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李耀君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修订了被誉为“大众国学,伦理经典”的《弟子规》——《人之规》2009年以来在全国联合包括台湾在内的各类爱心机构和爱心人士向社会各界赠送“现代修订版《弟子规》”百万余册;应邀到各地机关、学校、企业等演讲《中华传统文化缔造幸福人生——国学及弟子规中的人生智慧》两百多场,效果良好。邀请的单位有党政机关、企业、学校、医院、部队、监狱等各行各业。
在海峡两岸文化界、教育界和企业界等引起强烈反响广泛关注。李耀君也先后荣获“中华经典贡献特别奖”和“孔子国学传播奖”等,“中央电视台”和《联合国友好画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李耀君率和谐中国网全民学习《弟子规》工作委员会倡议:全民学习《弟子规》,家和国和天下和。用他修订的《弟子规》总叙中最后一句所说的,就是:“亲与子,一起学,家庭睦,天下和。”
“和谐中国网总编辑、《弟子规》现代修订者、和谐书院院长、台湾孔子学院特聘教授、韩中学术文化交流协会顾问”等,“倡导黄帝生日农历三月初三为‘中华父亲节’,黄帝正妃嫘祖生日农历二月初十为‘中华母亲节’,孔子的生日公历9月28日为‘中华圣诞节’”。
从《弟子规》成书到现在,时间大约过了300年左右,作行为规范应该与时俱进;同时《弟子规》本身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贾存仁在康熙年间李毓秀《训蒙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来的。
从191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取消学校的读经课程起,中华传统文化在体制内的系统教育已经断档百年有余。我们现在许多成人见到《弟子规》,就说拿回去让孩子好好学习,其实绝大多数成年人也没有学习过。可以说,今天孩子身上的许多问题根源均在大人,因为家长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孩子的品德形成主要在家庭。为了消除许多人把《弟子规》误会为仅仅是小孩子的读物,李耀君给它加了一个别名叫作《人之规》。
2009年5月以来,在包括港台在内的许多爱心企业、学校、党政机关、社团机构等支持赞助下,李耀君将自己修订的《弟子规》——《人之规》印制成册向社会广泛赠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截止目前,已向社会各界赠送了百万余册。与此同时,许多单位还邀请李耀君前去讲授《弟子规》等国学课程,作《中华传统文化缔造幸福人生》和《国学与弟子规中的人生智慧》等报告。而且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他先后两次应邀去宝岛台湾他到台湾讲学。台湾孔子学院和韩国韩中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分别聘他为特聘教授和顾问。
凡有人,必有人生;凡有人生,必有人生规律;凡人生规律,必有人生教育。
从《训蒙文》到《弟子规》,再到《人之规》,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着……
“与时俱进”二十六处
李耀君说,修订《弟子规》并不是因为它存在错误,而是其中的有些内容与现时代不相适应,个别地方是文字上不很严密。他总共修订了26处。
在26处修订中,李耀君将“报怨短,报恩长”改为了“勿报怨,报恩长。”他说,“报怨”这种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对双方的身体和工作都没有好处,甚至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如果人人都报怨的话,我们的社会就没有了正气和阳光,所以应该倡导大家“以德报怨”,让世界充满爱。“这一个字的改变就可以从行为规范上扭转众人的心态,促进和谐。”
“泛爱众”部分将“凡是人,皆须爱”改为“对众生,皆须爱”。即把“泛爱众”的“众”由“众人”推广为“众生”,包括自然界的一切生物,这样即吸收了道家和释家的思想,也体现了我们今天讲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改后也与“总叙”中的“泛爱众”相呼应。
还在“总叙”部分和“入则孝”部分各增加了一层意思,即“亲与子,一起学,家庭睦,天下和。”这一句点明了只有通过父母亲和孩子一起学习《弟子规》,才能更好地促进身心和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否则,只让孩子学习,而大人习气不改,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先做到,然后在要求孩子做到。懂礼貌、讲信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和别人平等相处等,而这些正是一个人与社会接轨的通行证,直接奠定孩子人生成功幸福的基础。
全国许多地方的党政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学习《弟子规》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陕西澄城县教育局为全县5万名中小学生人手一册,并邀请李耀君在县电视台教育频道系统讲授弟子规。山东郓城县高级中学为全校6000学生人手一册,并邀请李耀君作了两场报告。印光大师故里合阳县甘井镇为全镇6000户群众每户一册,全镇的上访率和刑事案件发案率在全县最低。北京汇通汇利公司董事长胡小林学习《弟子规》后,将其作为企业的文化理念来教育和管理员工,员工爱岗敬业,效率提高,销售增加,并且公司生产的产品销售到哪里,《弟子规》的宣传就会跟到那里,许多企业纷纷派人去公司考察,邀请董事长介绍经验。福天下电子商务公司在公司成立伊始,就用《弟子规》教育员工,并向社会广泛赠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等等。
近几年来,李耀君通过“和谐中国网”把《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广泛宣传,自己也常年在全国各地讲课、赠书、赠书法,虽然较为辛苦,但是乐在其中。
2012年,他把学习传统文化的体会和人生感悟撰写成“人生修炼三部曲”(修身-明道-放下)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分别为,《修身歌》:“诚意正心修身始,心起于善吉随之。积善成德圣贤心,厚德载物家国治。”《明道歌》:“人生之志在明道,做人之道根在孝,生财之道在于舍,健康之道平心造。”《放下歌》:“众生千千万,世事万万千。万事一念间,放下天地宽。”他说,特别是其中的《明道歌》和《放下歌》中的“万事一念间,放下天地宽”等诗句传播更为广泛。
“现在党中央对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多的人也在学习和弘扬中华儒释道传统文化中受益匪浅。希望更多的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都能与参与到弘扬《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的行列中,希望全国人民都能学习《弟子规》等传统文化,都成为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共同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助力中国梦。
宏红,本名:许世红,70后,祖籍江苏,现居西安,喜欢诗歌,酷爱诵读,用心吐字,为爱发声,有多首诗歌在多平台刊发。用声音传播中国文化的践行者。
和谐中国网文艺总监、和谐中国网朗诵艺术团团长。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一一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及传说
12月22日迎来冬至节气,冬至节气吃什么好?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
饺子是冬至大部分家庭的主食,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说起冬至吃饺子,河南人大多都能抛出一段“医圣”张仲景治病救人的故事。
但是,除了纪念医圣,你可能并不知道,在上古时期,冬至曾经是一年的开端。
下面一起来看看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和传说吧。
“冬至”是一年当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每年的这一天,北方的家庭都会包饺子吃,皮儿薄馅大,好吃。
那么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呢?
这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一个叫张仲景的名医老来还乡,发现家乡正在经历严重的冰冻灾害,很多人身上都生了冻疮,尤其耳朵冻得最厉害。
张仲景将羊肉和各味中药掺在一起,做了一道名叫“娇耳”的美食,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
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帮乡亲们治好冻疮。
时间长了,“娇耳”这个名字就变成了饺子。还因此流传了一句顺口溜:“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现在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及传说:小木棍敲出的冬至日
3000多年前的一天,周公在洛阳玩小棍,时间久了,他发现小木棍的影子每天都不一样长。于是,他根据影子的长短,敲定了冬至日和夏至日。
所以说,在二十四节气里,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确定出来的。当然,小棍只是戏称。周公测日影的工具叫做“土圭”,是一根8尺的标杆。夏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有13.5尺,是一年之中最长的一天。这天之后,日影一天比一天短,天气也开始回暖了。
那个时期跟自然科学离着十万八千里,谁也不晓得这是为啥。但是,天气回暖、草木萌发总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代表了一轮新生命的开始,值得纪念一下。
于是,在周朝的历法中,正月是夏历(我们现在的农历)的十一月。
所以,日影最长的冬至,成为了新一年的开始,意义相当于现在的元旦。
从周到秦,这个习惯一直没有改变。直到汉武帝再次采用夏历(农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这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人们过冬至,其实等于过新年。
汉代冬至和新年分开后,被称为“小年”,即是为了提醒人们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也表示冬至尚有重要地位。
冬至是严寒时节,古代人民以食取暖,以食治病,传到现在,就变成了我们的节气美食传统。现在食物丰富,吃饺子已经变成家常便饭的事儿。对每一个孩子来说,从食物中了解节气,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