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晋峰】司机梦(中)
(原创 《家在山河间》
2022-11-05 发表于山西)
商丘驾校当然要为学员撑腰,凡回校讨证的,都给补发。补发了别人还要撕毁,谁还敢来这儿学习,这直接影响到驾校的经济效益。于是,商丘驾校就派出律师,和不承认驾证的外地交警打官司。法庭上,交警和驾校都是当事人,法院一番审理,商丘驾校办学资质没有问题,手续齐全,自然赢了官司。那些交管部门输了官司,还要无偿给人家补发当地驾驶证。这个消息一经传开,想学习考取驾证的人大受鼓舞,纷纷到商丘驾校学习。那些人见干不过河南人,也立即改正,有样学样:缩短学期,你一个月发证,我也一个月发证。但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全国都走短平快之路时,商丘驾校也换了着数,你们收学费5000元,我只收3000元,还是占了上风。
2006年我与一位副市长饭桌上闲聊,大家都夸他年纪轻轻就官运亨通。没想到副市长竟说:我还不如一个车管所的监考员呢,人家监考一天下来腰包就鼓鼓的。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感叹,一个监考的尚且如此,一个驾校呢,一个车管所呢?一本驾驶证的取得,隐含了多少做司机梦人们的心血与心酸。

话说太原到平陆436公里。那时还没有高速路,连二级路也少见。我开的解放油罐车,在甘亭卸了货,连夜开到平陆。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交警大队,找分管驾证业务的换证。接待我们的是一个看上去很沉稳的交警,年纪和姜哥差不多,说话和气得不像干公安的。因为过去的车辆及驾证业务归车辆监理部门管,管车的部门前不久才划归公安口,他们穿上警服,看上去很神气,旁人也眼馋。前台围了一堆来办业务的,姜哥把那本军队发的驾证替过去,说要换证。那人接过本子看了一遍,抬头问姜哥:“你是哪一年退伍的?”
“上边写着呢,1986年1月。”姜哥很自信地答。那人又把红本子凑到眼前看了看,眼睛像一把犀利的剑,转头盯着姜的脸问道:“你说你是今年刚退伍的?”
姜哥脸腾地红了,嘴巴一下变得结巴起来,嗫嚅地说:“是,是。不……不,不对吗?”
那人示意姜哥出来,我跟着也一起走到院里的一个角落,三个人说起话来。那人说:“你是76年兵,在唐山某某部队是吧。我就是那个部队的,86年我是最后一个从这个部队转业的。我姓木,叫易南。”
“哎呀,我们是战友啊,你是不是在二营六连?”姜哥激动地喊着,两双手紧紧地握到一起。木警官道:“就说嘛,在唐山当兵的,我还能不知道?”姜哥只好坦白了:“真人面前不说假话,我这证是去年……”
姜哥和我一起返回太原,他向站长销假。掏出崭新的驾驶证给老板看,提出要求:不干修理工了,要当司机开汽车。
老板扫了一眼姜哥,也不接那崭新的驾驶证,说道:“你想开车就开车?你看就这么多司机,我把谁的车停了,让给你开?”
姜哥碰了一鼻子灰,气呼呼地回修理车间了。
后来,机运站长硬是不安排姜哥上车,姜哥干脆辞职回了老家。先是给别人开车,后来就自己买车,干起了运输个体户。再后来,我举家迁到山东居住,两个人从此失去了联系。
2019年我回到多年不曾回的老家平陆,无意间在街上碰到木警官。三十多年过去,木警官大腹便便,已不是当年的英俊青年,但他谦和表情一如从前。我便向他打听姜哥的情况,他一脸惊愕:“你不知道,他呀,早走了!”
走了,走哪了?在我的追问下,木警官详尽的叙说,向我还原了姜哥的坎坷司机之路。

姜哥给别人顶了两年车,虽说工资没少赚,但端人家饭碗毕竟是个打工的身份。姜哥是个扎实的人,他想把司机这一行干出点名堂。他四下举债,买了一辆旧车自己干。凭着辛苦在县城买了个老院,拾掇起新房子。那时能在县城收拾一座崭新的小院,建起八间大瓦房,惹的很多人眼馋的既佩服又嫉妒,一时成了县城里的名人。
没过几年,姜哥的儿子没考上高中,也回来跟姜哥学开车。这才是上阵父子兵,把司机这一行干成了家传。随着社会上弄车的日渐增多,守着本地抢货源的个体车辆渐渐的难以维持。姜哥凭着战友的关系,到河南一家叫河流的大型企业承包了货运服务业务。河流是一家家电公司,世界500强企业。
如此强大的河流公司却不养车,走的是把运输业务与市场接轨的路子,他们利用社会资源为自己的全国各地销售点搞配送。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成本,也提高了竞争力,家电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占据着国内白色家电的半壁江山。姜哥利用战友的人脉关系,硬生生在这里插进了一脚,收罗十多部汽车,组成一个车队为河流公司搞配送。他手下这些车多是自己的老乡、亲戚和朋友。车虽说不全是姜哥的,但业务上归姜哥管理,姜哥与河流签定合同,统一拿活儿,统一结算。
红红火火干了不到一年,上边有了新规定,要求外协运输企业必须上台阶、正规化。如每个车队不能少于30台车,而且箱式货车必须达到一半。为保住这来之不易的业务,也是刚刚抢到手的饭碗,姜哥的车队急急忙忙搞扩张,贷款添置新车以达到河流公司要求。好不容易凑钱达标,没几个月,人家又来了新规定:所有运输车队自有车辆不少于100台,箱式货车不少于60%,而且必须有一座100亩以上的停车场,要求管理人员10人以上且具备大专以上文化,所有车辆都要配齐GPS全球定位系统,等等。仅仅安装定位系统这一项,每台车就要几万元。那几年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不象现在这样普遍,是个稀罕玩意,一般人都听不懂的高科技。就好像现在玩微信抖音的青年,不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一封电报,十几个字要徒步几十里到县邮电局花十块八块一样。随着新一轮的合并、淘汰、整合,待姜哥东拼西凑,负债累累,勉强达到要求时,运输业激烈竞争的“内战”全面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