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路人

前几天,我早晨出门散步,出门右拐,很快行至紫台山下的小广场。
忽然,一辆白色小汽车从龙狮大桥驶来,徐徐减速,停在我身旁。驾驶员一侧的车窗玻璃降下,司机是一个青年男子,看起来不到30岁,面孔俊朗,略带微笑,他向我问路:“大姐,你好,从哪里可以开车上紫台山?”“这个不清楚,我通常走台阶,山不高,只有一百多阶。”“谢谢你!”青年男子很快将车停在广场边侧。
关于紫台山是否有车行道,这个我真不清楚。我曾上过紫台山多次,每次都是从石牌楼下经过,沿台阶上山。紫台山并不高,三分钟就可爬上山顶。

我继续前行,边走边想:这位青年,上这么小的山都懒得爬,看来缺乏锻炼。走至龙狮大桥,我停下来,扭头回望刚才那位问路青年的爬山情况,眼前一幕令我大吃一惊:那个问路青年,竟然是一瘸一拐地上台阶。他上台阶的姿势犹如在大幅度摇筛。与青年同行的有个小男孩,也许是他的弟弟或者侄儿之类,七八岁的样子,小男孩右手提着装有香及黄表纸的红色塑料袋,左手扶着这个青年。我惊讶的是,明显可见,问路青年的左腿不灵便。从他上山的速度看,这短短的一百多个台阶对他来说,是艰难挑战。
此刻,我瞬间明白,原来他身体有残疾。他上山去祈福。刚才他在车上,我只看到脸庞,以为他是一个身体健全之人。不曾想,他身体有疾。我觉得我刚才不应该内心误解他,以为他是一个缺乏锻炼之人。我觉得我的内心对他产生了瞬间偏见。我为自己刚才不了解实情,心里产生的那个念头而懊悔,觉得在心里冤枉了人家。我并不了解他身体存在残疾,他沿台阶上山有很大的难度系数。

我很惭愧自己刚才没能给他一个满意的回答。紫台山是否有上山车行道?需要自己再观察。
散步归来,我专门拾阶而上紫台山,这次是有目的上,到达山顶,我四下寻找车行道,四周似乎不见有。忽然,在财神庙的边侧,有一条低于地面的下沉式水泥宽道,斜坡下行,过一个涵洞。乍看,这条路似乎通向一个地库,看不到这条路究竟通下何方?我从未从此处走过。于是,在好奇心驱使下,我沿坡道而下,经过涵洞,右拐,是一条陡立长坡道。我边下坡,边向北侧眺望,看到义水河,走至路尽头,与义水河岸上的硬化路相接。原来,此处可行车。这下我清楚上紫台山的车行道的入口位置。以后若有人再向我打问同样的问题,我完全可以给问路人一个满意的答复。

由此我想,在生活中,若未全面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时,不能轻易下结论,因为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片面,一部分,不能以偏盖全。否则,容易判断错误。
我曾上紫台山数次,但还是观察不够仔细,尚未发现有车行道,如果我早一点知道有车行道可直达山顶,那么,我当时就会给这个问路青年一个满意的答复。不至于因自己的无知而使他艰难攀爬台阶。想到此,我心涌小小的自责。
我深深记住了这个早晨,以后若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他(她)指出,甚至可以友好带他至车行道入口。人只有掌握的信息越多,才有可能帮到他人。
举手之劳,善言善行,勿因善小而不为。行善积德,自己会活得很快乐。我觉得在生活中,点点滴滴以不同方式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自己同步修行的过程。

那个问路人,他踏着晨光上山的背影,像一根亮刺,扎在我内心。我虽说的是真话,但却未做到将事物全方位了解。
生活总有潜力可挖,挖得越深,就会发现自己遗漏的其他方面的知识。这些不起眼的事物,在某一时刻,会是你施善的拐杖,为他人及时奉送,指点迷津,惠及他人,助人乐己,愉快旅程。

作者简介
王文琴,韩城作协会员。系《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副主编。用文字记录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