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孝子闵子骞
【原文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这一章赞扬闵子骞的孝。“间”即非难、批评、挑剔,含有挑拨、离间之意,“昆”即兄长。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闵子骞是真孝子!人们对他父母兄弟夸赞他孝顺的言论,都没有任何怀疑和异议。”
我们知道,儒家文化特别重视孝道,将“孝”视为德行之首,认为一个人若无“孝德”,即无德可言,此所谓“百善孝为先”。因此,孔子强调,君子修身,以孝为本,小孝事父母,大孝治天下。但在现实中,却往往是“孝子难当”——一个想做孝子的人,要获得父母亲属和社会的认可却并非易事,原因很复杂,其中有利益的得失、、情感的纷争以及生活中的误会等等因素困扰,如果没有内心的“真孝”而想“做孝子”确实不容易。孔子说,闵子骞是真孝子,原因就是闵子骞的孝是真实的,是不计个人利益得失而自觉自愿的,其行为是缘自孝心而不是为当孝子而做出来的,因此,他不仅获得了父母兄弟的夸赞,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在传统文化中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关于闵子骞的故事,流传最广的就是“鞭打芦花”的故事,宋(元)《说苑》里就有《闵子骞单衣记》,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大意是说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闵世恭再娶,但继母李秀英虐待他,给自己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冬天外出驾车时其父发现了这件事,很生气,决定休了李秀英。但闵子骞以德报怨,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这个故事很感人,有人做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类似的记载,只是情节略有不同:李氏有了亲生儿子以后,为让他独占家产,就设计让赵财主招闵子骞为婿。先是劝婚,继而督婚,甚至逼婚。这件事令其父恼怒不已,遂要休了她,接下来的就和上边的故事大同小异了。孔子听说了以后,对闵子骞极力赞赏,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

闵子骞投师孔门之后,读书刻苦,为人沉稳持重,崇尚节俭,重视道德修养,淡漠仕途名利。他曾在孔子的劝说下答应季桓子的聘请当了费邑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即闵家寨),将费地治理得很有成绩。后来因看不惯季氏行为,毅然辞职,随孔子去列国游学,最后病卒于长清县内。
【原文11·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关于南容,我们在学习第五篇《公治长》第二章时介绍过,说南容最喜欢《白圭》这首诗,常独自反复咏诵,孔子相信南容是一个有仁德的人,于是,就将侄女嫁给了他。
那么,《白圭》究竟是怎样的一首诗呢?这是《诗经•大雅》中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说,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但人的言论如果出现错误,就无法挽回了。告诫人们慎言,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南容因为说话谨慎负责,从不乱发议论,孔子认为这样的人,“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不仅有仁德,而且处事行为可靠稳当;邦有道,会成为治世之人才,邦无道,也不会卷入是非,招惹祸端,因此,才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以上三章,围绕“吾从先进”这个话题,赞扬了颜回诚实不虚伪的品格、闵子骞的孝以及南容的慎言,从三个不同层面,阐述了君子的仁德品行,突出的是一个“真”字,即人贵纯真。接下来的七至十一章则通过记述颜回早逝孔子的悲伤和对颜回丧事的态度,表现孔子处事要朴实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