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露天电影
文/顾祥
在70年代至80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单调和枯燥的,大人们每天忙于田地里的活计,而我们这些八九岁的孩子每天放学后就是满大街后撒野疯跑,到附近的水淖里玩水,去田野里找鸟窝,掏鸟蛋,冬天网麻雀,雪地套野兔子成了生活的乐趣,放到现在就是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扼杀了多少鸟儿的栖息家园,然而让我最难忘记的是农村那一场场露天电影,在那个贫穷而落后的年代成了大人和孩子们唯一的精神奢求。
那时候,全县每一个公社都成立了放映队,说是放映队其实只有俩个人组成,我清楚的记得有一个名叫南金福的放映员,他们有专用的毛驴车拉放映器材和道具,一年四季奔波在乡村的土路上,四外巡演。放映员也很辛苦,为了能拿到一部好影片早早的起身,在五更天排队站在沽源县电影公司等候拿片子。一搬农村人都喜欢看战争片子,比如《吉鸿昌》、《南征北战》等。
在农村知道新鲜事儿的总是孩子们,看电影是儿时梦寐以求的奢望。邻村里要是演电影了,孩子们就会奔走向告,约好结伴到10多里的以外的村子里看电影,那时候全是靠两条腿步行走,赶到时,人家的影片早就开演了,孩子们随便找些砖头瓦片坐上去,很快就进入了剧情之中。但也有扑空白去的时候,那就是消息误传,一个个垂头丧气白白跑了一个来回。回到家大人问看了什么电影了,孩儿们说11号白跑路,累坏俩腿肚。

在我大概10岁的时候,白土窑公社四道营大队村民曹珍自费购买了放映器材,开始了为各村放电影片子。太阳还没有下山,孩子们就早早的占好了地方,还为父母亲也准备了座位。这时放映员在大队干部的陪同下,开始发电,准备道具,栽杆子,挂银幕。当天空隐去了最后的余辉,星星爬满天空之后,电影正式开始放映了,大人们也忙完田地的农活,三三两两来到了广场,大声吆喝着自家的孩子,递上了防冷的衣物。邻村的青年男女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陆续赶来,还有附近的蒙古牧民穿着长袍,骑着高头大马仆仆而来。开演之前,总要先上映一个科教片子,宣传农作物生长和饲养牲畜传授经验的附片子,这些孩子们都不喜欢看,单等那些战争片正式开映后才能吸引所有观众的目光。比如像《车轮滚滚》、《白莲花》这些片子,往往会让孩子们兴奋的议论好几天,都夸奖剧目中的主人公白莲花枪法好,打的小日本鬼子狼狈逃窜,也有持不同意见的孩子,往往争个面红耳赤。特别是放映师傅曹珍在替换影片胶卷时,就会放上一会流行歌曲,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喜欢上歌曲的。记得那首苏小明演唱的《军港之夜》,我被那优美的歌声陶醉了,苏小明那深情动听的歌声深深的刻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的摇,
年轻的水兵,
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听到的歌曲,我甚至还盼望着放映机再出现一些故障吧,因为我还想听听这首让我着迷的歌曲。

在一片人少的空地上,一位卖瓜子的老大爷颇有经商头脑,小车上炒好的瓜子冒着缕缕热气,氤氲的香味扑鼻而来,1毛钱就能买到1茶缸子,边吃边看显得多么惬意啊!远处的青春少女和男友紧紧的偎依在一起,诉说着情话,放映广场也成了恋人们最好的约会之地。也有一些地痞混小子借着一身的酒气横冲真撞,寻找着挑衅的目标,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扰乱影片无法正常放映,一旁的观众怨声四起,咒骂不停,围观的人群也随之发生骚动,东拉西扯,把放映机撞的摇摆晃晃,放映员不得停止了放映,等到大队干部或民兵连长赶到后,才平息了此乱。
电影放到快要结束的时候,父母便呼喊着自家的孩子,生怕混乱伤了孩子,有的小媳妇儿抱着孩子悄悄的提前离开了放映广场,因为明天还有好多农活等着她们。邻村的后生和姑娘推出自行车也准备打道回府,蒙古牧民翻身上马,皮鞭杨起,急驰而去,身后留下一片烟雾尘土,只有那些年迈的老者和一些光棍汉还是雷打不动的守到剧终。放映结束的时候已经接近午夜,光场除了俩位放映师傅空无一人,现场一片狼籍,只有那俩位师傅在仔细的检查和收拾道具,不知道明天他们又要去哪里。还有一些好奇的孩儿在第二天早早的来到了广场,运气好的话或许能拣到钱和有用的东西。

又过了一两年,露天电影又改成收费了,村里一些手头宽裕的年轻人承包电影,通过卖票的形式才能凭券入场,并有专人把门看守,没钱买票的孩子们只能在墙围外面望"影"兴叹,里边的影片的炮声,撕喊声和冲锋的吹号声时时撞击看孩子们幼小的心,这些声音对一个个年幼无知的孩子是多么强大的诱惑力啊!四周的围墙一人多高,墙上还插满了碎玻璃渣子,要想翻墙而入真是难上加难。在第二天晚上又开始售票的时候,我们几个孩子凑齐了两毛钱买了一张门票,但是我们没有急着进去,把这张票拿回了家里做起了文章,票面是用红纸拆成的小条,上面加盖了大队的公章,我的叔伯兄弟说,他家有一枚一模一样的公章,那是我二叔在担任大队文革主任期间刻印的,卸任后也没有上交大队。于是我们几个孩子找来了红纸和印章,自制了好多入场门票,1人1张在夜幕的掩饰下顺利的入场了,其余的票又转手低价卖给了其他孩子们,我们个个心里美滋滋的,那个年代幼小的心灵是多么无邪天真呀。假票风波刚过了一天,矛盾来了,承包电影的人员查出了假票,发现用的是大队文革年代的公章,村干部上门找到了我二叔,索要回去了那枚公章,我们精心编织的最美的梦破碎了。
接近80年代左右时,大批的武侠影视剧进入了寂寞的农村,记得接处最早的武打片是《霍元甲》,特别是《霍元甲》剧中那首主题歌雄伟而高亢,虽然是用粤语演唱,发音有些不太懂,但那激昂燎亮的歌声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让心潮起伏,热血沸腾。霍元甲大侠是中华武术界的英雄,不畏各国列强,自立武门,传播中华武术,在赛场上痛击无数挑衅中华武术的狂人,为祖国扬眉吐气,赢得荣光。
岁月荏苒,时光飞逝,转眼数十年匆匆而过。现在随着国家扶贫攻坚的力度和振兴乡村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农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屏幕电视机,录像机和电脑在农家应有尽有,想看什么剧目随手即来,农村孩子再也不会为看一场电影在寒风中冻的瑟瑟发抖,那承栽着儿时记忆的露天电影也成了遥远的回忆,早乙退出了农村的文化舞台,形成了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就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湮灭在滚滚的洪流之中。

作者简介:顾祥,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白土窑乡五道沟民。沽源县文联诗协会员,乡土文化创作传媒者,热爱文学创作。曾在国家,市级报刊上和网络平台上发表作品30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