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走进故乡,是参加信都区作协组织的西北留村金秋采风活动。 九月的故乡,天高气爽。在村边一片玉米地里,现代化收割机正在收获玉米,隆隆的机鸣声中,一穗穗金灿灿的玉米棒,被送进车斗,脱粒后装进农民的口袋。随后一台秸秆切割机,将倒伏的玉米秸铲起粉碎,拉到附近的养殖场,变成牛羊的青储饲料。望着农业现代化的收秋方式,让我想起过去的时光,当年我们用最原始的方式耕种土地,麦天手持镰刀挥汗如雨,把一垅垅麦子割倒,人拉肩扛,运到打麦场,最初用牛拉碌碡碾轧小麦,后来有了脱粒机,感觉就进步了许多。秋天大家钻进青纱帐中,冒着酷热,汗流浃背,将一粒粒的玉米棒掰下来,装进编织袋,用排子车拉到家,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手剥玉米粒。秋季时间长,活计多,刨玉米结、晒根砸土、拔草腾地、洇地施肥、耕地播种、扒埝平畦,过完一个秋天,人几乎会脱一层皮,瘦一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农业机械化代替了手工作业,人们再也不用拉耧耩地了,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过着悠闲而幸福的生活。 第二站我们来到襄湖岛湿地。襄湖岛水波潋滟,岸柳成行,芦苇丛生,一只只野鸭,自由自在地凫水,远处一座斜拉桥,联通了邢汾高速。这就是我记忆里的大沙河,古名澧河,是家乡的母亲河。儿时,我们常常在河水里游泳,光着脚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捡石头,那一枚枚鹅卵石,让我们遐想联翩。记得那一年,我刚刚高中毕业,被分派到村办农场劳动。农场就坐落在大河北岸,有了更多与母亲河接触的机会。每天步行三里多地来到农场干活,中午收工拿出自带的干粮,农场会为我们做一锅可口的疙瘩汤,里面放有豆角、北瓜、土豆等新鲜蔬菜。早晨,站在河滩高高的拦水大坝上,凭目远眺,西部蜿蜒起伏的大山清晰可见,我们可以看到老爷岭、奶奶顶。
故乡留存了我们的童年梦想,那时的我们志存高远,渴望走出她的怀抱,去闯荡世界。当有一天真的离开故乡时,才发现故乡是永远也放不下的牵挂,无论我们走多远,她依然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第三站参观村史馆。走进村庄一排排民居蓝瓦白墙,错落有致。街道干净整洁,昔日满大街的柴草,尘土飞扬的景象,已不见踪影。矗立街边的那棵古槐树依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当今天再次回到故乡的怀抱,她以全新的面貌接纳我,拥抱我。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那不变的乡音,是那样亲切,那样温暖。当年和我一样年轻的小伙,已经变成老头,坐在街头,安享天伦。岁月的侵蚀,让我们彼此容颜不再,为建设美丽富饶的乡村,我们都献出了青春,付出了汗水。
故乡是我生长的根,是我记忆的家园。故乡记录着我们的酸甜苦辣,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历程。
我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沙河县志》记载:西北留村始建于五代后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村史馆是一个村庄的记忆,这里陈列着从旧村遗址出土的陶罐、陶盆、鬲等文物,还有近代农耕时期的犁耧锄耙等农具,一件件文物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走在故乡的街道,那种自然、那种和谐、那种舒坦,像春风一样,时时滋润着我的心,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那样熟悉而又陌生。一天的采访,让我感受到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百姓生活的富足与幸福。 作者简介:张清亮,笔名秋韵,河北邢台市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副秘书长,河北名人文学院院士,河北广播电视报特约记者、编辑,邢台市文学学会副主席、秘书长。作品散见《鸭绿江》《青年文学家》《奔流》《西部散文选刊》《文学时代》《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