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羊皮筏子(一)
焦秀清 (甘肃)

那是六十五年前的夏季,一天上午阳光明媚,一个年轻的女子由兰州白塔山下向黄河岸边走来,她径直走到羊皮筏子的停靠处,看到筏子上已经坐了三四个乘客,于是她快速登上了筏子,然后像其他乘客一样紧贴着筏子坐了下来,撑筏客(也叫掌柜的,或者叫把式)和其他乘客不约而同地抬眼看了看她,只见她眉目清秀,扎着两个半长的粗辫子,上身穿一件碎花衬衫,下身穿一条蓝色裤子,脚上穿着一双黑皮鞋,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这时,撑筏客一看客满,便撑筏向河对岸划去。
走着走着,那个年轻的女子坐不住了,她把鞋子脱掉,把裤腿挽起来,然后把脚伸到河里拍打水玩儿,她甚至弯下腰用手撩水洗脚,同乘的人警告她危险,可她并不觉得可怕,依然自己玩的开心,那时的她简直就像一个淘气的大男孩,她不是别人,正是我的母亲,那年她才十八岁,如果放在现在,她这个年龄还是个孩子,也肯定是在父母的呵护之下,可那时的母亲已经为人之妻了,母亲和父亲是经媒人介绍认识并结婚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内蒙人,父亲是一名军人,那时在沈阳驻守,和母亲结婚后,带着母亲一起回到部队,刚过了两三个月,天有不测风云,我的姥姥突然偶感风寒一病不起,于是母亲急忙赶回去照看姥姥,那时医疗条件有限,姥姥的病一天天渐重。半年后,姥姥扔下六个年幼的孩子和姥爷,撒手而去,母亲痛不欲生可又无力回天,送走姥姥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委托回乡探亲的战友顺便把母亲接到部队,正当母亲准备出发时,父亲所在部队接到上级的命令,让他们调往兰州去执行新的任务,于是父亲只好让他的战友带着母亲去北京和他们会合,当母亲和父亲在北京见面后,正准备赶往兰州时,老天却降了场多年不遇罕见的大雪,铁路和公路都被封堵,无奈他们只得在北京待了半个月,然后才到达兰州,去了兰州后,父亲和母亲被安置在白塔山下居住,母亲常常从白塔山下的黄河岸边乘坐羊皮筏子到河对岸去买一些生活用品,小时候,我也曾问过母亲,难道河上没有桥吗?母亲说有一座黄河铁桥,又叫中山桥,但她说走桥上有点绕道,坐羊皮筏子的话就会快很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母亲比较喜欢坐羊皮筏子,因为她觉得非常有趣。
其实我对羊皮筏子的了解还是在童年,那时父亲已被下放到内蒙老家的农村,我就是在老家出生的,所以那时我并未见到过真正的羊皮筏子,但从母亲的讲述中,我对羊皮筏子的形状和制作有了一个粗略的概念,并且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心里,后来,我对羊皮筏子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原来在黄河上作为摆渡工具的皮筏子有两种,一种是羊皮筏子,另一种则是牛皮筏子,后来沿用下来的以羊皮筏子为主。皮筏子在古代叫做“革船”,在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的中上游青海、甘肃、宁夏地区的黄河沿岸,甘肃主要是兰州黄河沿岸一带居多,不过靖远的羊皮筏子也很有名,流传有一句谚语,“羊皮筏子赛军舰”。关于皮筏子最初形成年代众说纷纭,但从我国文献记载中可以确定,皮筏子的历史至少有一千多年,《后汉书》记载,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黄河时,“缝革囊为船”;《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革船南下”;《旧唐书东女国传》载,“用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载,“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
由此可见,皮筏子的使用历史由来已久,如果从“伍子胥抵夷”算起的话,应该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伍子胥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在吴国的长江中下游,伍子胥用革囊即革船作为运输士兵的工具,那时的革囊和后来的羊皮筏子在制作工艺上肯定是有一些差距的,但那时的革船应该算是后来羊皮筏子的始祖,看来皮筏子不仅仅是作为民用的一种水上运输工具,在古代战争中也常常被当作船只来运输士兵。
(待续)

焦秀清,现居甘肃省兰州市,籍贯内蒙古,文学创作爱好者。每每畅游在文学海洋里,感受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着知识的营养,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