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久旱,林下落满枯叶,踩于其上,发出“哧哧”“嚓嚓”的声响。我们在散步,在做有氧运动,不时仰望,那树冠伸阔,枝叶展露的一块块空档里,能看见天很蓝。 我拍下蓝天在树冠之间、枝丫之间的一些“心形”及不规则图形。 树冠缝隙,蓝天打了一个个补丁,枝枝丫丫,举手上扬,横斜交错,厚厚薄薄,阳光照射下来,留下了明明暗暗,深深浅浅的绿。我略有所思地说,女儿会心一笑。 回首过往,就像这山里的坡坡坎坎,像蜿蜒的曲曲拐拐的每一条路,沿途相遇的都是风景。就像林中的莺啼鸣啭,争先唱和,欣赏一番,还自成乐章。 这一年,故乡始终是让我温暖地咀嚼回味、鉴赏的一道美食。那日新月异的美景,那抚慰人心的特产,那拥有独门绝技的巧匠,那充盈着人间烟火味的人情故事,那风雨沧桑的岁月……总会让心静如水的我,以一只蝴蝶,一只蜜蜂的渺小,碰在一起。血液里的基因,会赋比兴几首诗词,会“形散神不散”来说我的世界,会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和生命的一部分,留迹于人生路上,然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气场、生活场和心理场,将灵魂安放下来。 这一年,学习朗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寻求自我发展、分享生活的空间。国家一级播音员、有着30多年播音、教学经验的泓垚老师,教授朗读基础、科学发声及朗读技巧。老师慈祥和蔼,耐心细致,纠正发音,悉心点评,亦师亦友,诲人不倦。我期待着每月一次的“云上朗读会”,朗读一些诗歌或小短文。朗读,要全身心地投入,大胆地对原有作品再创造,挖掘、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自信表达对作品的感悟,气息贯通,审美互动,声情并茂,把握节奏,提升意境,读出画面感,融语言文字的奥妙意趣和表达艺术为一体。 这一年,我有幸参与某社区、学校和幼儿园组织的阅读红色故事分享活动,有了归属感和存在感。走访、参观革命老区,在一封家信,一双布鞋,一顶草帽,一件打了多个补丁的衣服等烈士遗物中,寻找对党忠诚、朴实,不惜牺牲生命的红色因子,加以传承。指导学生种植蔬菜,观察发芽、出苗后的长势,懂得施肥、浇水的要领,用枯枝为藤蔓支撑,会在长期避荫且潮湿的场所里寻找青苔,发现蚯蚓,并将颗粒状的泡松土壤,还有锯齿状匍匐绿植及石头缝隙里的石蒜等取回,安放于菜园,营造青苔原有共生环境。同学们在艰苦的劳动中得到了锻炼,与菜苗共生共长,我也在与菜苗日日相处中,心底里长满了绿色。 这一年,淡然地接受“人生做减法”,收获了两种精神。与家人一起观日出日落,适量运动健身。在有限的外出空间,惊艳于崇山中、峻岭上的一簇红叶。它的根在哪里,沿途攀缘了哪些树干,经过了哪些山坡沟壑,遇到了哪些阻力……全然不知。只见一团团耀眼的闪着光的彤红,从绿丛中霍地冒出来,以超强向上的震撼力,让我热血沸腾,让我情不自禁。这就是向阳而生的“三角梅精神”。那些支撑它,托举它,被它缠绕的绿树、枯枝也好,山石、峭壁也罢,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为它的生命让道,它们都是最最可亲可爱的“人”。 收获了朽木“不朽精神”。在各类兰园,如热带、温带、亚热带兰园,在林下、坡地石斛兰园,目睹那些枯木、朽木搭建,营造兰类自然生态环境,魔幻般的共生景象,造型优美,无不感慨万千。兰花无需盆钵,只需用绳索缠绑朽木之上,晾于空中,适当喷雾即可。自己多年养兰不成,究其原因,钵深水多,根须不透气所致。兰之珍贵,花大、色艳、形状鬼魅,品种丰富,国际国内将兰花列为保护对象。我敬畏朽木,烘托兰花绚烂,求得生命价值最大化。 这一年,邂逅于青年文学家园地,学前辈精耕细作,观新秀粲然绽放,感受每天一处又一处不同的风景,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认知世界的窗口,并不断积累日常经验,提高综合素养,将所见所闻所感所知,谱成曲,绘成画,写成书,搬上人生舞台,出演适宜角色,打造梦幻乐园,塑造完整人格。
作者简介
梁春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黑龙江省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出版散文集四部,担任散文集丛书《东栏弄雪》主编,担任多部书籍副主编和特约编委,有诗歌和评论在学习强国发表,有散文被列为《高考作文范文》,多篇散文作品获各种奖项。
曾任经典文学网散文学院副院长,获得经典文学网授予的2020年度“十佳精英版主”和“每周一文”金牌教练称号,获得经典文学网授予的2021年度“十佳精英作家”称号。
(图文供稿:梁春云)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