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一级书法家,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现担任中国文艺家协会总会副主席兼书法家分会主席,中国炎黄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同时担任中国书画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文艺报编委会主编,中国炎黄书画报主编。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兼任中国书画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城高级书书画师、艺委会理事,中国软硬笔书法竞赛评审主席。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墨缘阁书画院院长,国宾礼特聘书画家,东方书画艺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还是俄罗斯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客座教授,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高级学术顾问。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获国际英伦奖;亚洲艺术樱花奖;法国卢浮宫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特别成就奖;2015年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美术类金奖等诸多奖项。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百年经典——中国美术全集》、《大画家》、《中国书画艺术圈十大人物》、《中国文艺圈领军人物名录》、《世界书画巨匠》、《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并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神州》杂志,出版《中国艺魂专访特刊》《中国当代艺术家》《北京画馆》。所写论文《隶书的历史》刊载于《世界大百科全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书美协、中国文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授予“中国百杰书画家”、“世界文化名人”、“中英文化交流形象大使”、“中华文化传播大使”“世界文化遗产AAAA级金奖艺术家”等荣誉。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还被中国文联、中国书协授予“2020年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中国最具投资收藏价值书画名家”“中国百强书画家”“2022年当代艺术领军人物”等荣誉。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曾荣获当代中国艺术作品成就展特别金奖等各类奖项百余次。并被全国各省级书画院等国内外知名艺术机构和人士收藏。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荣获英国、荷兰皇家艺术学院及法国卢浮宫颁发之奖杯、奖盘、勋章20余件枚。
2021年杨秀和教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多年来,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在民俗文化以及中国文史方面等领域,积累储备了大量知识。尤其他在书法和绘画专业方面,从小跟随着书法家刘汉春先生学习书画和书法理论知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经过长期努力和刻苦钻研,主攻秀气、隽永的汉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学术方面享有盛誉。

中庸1
天命之谓性2,率性之谓道3,修道之谓教4。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5,恐惧乎其所不闻6。莫见乎隐7,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8。喜怒哀乐之未发9,谓之中10;发而皆中节11,谓之和1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13;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4。致中和15,天地位焉16,万物育焉17。
仲尼曰18:“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19;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20!民鲜能久矣21!”
子曰:“道之不行也22,我知之矣:知者过之23,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24!”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25!舜好问而好察迩言26,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27,而莫之知辟也28。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29。”
子曰:“回之为人也30,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31。”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32,爵禄可辞也33,白刃可蹈也34,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35,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6?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7,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38。衽金革39,死而不厌40,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41,强哉矫42!中立而不倚43,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44,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45,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46。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47,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48。夫妇之愚49,可以与知焉50,及其至也51,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52,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53。故君子语大54,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55。《诗》云:“鸢飞戾天56,鱼跃于渊57。”言其上下察也58。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59,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60,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61,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62,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6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64,所求乎子,以事父65,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66!”
君子素其位而行67,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68,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69。小人行险以徼幸70。子曰:“射有似乎君子71,失诸正鹄72,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7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74。兄弟既翕75,和乐且耽76。宜尔室家,乐尔妻帑77。”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子曰:“鬼神之为德78,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78,不可度思79!矧可射思80!’夫微之显81,诚之不可掩如此夫82。”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83,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84,宪宪令德85。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86。”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87!以王季为父88,以武王为子89,父作之,子述之90。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91,壹戎衣而有天下92。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93,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94!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95,陈其宗器96,设其裳衣97,荐其时食98。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99。序爵100,所以辨贵贱也。序事101,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102。燕毛103,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104。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105、禘尝之义106,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哀公问政107。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108。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109。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110;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111,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112!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113,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114,来百工也115,柔远人也116,怀诸侯也117。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118,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119,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120,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121,既廪称事122,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123,举废国124,治乱持危。朝聘以时125,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126,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127,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128;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129。自明诚谓之教130。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131;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32。
其次致曲133。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134。见乎蓍龟。135,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136,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137。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138;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139,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140,货财殖焉。《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141,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142。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143。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144,贱而好自专145,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146。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147。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148,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徵149,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150,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151,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152。”
仲尼祖述尧舜153,宪章文武154: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155,辟如四时之错行156,如日月之代明157。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158,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159,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160,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161,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162,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163。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164,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165,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166!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诗》曰:“衣锦尚絅167”,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168;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169。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170。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171。”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172,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173。《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174。”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175。”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176,至矣!
词句注释
1.中庸:据朱熹注,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庸,平常。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为常行之礼。
2.天:此处“天”既有“自然的天”的意蕴,也有形而上的哲学内涵。命:赋予。
3.率性:遵循天性。道:本意为路,这里引申为规律。
4.修道之谓教:指根据道的原则来施行自身的修养。修,整治。教,教化。
5.不睹:指看不到的地方。
6.不闻:指听不到的事情。
7.莫:没有什么比……更……。见(xiàn):通“现”,显现。隐:隐蔽,暗处。
8.独:独处。
9.发:发动,显现。
10.中:不偏不倚。
11.中(zhòng)节:符合法度。
12.和:指情绪平正,无乖戾之气。
13.大本:最高的根源,即天命之性。
14.达道:通途,通达之路,即共同之道、普遍的原则。
15.致:达成。
16.位:指各得其位,各得其所而不错乱。
17.育:发育成长,生生不息。
18.仲尼:孔子的字。
19.而:古书中“而”与“能”字意义相同。时中:时刻处于中因而能不偏不倚。
20.至:极,最好。
21.民鲜(xiǎn)能久矣:人们极少能做到,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鲜,少。
22.道:指中庸之道。行:施行。
23.知:通“智”。过:超过限度。
24.其:语气助词,无实义。
25.舜:上古时代虞帝的号。姓姚,名重华。与:句末助词。
26.迩(ěr):浅近。
27.予:我。此指人们自己,非指孔子。知:通“智”。纳:进入、落入。罟(gǔ):古时用来捉鸟、捕鱼的网。擭(huò):古时用于捕兽的笼子,设有机关。陷阱:捕兽时挖的暗坑。
28.辟(bì):通“避”。
29.期(jī)月:满一月,整月。
30.回:指颜回,孔子的弟子,字子渊。
31.拳拳:奉行不辍的样子。服膺(yīng):牢记于心。服,放置。膺,胸口。
32.均:治理,平定。
33.爵禄:爵位和俸禄。辞:辞去,放弃。
34.白刃:雪亮的刀刃。蹈:踩。
35.子路: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为人勇武,故问孔子什么是强。
36.抑:抑或,还是,疑问语气。而:即“尔”,你。
37.报:报复。无道:蛮横无理。
38.居:处,持有。
39.衽(rèn):席,此处作动词用,即以金革为席。金革:刀枪甲盾之类的兵器。
40.厌:憎恶,嫌弃。
41.流:流俗。
42.矫:刚强的样子。
43.倚:不正,偏侧。
44.不变塞:不改变穷困时的志向。塞,穷困。
45.素隐行怪:探求隐僻的道理,做诡异的事情。素,据《汉书》作“索”。
46.已:停止。
47.遁世:退世隐居。见知:被人知晓。
48.费:广大。隐:细微。
49.夫妇:匹夫匹妇,即普通男女。
50.与:参与。
51.至:极致。
52.不肖:指没有德行修养。
53.憾:遗憾。
54.语:说。
55.破:分开。
56.鸢(yuān):俗称鹞鹰,一种猛禽。戾(lì):到。
57.渊:深水。
58.察:明察,昭著。
59.造端:开始。
60.远:远离。
61.伐:砍削。柯:斧柄。
62.睨(nì):斜眼看人。
63.违:离开。
64.丘未能一焉:我一件也没有做到。丘,孔子的名。此夫子自称。
65.事:事奉。
66.慥(zào)慥:忠厚老实的样子。
67.素其位:意为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素,指平素,此处用作动词。
68.夷狄:古时北方中原地区居民以自己为中心,把四方其他民族都看作未开化之民族。东方的部族称作夷,西方的部族称为狄。
69.易:平地,引申为平易安定之处。俟:等待。
70.行险:冒险。徼幸:贪求非分的东西。
71.射:指射箭。
72.正鹄(gǔ):箭靶正中的圆心。
73.自卑:从低处。
74.好合:和睦。鼓:弹奏。
75.翕(xī):和睦,融洽。
76.耽(dān):在《诗经》中作“湛”,安乐。
77.尔:你。帑(nú):通“孥”,儿子。
78.鬼神:据朱熹注,指天地之功用、造化之迹。德:情性功效。
79.度(duó):揣度,猜测。
80.矧(shěn):况且。射(yì):《诗经》中作“斁”,厌恶。
81.微之显:鬼神之事本是隐微的,但又是显现于万物的。
82.诚:真实无妄。掩:遮掩,掩盖。
83.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先王之所。飨(xiǎng):祭祀之一种。此处作动词用。
84.嘉:善。
85.宪宪:兴盛的样子。令:美好。
86.受命:秉受天命。
87.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即位时追谥为“文”。
88.王季:周文王的父亲,名季历,周武王即位时追谥为“王季”。
89.武王:周文王的儿子,姓姬,名发,谥“武”。
90.作:这里指创业。述:指继承。
91.缵(zuǎn):继承。大王:指王季的父亲,古公亶父,周武王追谥为“大王”。绪:基业。
92.壹戎衣:即《古文尚书·康诰》中之“壹戎殷”。据郑注,“壹”通“殪”,诛灭。“衣”当为“殷”。
93.周公:名旦,为周武王之弟,辅佐武王伐纣。成:完成,成就。德:德业。
94.达孝:最孝顺之人。矣乎:语尾助词。
95.春秋:这里指春秋两季祭祀祖先的时节。
96.陈:摆列。宗器:先世所重之祭器。
97.设:陈设。裳衣:指先祖留下来的衣服。
98.荐:进献。时食:正当时令的食物。
99.昭穆:宗庙安放神位的次序,左为昭,右为穆,始祖居中。
100.序爵:按爵位高低排序。
101.序事:安排行祭礼时的职事。
102.逮:及,即祖先的恩惠下及晚辈。
103.燕毛:指宴饮时按照头发颜色的深浅来别长幼,排座次。燕,通“宴”。
104.上帝:上天。
105.郊:古时冬至祭天为郊。社:古时夏至祭天为社。均为天子祭礼。
106.禘(dì):天子宗庙五年一次的大祭。尝:每年秋天的常祭。
107.哀公:即鲁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为其谥号。
108.布:布列,记录。方策:古时书写用的简牍。
109.蒲卢:即芦苇,生长非常迅速。
110.亲亲:前一个“亲”作动词用,为“爱”之意;后一个“亲”指亲戚。
111.杀:差别。
112.‘‘在下位”二句:据郑注,这两句在下面,此为误重,应删掉。
113.为:治理。经:常,纲常,准则。
114.子:这里作动词用,以庶民为子,即爱民如子之意。
115.来:通“徕”,招来。
116.柔:怀柔,使归顺。
117.怀:安抚。
118.好恶:爱憎。
119.官盛任使:为大臣设置众多属官,使他们足以听其差遣。
120.时使: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役使百姓。薄敛:减轻赋税。
121.省(xǐng):省察。试:考核。
122.既廪(lǐn)称事:发给与其业绩相称的粮食作为俸禄。既,通“饩”,稻米。称,符合。
123.绝世:指诸侯中世系断绝的。
124.举:复兴,振兴。废国:指诸侯中国事废弛的。
125.朝聘:古时诸侯见天子之礼。每年一见为小聘,三年一见大聘,五年一见为朝聘。
126.跲(jiá):绊倒,引申为不顺畅。
127.审:详尽。
128.弗措:不停止。
129.自诚明:由真诚而领悟道理。自,由。
130.自明诚:由明达事理而后做到真诚。教:教化。
131.赞:帮助,促进。化育:变化,生长。
132.参(sān):古同“叁”。据朱熹注,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
133.其次:指次于圣人的贤人。致:用心去做。曲:一端,一个方面。
134.妖孽:妖怪,即不祥的凶兆。
135.见:通“现”,呈现。蓍(shī)龟:古时用来占卜的蓍草和龟甲。
136.成己:自我完善。
137.时措:随时施行。
138.征:验证。一说“征”应为“彻”。
139.卷石:拳头大小的石头。卷,通“拳”。
140.鼋(yuán)鼍(tuó):大鳖和扬子鳄。蛟: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发洪水的龙。
141.不显:据朱熹注:不显犹言岂不显也。一说“不”通“丕”,“不显”即“大显”。
142.威仪:指细节方面的礼节,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
143.尊:恭敬地秉持。问学:询问和学习。
144.好:喜好。自用:自作聪明,刚愎自用。
145.自专:自作主张,独断专行。
146.议:议定。制:制定。考:考订。
147.杞:杞国,相传夏禹的后代大都居于此地。
148.王天下:君临天下,称王。三重:指仪礼、制度、考文。
149.上焉者:指周朝以前如夏、商时代的礼制。
150.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缪:通“谬”,谬误。
151.庶几:几乎。夙:白天。
152.蚤:通“早”。
153.祖:远承。述:传述。
154.宪章:遵从,效法。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155.覆帱(dào):覆盖。
156.错行:交错运行。
157.代明:交替光明。
158.敦化:敦实化育万物。
159.宽裕:指宽大舒广。
160.齐庄中正:整齐、庄重、中庸、正直。
161.文理密查:文字条理周密而明辨。
162.溥(pǔ):周遍。
163.蛮貊(mò):南蛮北貊,古代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之称。
164.队:通“坠”。
165.经:理出头绪加以分别。纶:排列同类加以综合。经纶:本意为整理丝线,引申为治理。
166.肫(zhūn)肫:诚恳的样子。
167.衣(yì):穿衣服。絅(jiǒng):罩在外面的单衣。
168.暗然:幽暗的样子。日章:日益彰明。章,通“彰”。
169.的(dí)然:显明的样子。
170.无恶于志:即无愧于心。
171.屋漏:室内西北角。此句意为独居室内而能无愧于心。
172.假至:此处意为神降临。
173.鈇(fū)钺(yuè):古时军中用于行刑的斧子,又称“斧钺”。
174.百辟(bì):众多诸侯。刑:通“型”,效法。
175.輶(yóu):轻车,引申为轻。
176.臭(xiù):气味。





























































































































































2011年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编写《海淀诗词》一部,2013编写《晓阳书画》一部,中国邮政《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集邮》三部。2014年畅春斋主杨秀和在瀚海当代拍卖会一副价格以13000元成交,2015年瀚海当代拍卖一副价格以23000元成交。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参与义卖,三尺大公鸡价格4000元,四尺对开四字吉祥语价格10000元。杨秀和书法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喜爱,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价拍卖中,进入全国20各省市爱好者收藏家收藏。杨秀和一部分作品,被日本、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和老舍茶馆及企业家所收藏。
畅春斋主杨秀和是当代隶书名家,他的隶书被誉为当代枯枝体隶书名家,可以说杨秀和把隶书写到了精致程度,并且在书法风格上也自成一体,是在继承中以所发展的。畅春斋主杨秀和出版了很多部书法学习的专著和书籍,为普及书法教育、学习书法做出了很大贡献。无可否认杨秀和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当代书法大家。
畅春斋主杨秀和是当代著名书法名家、画家,杨秀和的书法作品,如果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来说,价格一般都在3万元左右。
2018年春,杨秀和经写了八个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保利拍卖行上拍卖,规格是四尺整张,估价是15000元,最终成拍价格是8万元。一般情况下,杨秀和每平尺书法润格在3000元,但个别精品每平尺润格可能达到1万元以上。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中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笔墨横姿、笔力劲挺、笔力险劲、笔酣墨饱。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春蚓秋蛇、笔精墨妙、笔走龙蛇、笔扫千军。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笔老墨秀、一字见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下笔风雷、大气磅礴。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气韵生动、气韵流畅、风格秀媚、风姿多变。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凤泊鸾漂、凤舞龙飞、凤翥鸾回、平和畅达……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又归于虚旷。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中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铁书银钩,冠绝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