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羊皮筏子(二)
焦秀清(甘肃)

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驻守兰州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发动叛乱,当时西宁总兵官王进宝奉命对其讨伐,就曾用木料和革囊制成大量的皮筏子,运输士兵夜渡黄河,奇袭叛军,结果大破新城和皋兰龙尾山。六月,王辅臣也造筏百余只,企图渡河以逃,不料王进宝率军沿河追击,无奈王辅臣被迫投降,从二王的这场战争中可以看出,兰州羊皮筏子的大量使用至少有三百几十年的历史。
也许你会想,为什么古人不造船而要造皮筏子,主要是与黄河水系的深浅以及水流的态势有关,羊皮筏子吃水浅,而且体积小,轻便快捷,还可以拆卸组装,搬运起来也很方便,比较适合黄河摆渡。羊皮筏子的制作其实并不简单,需要极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小心翼翼地将整张皮囫囵个剥离,不能划破一点毛皮,将羊皮脱毛后,用嘴吹气,使皮胎膨胀(吹牛皮,牛皮吹破了,由此引申而来,呵呵),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然后把皮胎的头尾和四肢扎紧,经过晾晒的皮胎黄褐透明,看上去像个鼓鼓的圆筒,再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形的木框子,再将皮囊捆扎在上面,羊皮筏子就这样制成了。小筏子一般需要十来个皮囊,最大的皮筏用五六百个皮囊制成,气势宏伟,传说可以与军舰媲美。至于划浆的人是根据筏子的大小而定的,小筏子一个人划桨即可,最大的筏子则需要八到十个人划桨。小筏子主要做短途运输,运输的对象是行人或小件货物,风险相对来说不太大;大筏子一般做长途运输,比如从青海到兰州,或者从兰州到宁夏等,主要运输大宗货物,可以说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在风口浪尖上讨生活,每次出行前,撑筏客们都会沐浴后祭祀所谓的河神,祈求河神保佑他们沿途平安,在途中,只要碰见神庙,筏客们就将筏子停靠在岸边,然后进庙焚香祭拜,祈求平安。由于气象等因素常常会影响到水流的变化,所以他们每一次出行也许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危险,但为了生存,他们又不得不去冒险,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勇于探索和拼搏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显示了他们的非凡智慧。
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羊皮筏子还是在1988年,那时父亲早已平反,我们全家也都回到白银,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我还没有去过兰州,一个周末,我去兰州看望刚考入兰大的高中女同学霞,她带我来到黄河岸边,那里有黄河母亲像的雕塑,也有羊皮筏子,记得我俩还坐在羊皮筏子上照了张相片,那一刻,我儿时所有的想象幻化成现实,确实感到震撼。但那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飞速发展,羊皮筏子作为运输工具的使命基本终结。那段时期,羊皮筏子基本处于消亡期,因为随着运输功能的终结,它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和视野,只留下一小部分作为游客观光摄影的道具,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心痛!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大力发展,羊皮筏子这一古老的摆渡工具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只不过它的功能有了一些转化,以前主要作为运输工具,运输行人和货物,现在则主要作为旅游观光的一种娱乐工具,运输的是探险猎奇和喜爱羊皮筏子的游客。不管它以那种价值形态存在,它都是研究黄河流域文明和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虽然说黄河流域的文明数不胜数,但如果把羊皮筏子抹掉,那就会变得不完美,因为它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羊皮筏子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除了它的经济适用价值,还有更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虽然羊皮筏子作为承载了上千年运输的历史使命已完成,但它的历史价值永远不会消亡。早在2006年,羊皮筏子已被甘肃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海省也把羊皮筏子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兰州的羊皮筏子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人们的期盼指日可待。
羊皮筏子作为运输工具,只是物质形态的存在,但作为文化,体现的则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如果我们以前只是看到它的形体和功能,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则是它的多重价值的延伸,因为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与彰显,所以,今天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它遗忘!但由于羊皮筏子在今天使用的局限性,传承的人越来越少,几十年以后,它能否继续传承下去不得而知,看来,对羊皮筏子这一重要的黄河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已迫在眉睫,希望多少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再去到黄河边时,依然能看到一只只羊皮筏子伴随着游客的谈笑声在河水中荡漾。
六十五年的时光,对我来说恍如隔世,因为六十五前我还未出生,可对于父母亲和他们那一代人来说几近一生的时间。父亲是八零五厂的第一批建设者,当时,从全国各地以及各条战线上抽调的精兵强将全都汇集在这片富有传奇色彩的土地上,听父母说,那时的白银市可谓是大漠孤烟、风沙肆虐,气候环境都比较恶劣,光阴似箭,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白银到处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景色宜人,这里面浇筑着一代又一代“白银人”的心血和汗水,也燃烧了一代又一代“白银人”的青春和热血,如今祖国繁荣富强,人民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有句话叫“不忘初心”,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子孙都不应该忘记当初的奠基者。
今天父亲那一代人在世的已寥寥无几,父亲也于去年不幸离世,永远长眠在这片黄河流经并滋养的土地上,这里是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兰州、白银、甘南都曾留下父亲的足迹。前不久,我和依然健在的母亲谈起曾经的往事,谈起她喜爱的羊皮筏子,母亲先是陷入了沉思,很快脸上洋溢着笑容对我说:“一切的一切似乎就发生在昨天”,母亲说她这一生过得太快了,就像做了一场梦,她说如果时光能倒流,她依然会去乘坐羊皮筏子,于是我的眼前又出现了那副六十五年前的画面。

焦秀清,现居甘肃省兰州市,籍贯内蒙古,文学创作爱好者。每每畅游在文学海洋里,感受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着知识的营养,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