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活的一天
——记参观延安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
文/邢存岱
杨家岭、枣园,这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在延安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曾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杨家岭、枣园,这是多么庄严,多么光辉,多么令人向往的字眼呵!
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八日,我们延大中文系七八级新生沐浴着朝霞,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杨家岭山麓进发,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就到了杨家岭革命旧址。我一进石砌拱门楼,举目四望,风光绮丽,气象万千。山头拔地突起,耸立两侧;山坡和谷底的柳丝迎风轻拂,婆娑弄影;绿荫环绕,鸟语盈耳。谷底的平地上坐落着中央大礼堂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左侧山坡上有一长排窑洞院落,依山而筑,整洁静谧。我们列队徐徐向大礼堂走去,举首向前仰望,“中央大礼堂”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刻在大礼堂的门顶上,挺拔的楼顶上五星红旗迎风漫卷。
我们步入了大礼堂。在礼堂的主席台上悬挂着毛泽东的画像,并悬有“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巨幅标语,会场两侧的“V”型木架上飘舞着二十四面红旗,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已胜利前进了二十四年。讲解员向我们讲解道: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至六月十一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亲自主持了大会,并作了极其重要的《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和《愚公移山》的闭幕词。大会还听取了朱德同志的军事报告和周思来等同志的重要讲话,通过了新的党章,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七大,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空前盛大的代表大会;七大,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它鼓舞我国人民驱逐了日寇,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扭转了乾坤。
我走出大礼堂,循石级而上,来到毛泽东的旧居前。毛泽东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三年初曾住在这里。这儿有三孔窑洞,中间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左边是寝室,右边是工作人员住室。我在毛泽东主席的办公室里盘桓着,瞻仰那些异乎寻常地朴素的陈设,抚摸着平放在桌上的办公用具。铜墨盒上镌刻着“自力更生”四个字,旁边还有两支毛笔和一盏油灯。我伫立在毛泽东的办公桌前,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呵像钱塘江潮一样起伏汹涌。毛泽东在这盏油灯下,送走了多少个星隐月落的夜晚,迎来了多少个霞飞日出的清晨!他为着祖国的未来,挥笔写下了《青年运动的方向》、《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纪念白求恩》、《整顿党的作风》等马列主义的光辉著作。郭沫若同志诗云:“窑洞三间光欲燃,明辉一片照山川”。毛泽东窑洞的灯光呵,春夏秋冬夜长明,它那灿烂的光辉向全中国“沛然莫之能御”地放射着,放射着,永无休止!在毛泽东的寝室,那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更感人肺腑。它使我认识到,如今这幸福生活,得来是多么不易啊……
在毛泽东旧居的院门前,有一方石板和四个小石礅。这是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这石板和小石礅呵,仿佛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三十二年前那天下板荡的艰险岁月里:一九四六年七月,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大力支持下,撕毁了一切协议,悍然调动了一百六十万兵力,挑起了全国规模的反革命内战。刹时间,战云弥漫,兵燹遍野。是年八月,毛泽东在和斯特朗的谈话中,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外强中干的本质,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英明论断。四年之后,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就以摧枯拉朽之势,埋葬了蒋家王朝,把蒋介石赶到了一群孤岛上。毛泽东的论断真是悬诸日月而不刊!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强大思想武器。回头看山坡上的几株松柏,它们如同当年杨家岭上那“吸翠霞而夭矫”的劲松贞柏,风骨凛然,睥睨一切迅雷烈风!
讲解员指点着山坡下的一块地,告诉我们,那是毛泽东在大生产运动开始后,于万机倥偬之中,利用休息时间带头开辟的一块地。
我和同学们接着又参观了周恩来、任弼时同志的旧居。走下山坡,前面的一座楼房,就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重要报告。我看到几位同学恬淡的面孔上堆满了笑,眼睛凝视着座谈会的会场。同学,你是在遐想吧?昔日,革命京剧《逼上梁山》和秧歌舞《兄妹开荒》等文艺作品如报春的红梅,唤醒百花齐开放。于今,文艺的春天来到了,百花又迎风怒放,争奇斗妍,多么绚烂芬芳!
下午,我们怀着依恋的心情离开了杨家岭,驱车去枣园参观。在枣园,瞻仰了毛泽东的旧居和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台……
夕阳透过满天彩霞,照得遍地通红。同学们回到校园,在教室、宿舍里谈论着这天参观的收获,回味着这天参观的最为幸福、深刻而又感人的印象。这情景,正是:
杨家岭下浴化雨,
枣园之中沐东风。
“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
1978年10月-延安大学
注:此文为作者入学后的第一篇习作,这次发表时只对个别字句作了改动。





作者简介:
邢存岱,1982年延安大学毕业,长期执教于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退休。从2011年起潜心研究嵕山文化,即将出版《唐昭陵诗词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