沉舟考上大学,远离了山乡,后来成为了一名企业家。但我觉得还是那个供销社商店给了她如此的励志力量。
我们村的那个供销社卖肉的老Z,一脸的横肉,见人皮笑肉不笑,凭着手里一把砍肉刀,很是威风,就连公社干部都敬他三分。一般人卖肉要凭肉票,而同样威风的远郊公交车司机、售票员却能随便买到肉,作为对他的回报,就是公交车给他一种方便,就是他只要站在路边一招手,傲慢的公交车就会谦恭地停下来,而且他从不买票。

我大学毕业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城市生活中还是和供销社剪不断理还乱。那时的粮店、菜铺、公共食堂、副食品商店,和供销社都是一个面孔。后来人们形容某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说法,基本都适用于这些国营的社店铺。最令我难忘的是,我到附近的粮店去兑换全国通用粮票(要出差到外地使用),结果粮店那位漂亮的年轻营业员一脸冰霜,就是不给我兑换,似乎也没什么理由,不换就是不换。印象中,她好像就不会笑。也许她的这个岗位职责就没有微笑这一说。几年之后市场放开,粮店冷清,我在一家大型商场看到了她,发现她会笑了,而且笑容很灿烂、很迷人!顾客在她手中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也享受到了优质的服务。我当时感慨万千:时代变了,造化弄人啊!
如今,供销社又要回来了。福兮祸兮?众说纷纭。我延安时代的供销合作社因封锁围困所生,如今面临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俄wu战争烽火连天,美国西方叫嚷着要和我们“脱钩”,甚至发出对我国进行“制裁”的威胁,国家必须未雨绸缪,采取应对新的物资匮乏的局面,保障非常时期的资源公平合理地配给,由此重启供销社系统,这是一盘大棋,我们应当理解万岁。

有人问,会不会又要发布票粮票油票了?还有人问,以后还能网购吗?现有的超市商场还能存在吗?更有人问,这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我不是政治家,无法从理论的高度回答这些问题。一些具体的操作问题,据说国家正在一些地区搞试点,将来会公开展示实施模式的。我只是凭感觉判断,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物资再匮乏,也不会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历史的某个阶段有相似之处,但不是简单的重演,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即使发生了黑云压城、外敌入侵的灾祸,经过各种灾难历练的中国,基本的生存资源配给,一定会是在供销社体统的供应链上,实现“你有我有全都有”的!

不管你欢迎还是困惑,供销社看来是要回来了。也许,新的供销社要适应互联网时代,而互联网时代也要适应供销社的江湖地位。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不奢求当“上帝”,只希望供销社把我们当兄弟就行了。对了,还希望带着醉人的微笑。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出生于陕西宝鸡,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2000年以来在网络上发表纪实文学《一个东北军后代的回忆》、长篇小说《书生沦落半官场》《谁主公平》,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