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耕细作为丰产
文/云蒙山人
早年,土地没有承包到农户家中,总有一些人干农活偷懒:挖地挖不深,除草除不净,就连浇水也只洒湿地皮,做个表面文章。组长注意到这种情形,就把负责某片土地的人固定下来,于是有了很大的改变。
当老师后,也发现有这样的人。他们眼里、心里只想着分数,不讲循序渐进,只图速成高效,不是按着教材的编排体系有序推进,而是急着让学生做套题,一开始就陷入了题海战。教不好怎么能考好?即便是考好了,也是揠苗助长给人的假象。
种地也好,教书也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有精耕细作,才能丰产丰收。庄稼和学生一样,都必须经历成长的过程;而农民和教师一样,都应该承担园丁的责任。两者都是为生命奠基,从娃娃抓起。
无论庄稼还是人,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都必须夯实成长的根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是不适合长期务农或任教的。眼里只瞅着收成而不好好整理土地的农民,只会让土地越来越贫瘠,庄稼越来越瘦弱,给土地的后续利用带来极大的麻烦。心里只想着分数却不顾及成长的老师,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厌学,分数越来越虚虚假,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打个比方,就像一些所谓的矮化优质果树一样,猛一看好像见效挺快,其实假以时日,就会发现它们的果实既缺乏足够的数量,也缺乏过硬的品质,最终是会被淘汰的。即便是加大科学管理的力度也无济于事,只能让位于那些默默积蓄、慢慢生长,最后结出高品质果实的老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几多汗水,几多硕果,万丈高楼平地起。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只能建起一座空中楼阁,稍有风吹草动即会轰然倒塌。
天空没有痕迹,鸟儿却已飞过。教育事关一生,是非自有评说。愿教育工作者不要做种一料庄稼整一茬地的农民,也不要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老师,而要坚守生命自觉,恪守职业道德,在心里牢牢记住——精耕细作为丰产。



【题字嘉宾】王敏,陕西洛南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自号慎思堂主。好读书,不求甚解,喜书法,追慕鲁公。古典诗词,寻章摘句,喜好中国传统文化。
嘉宾电话:18702975816
联系地址:洛南县石门镇河西南苑

【作者简介】萧军,家居陕西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本职教坛耕耘,身兼文史责任,愿结识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