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知青岁月 第十章 回 家
——纪念下乡五十五周年


第十章 回 家
文/老革
记得那是1971年7月末的一天下午,我正在于大娘门前陪同几位老人在玩儿扑克。
忽听有人喊我,说是家里来客人了。
我紧忙放下手中的扑克,急忙跑回家。
到家一看,有一位中年男子正在和母亲唠嗑。母亲对我说:“这位同志姓许,是朝阳区‘上山下乡办公室’的,来居民组了解咱家的情况。”我对许师傅笑笑说道:“您抽烟吧!我家里没准备烟卷,这里有蛟河烟。”随后,我把母亲平时抽烟的烟笸箩递到他眼前,徐师傅十分客气地自己卷起了旱烟。
这时,母亲出去把居民组长赵婶请到我家。
赵婶落座后,她把我家的具体情况向许师傅讲述一遍。许师傅听后点点头,对我和母亲说:“你家的情况我基本已经了解了,回去后我就向领导汇报。”并且还嘱咐我:“暂时不要回集体户,就在家里听信吧!”
许师傅从我家里走后,母亲对我说:“‘筷神’显灵了,我儿遇到贵人了,你办‘困调’回城的事一定会办成。”当看到母亲信心十足时,我心里一块儿石头仿佛也落了地。
自从许师傅从我家走的那一刻,我每天都有度日如年般的感觉。总觉得时间过得非常缓慢。那些天总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还经常失眠。
母亲对我说,我的精神过度紧张,还劝我,既然许师傅说了,那你就在家耐心等着,困调手续一定会办成的。
母亲安慰我,我心知肚明,其实母亲心里比我还要着急。
这样,我在家里默默的等待着,等待着!
时间飞逝,转眼间就到了1971年的8月5日。
这一天的上午,我正在陪几位老人玩儿扑克,就听母亲在喊我,回头一望,原来是许师傅已经来到我眼前,他笑着对我说:“你的困调回城手续批准了,你可以回集体户办理户口了!”说着便从挎包里拿出一张64k大小的一张纸,上面第一行印有“准予迁入证明”(准迁证),并写有准予张文革迁入长春市内……最下面印有长春市公安局户籍科字样并加盖公安局户籍科印章。
还没等看完,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此时,激动地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张“准迁证”真的让我等得太久太久了!
此时,我不断地向许师傅鞠躬表示谢意!
随后,我便转身跑回家中,趴在炕上嚎啕大哭起来,是伤心的泪?还是高兴的泪?我无从知晓,但回城这一天终于让我盼到了!三年艰苦的知青岁月终于结束了!
此时,母亲看着我,激动地流出眼泪,我们母子俩抱头痛哭。母亲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对我说,你回来就好,你回来就好!你回来咱家就有希望了!
晚上,姐姐和妹妹们都回来了,我们姐五人围在母亲身边,共同沉浸在我办困调回城那种喜悦之中。当时,家中那种气氛比过年还欢乐、吉祥!
当天晚上,我美美地睡一宿好觉。第二天一早,告别母亲,我怀里揣着“准迁证”乘坐火车又返回集体户。
回到集体户的第二天,当二哥得知我这次回来要迁户口和粮食关系时,便主动到生产队借上一头小毛驴,驮上粮食和我一起去梨树县城粮库卖粮办理迁移粮食关系。
从粮库出来,我提议和二哥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走出照相馆,我邀请二哥到饭店小酌一杯表示对二哥的谢意。
当时,梨树饭店里的菜肴里没有一丝肉丁。没办法,谁让咱赶上国家经济困难时期。
回到集体户后,我又来到社员王金祥家,把我“困调”回城的喜讯和王大哥一同分享。
王大哥听后乐得合不拢嘴儿,一再说:“文革老弟有福气!马上就要回家了!”我不住地点头对王大哥表示感谢,并和他说:“老弟我有机会一定会来看望大哥您!”
自从那次和王大哥分别回城后,加之工作忙的原因,一直抽不出时间回梨树看望王大哥。直至2006年7月中旬的一天,由吉林省政协文史委和《新文化报》共同发起的长春知青回乡省亲活动,我和集体户的知青,还有当年其他几个集体户的知青们一同乘车前往我的第二故乡——梨树。
那天下午,我有幸和集体户的男女户长,还有其他知青们一起陪同《新文化报》社的记者,专程来到王金祥大哥家。
那次回梨树,我们还专门请摄像师跟踪给我们录像并刻光碟留念。
看王大哥还是那么地谈笑风生,他的身体依旧是那么健康,我从内心感到欣慰。
当我和王大哥提及当年我临走,如何办里困调手续时,王大哥的思绪仿佛又回到当年。他边听边不住地点头,并笑着和我说,事情虽然过去近40年,但对当年的事情仍记忆犹新,看来王大哥的记忆力还是不错的。
自从那次和王大哥分别,因身体原因再没有机会去梨树看望王大哥,因此,我从内心总感觉愧疚!
次日清晨,在集体户吃过早饭,二哥陪同我一起去梨树公社迁户口。
当我俩来到公社后,在办公室里未曾找到公社文书。我俩又来到公社食堂,在单身宿舍里看到了曾经给我们做饭的高德金高大哥,只见他满面红光,看来身体还不错。
当他见到我时相当高兴,得知我就要回长春了,更是乐不可支。随即,从兜里拿出一盒迎春香烟来招待我俩,同时还告诉我,公社文书回家办事,明天一早才能上班。我临走时,把“准迁证”放在高大哥那里。
第二天一早,我刚走到高大哥的房间,只见他乐呵呵地把我迎进屋内,从口袋里拿出给我办完的户口迁移证明,还有我的“准迁证”一并交给我,然后又对我说:“昨天下班前,公社文书就回来了,我帮你把户口给办完了,这不,文书今天上午又没来。”我听高大哥这么一说,不住地点头称谢!
我在高大哥房间里聊了好一阵子,这才起身告别,又返回集体户。
在集体户又小住几日。先后到8队和5队熟悉的社员家走走和他们告别。
1971年8月10日当晚,我来到队长家,同队长告别,队长答应11日走时,生产队出一辆马车给我送到郭家店火车站。
第二天一早起来,我就开始收拾行李。
刚吃过早饭,原夏家堡10队我校知青周文斌得知我要回长春,特意赶来送我。
那时,他所在的集体户知青基本都抽调回城了,剩余几名知青,早已合并到2队集体户。
集体户的二哥、三哥执意要送我去郭家店火车站,我表示谢意!
临走前,我问三哥:“咋不见六哥呢?”三哥很不自然地笑笑说道:“他出工了。”我听后感到惊讶!在这之前,我和六哥关系相当不错,不曾想几次抽调知青,六哥都没走成。
当时我还在想,六哥没有前来送我,这都是抽调知青的事情惹的祸,竟然把我哥俩之间的情谊给“抽”没了。算了,不再想了。
自从下乡后,我和女知青们从未说过话。所以,临走时,我也没有和女户长还有其他女知青打招呼。
那时,我的心情很是沉重,毕竟我和他们在一起生活将近三年的时间。每天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在一口锅里吃饭,我们知青之间感情还是很深的。和他们分别,真的有些依依不舍,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正应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句词“相见难时别亦难!”
我们四位知青坐在马车上。随着车老板子甩鞭子地响声,马车在通往郭家店的土道上一路狂奔。
因哥几个心情都不好,一路上都沉默不语,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也非常理解。
到达郭家店火车站候车室,我让他们随同马车一起返回去,但都不肯,非要目送我。
我买完火车票后,又把行李托运。兜里还剩有10元钱,我拿出5元钱递给二哥让他们三人中午吃饭。
那个年月,5元钱三个人吃一顿饭相当不错的,不但有酒喝,而且还有肉菜。
当检完火车票走进站台时,我不断地回头张望,只见二哥、三哥和周文斌三人隔着玻璃窗不断在向我挥手致意。
此时,我的眼睛开始模糊了。坐在车厢里,火车驶离站台很久,我的心才渐渐的平静下来。
到达长春站,我在行李处花3元钱雇个人力三轮车把我送到家。
当母亲见我坐三轮车回家,气不打一处来,问我咋不坐摩电回家?(当年的电车票价才4分钱)我说行李太多,我一个人确实拿不动。
母亲听后,不由分说劈头盖脸的把我好一顿骂,当时我并没有在意,我深知母亲是心疼那3元钱
晚上,姐姐妹妹们都回来了,看见我回来了她们都很高兴!姐几个不断在劝慰母亲,不要生我气,平平安安回家比啥都强。
此刻,母亲似乎有些明白了,不再和我唠叨那3元钱的事。
吃过晚饭,我和母亲又聊起算卦一事。母亲又兴致勃勃地说起我这次办理“困调”回城一事,完全是有贵人在相助。
这时,我又把办“困调”的前后经过和她们姐四个复述一遍。母亲在一旁笑眯眯的,还一再强调她自己算的卦特灵!
当天晚上我睡得特别香,一直睡到天大亮还没有睡醒。母亲把我叫醒,我坐在炕上不时地在揉着眼睛。心想,这一宿觉睡得简直是太舒服了,给我感觉还是回到家里睡觉最香最踏实。
早饭后,我拿着回城落户的手续。首先来到西朝阳派出所办理落户,然后又到清和粮店办理粮食关系。
当办完落户手续,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特意深深地吸了一口空气。给我感觉还是家乡的空气新鲜,吸起来精神十足。同时,也感觉心情特别地舒畅。
此时此刻,我激动地心情早已无法控制,竟情不自禁地仰天大声疾呼,我回来了!我回来了!……只听,我地呼喊声不断在空中回荡……高兴地泪水早已布满我的脸颊,三年的压抑感早已不知去向!
从打我落户的那一刻起,我的知青生活将永远定格在1971年8月12日!
从这一天开始,将是我人生中又一次重大转折点!
从这一天开始,我将从原来的梨树知青,转变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长春市市民!
从这一天开始,我将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从这一天开始,我将走向社会,面临新的生活考验!
后 记
为纪念下乡50周年,五年前笔者提笔写下了这篇回忆录《我的知青岁月》。笔者采用纪实手法,再现了当年下乡当知青期间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为力求文章的真实性与完美性,笔者曾几易其稿。
对于文章里面所叙述的一些事例,都是真实、客观、公正地描述,没有掺杂任何个人观点。
文章里面所采用的照片和图片,除有我原集体户知青的照片外,大多数都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告知即刻删除!
写这篇回忆录的初衷,就是想把下乡三年期间,笔者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其目的,就是对那个年代——“我的知青岁月”做以人生小结并加以收藏。
2023年10月25日,恰逢下乡55周年。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把五年前写的《我的知青岁月》按章节重新编辑后,连续在《今日头条》和《都市头条》上逐日推出,其目的,就是想和全天下所有曾经的知青人,和不了解知青一代人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在此,特别感谢:《今日头条》、《都市头条》平台对笔者的大力支持,笔者再次表示诚挚地谢意!
作者:张文革(笔名老革)
初稿于2018年6月 定稿于2023年10月
作者简介:
张文革、(笔名老革)。吉林省长春市人、老三届、老知青。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偶有作品散见报刊杂志。人生宗旨: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