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与魂(一)
焦秀清(甘肃省)

常听一些漂泊海外的华人想回国寻根祭祖,对个人而言,祖国永远是他们的根,家乡当然就是他们的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根就是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文明的创造和文化的发展,魂则是民族之精神也。你如果想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文历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参观它的博物馆,馆藏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每一个物件都会勾起人们一些刻骨铭心的回忆和见证一段难忘的历史。在民俗陈列区参观时,看到一些农耕用具感觉特别亲切,当然这与我在农村成长的一段经历有关。
我的父亲是一位军人,也曾是一位军官,在五十年代初,他响应党的号召和军队的指示,带领他的部下来到了甘肃兰州,来完成一个特殊的任务,听母亲讲那时白银市还是一片荒漠,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人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建设,才有了今天高楼林立和绿树成荫的白银,后来在文革时父亲被冤遣返回老家农村,我和三哥就出生在那里,文革后虽然父亲被平反昭雪,但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又举家返回白银.母亲曾说,如果当初她和父亲留在城市,也许我们兄妹几个将是另一种命运,我虽然也曾如此想过,但并未怪过父母,因为这并不是他们的错,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农村生活的这段经历,在我的一生中,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我都能坚强地去面对,我觉得那段经历也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博物馆里有一个木制的犁和篓,犁是农民用来犁地的,篓是用来播种的,相当于现在的播种机,看到它们,儿时父母辛勤劳作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虽然我不知道这两种农具发明制作的准确年代,但我觉得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聪明和富有智慧,我们的父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养育了我们,现在犁和篓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累了,的确累了!它们曾肩负着祖祖辈辈人们的生存使命,在它们完成使命的最后一刻,终于可以安歇了,但它们的魂永远根植在劳动人民的心里。

看到它们就会想到勤劳勇敢、朴实无华的劳动人民身上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顽强精神,这种拼搏精神也正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正在遐想之中,一个硕大的石磨却呈现在眼前,那磨盘,磨杆都是那么的熟悉,我们也把石磨叫作碾子。它是用来加工粮食的,我们小时候吃的小麦,玉米,高粱,豆子等面粉全都是用它来加工的。

记得那时大多数是在晚上去磨面,一是晚上有时间,二是村里好像就两个石磨,常常得排队等候,于是母亲就会让我们拿个笤帚放在磨盘上,意思就是占上了,当然其他家庭也是如此。由于石磨太重,人少了推不动,每次磨面母亲都会把我们兄妹几个都叫上去推,我那时太小根本推不动,但留在家里一个人害怕,所以只好跟他们去磨坊,我那时个子小,趴在磨杆上脚都不沾地,父母亲和哥哥姐姐推着磨和我一圈又一圈的转,母亲用笤帚从磨盘外边往里扫磨碎的粮食,隔一会再用细筛子把面筛下来,然后再把没磨碎的倒在磨盘上继续磨,直到全部磨碎为止。哥哥们为了早点干完活儿,把磨推的飞快,夜深了我会打瞌睡,有时也会感到头晕,但只能等到面磨好后才能回家。我忽然想到一首耳熟能详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用这首诗来形容祖父辈们再恰当不过了,因为那是他们的亲身经历,肯定深有体会,我那时小,后来又上学,基本没干过农活儿,但亲眼目睹了父辈的艰辛,所以感触也颇深,当然对于我们的下一代而言只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了。
(未完待续)

焦秀清,现居甘肃省,籍贯内蒙古,文学创作爱好者。每每畅游在文学海洋里,感受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着知识的营养,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