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的时代真好!
喜与81岁的堂姑父加上微信,痴情文学的共同爱好,恰似一根纽带,把我们俩紧紧连在一起,真正成为了微信聊天的好友。
在我难忘的记忆中,善良的的堂姑一家,与我家偏对门,同住在老街的一条老巷子里。
漂亮贤淑的堂姑,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妹妹。她和本村一位的多才多艺的“秀才”结婚后,堂姑父赵拴仁,自然便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擅长写写画画的堂姑父,从黄土地里耕耘回家,业余时间喜欢文学创作,时有作品在当地报纸发表,有一篇科普实验的文章,居然在省级杂志发表。
后来,一些个激进派便断章取义,把这些文章作为证据,将堂姑父推进一个时代的批斗会场。
从此以后,胆小的堂姑父赵拴仁,便把一支生花瘦笔束之高阁。
今年“十一”前夕,我创作的一篇题为《收获》的怀旧散文,喜在《邢台日报》副刊发表后,我在第一时间,便把此文发表的链接,转发给堂姑父欣赏。
翌日,堂姑父给我发来一张照片,居然拍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张《邢台日报》。
在这张珍贵而发黄的报纸上,一篇题为《老两口顶嘴》闹吵吵的独幕小戏,清晰可见地刊发在醒目位置。
有关当年闹吵吵的轶事,我曾在街谈巷议中多次听到,只是只言片语不怎么完整。
看到这张珍藏整整六十年的旧报纸,顿时我就感慨万千,心潮起伏。
在我再三的恳求下,堂姑父便为我讲述了一个“老秦改稿”的真实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邢台人的彼此称呼流行“老”字号。
刚从天津大学毕业的秦桃彬,在自己申请到邢台工作后,入乡随俗喜欢自称“老秦”。
老秦在天津大学上大二时,便在省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首)。
根据老秦擅长文学创作的特长,县领导便把他安排到县文化馆工作。
老秦创办的《社员报》图文并茂新颖时尚,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尤其是老秦创作的组诗《五好社员赞》,在中国《诗刊》发表后,很快便在当地传为佳话。
隆冬腊月的一天,正在文化馆校对新一期《社员报》的老秦,忽听创作室外有人轻轻敲门:
“秦老师在吗,秦老师在吗?”
老秦连忙拉开屋门,只见一位体魄健壮的农村青年,穿着-身粗布靛青棉衣,脚踏黑条绒棉鞋,长方脸上眉如卧蚕,两眼炯炯有神,正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
爱和农民交朋友的老秦,忙把这位乡村青年礼让进屋。
从简单的交谈中得知,这位送稿的青年叫赵拴仁,是本县赵家屯村人。
有点腼腆的赵拴仁,从口袋里掏岀两张粉连纸,轻轻展开递给老秦:
“秦老师好!我来为《社员报》送稿,这个是闹吵吵小戏。”
素有戏迷之誉的老秦,一听写的是闹吵吵小戏,立马眼球一亮,接过稿件就审阅起来。
忐忑不安的赵拴仁,眼瞅着老秦认真审稿,他的心里恰似揣着十五个老孤蛹,七上八下百爪挠抓,既紧张又担心还有点期待,一时五味杂陈。
忽见老秦一拍桌子,吓得他一哆嗦。慌忙从椅子上站起来,语无伦次地喃喃道:“秦……秦老师,这是,……这是咋啦?”
为缓解紧张气氛,老秦近前拍拍赵拴仁的肩膀:“小赵啊!你属啥呀?”
“我属马。”
“好,属马你21岁。我比你稍大点,今后叫我老秦吧,这样显得近乎啊!”
老秦边说边让赵拴仁坐下,他则搬来一把椅子,和赵拴仁面对面促膝而谈。
老秦从书橱柜里拿出两本稿纸,递给赵拴仁后,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小赵呀,今后再投稿,一定要用方格稿纸誊写清楚。”
然后话锋一转,郑重其事地征求意见:“小赵啊,你写的闹吵吵总体来说是不错。但是个别词句欠妥。我帮你修改一下可以吗?”
“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啊……”
吃罢晚饭,老秦手拿红篮铅笔,在赵拴仁的底稿上勾画了半天。然后又用稿纸誊抄了一遍。接着又反复修改了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了,才一格一字认真誊写清楚。
远处一声鸡叫,老秦站起来伸伸懒腰,一看桌上闹钟,时间已是清晨四点钟。
上午九点多,热心的老秦走进《邢台日报》社,把一篇题为《老两口顶嘴》的闹吵吵词,恭敬地递交给副刊编辑。
一周后,赵拴仁接到晏家屯公社的通知,匆忙赶到县文化馆。
当他从老秦手里接过当天的《邢台日报》,看到他的一片心血变成了铅字,顿时紧紧握住老秦的手,感动的热泪盈眶。
闹吵吵的剧情主题鲜明,内容是本地夏季发洪水,国家及时为灾民发放救济物资。
身为五好社员的老汉,主动把救济指标让给困难户。可爱沾小便宜的老婆,却去找村干部哭穷要救济。正直无私的老汉知道后,便与老婆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闹吵吵的作者是农民,修改者对邢台的语言也很熟悉。所以定稿见报的唱词,自然是生动活泼朗朗上口,令人耳目一新。
现摘抄两段请读者欣赏。
老汉:老婆子你脸皮子厚,
沾小便宜没有个够。
一天三趟去找干部,
哭穷叫苦不怕把人丟。
老婆:你个老头真糊涂,
寻我的不是揭短处。
找干部不光为了我,
救济咱家有你的股。
老汉:你这老婆两片子嘴,
说起话来犯来回。
前几天给孩子说媳妇,
你夸得咱家天花坠。
今天又想要救济,
哭穷叫苦你张大嘴。
老婆:谁像你,舌头底下压不住个米。
……
包碗饺子叫你在家吃,
你偏偏端碗上街里。
你不装穷倒也罢,
不该显富傻积极。
闹吵吵见报后,立马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赵家屯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及时挑选人员加紧排练,明智将其搬上乡艺舞台。
由于闹吵吵小戏生动活泼,内容时尚紧扣当前形式,表演风格类似于东北的二人转。因此,这个诙谐风趣的小戏,很是红火热闹了好多年。
痴迷文学创作的老秦,善于从乡村基层搜集素材,善于触景生情捕捉灵感,善于踔厉风发执着挥毫。
故而他创作出的诗歌散文等作品意境美质量好,有深度有高度更有力度,因此常在省级以上诸多报刊发表。
可他写稿署名从来不用真实姓名。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秦的真实姓名渐渐被人淡忘,取而代之叫响全国的,却是他的笔名尧山壁。
一张旧报纸引出的感人故事,令人感动令人深思,更令人对一代著名作家崇拜和敬仰!
这个是1963年的邢台日报。
报上《老两口顶嘴》的作者赵拴仁,是我的姑夫。据他回忆介绍,是当年在县文化馆工作的尧山壁帮他修改,并送报社发表的。
作者简介:沈五群,河北邢台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