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谭芯芯,1952年生于北京。曾为知青,石油工人,国家公务员。作品见诸于报刋杂志、新媒体。
溪流因坎坷而高歌
一个人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人就是一部书。
李远荣的故事耐人寻味。李远荣这本书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兼具。
李远荣现在是香港颇有名气的作家。二十五年前,他是福建省某乡村中学的一位普通教师。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的确,李远荣有个像众多人一样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有别于他人的,是那苦涩之后的浪漫情缘。
“跑”出来的姻缘
一九六四年,李远荣从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他满怀抱负,回到家乡福建一山区中学任教,末及上课,便被分配到惠安具涂寨大队参加社合主义教育运动。困苦的生活磨炼出他坚强的意志;淳朴的惠安民风,熏陶着一颗年轻的心。
刚刚执起教鞭,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了中国大地。李远荣置身于“红色的海洋”中,为学校文艺宣传队编写剧本。事过境迁,不久,剧本变成了毒草,受到批判;随即,他又因为是资本家的子女,被划成“黑七类”;再加上有海外关系,三条“罪状”致使红卫兵要抓他去游街。
李远荣临危不惧,他闻讯漏夜跑到厦门表亲家躲起来。没想到,这一跑,竟“跑”出一段近乎天方夜谭的爱情故事。
美丽的鼓浪屿,赐给他幸福情爱的契机,他与表亲的女儿邂逅并展开暴风骤雨似的爱情攻势;几乎每天一封情书,一首情诗。那潜在诗文里的才华,终于赢得十八岁少女的芳心。从此,他们相亲相爱,至今相濡以沫三十三年。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得益于爱的激情,创作出不朽的篇章。李远荣亦如此。幸福和谐的家庭,是他日后潜心研究郁达夫、醉心文学创作的坚实基础。
“打”出来的理事
李远荣酷爱名人墨宝,却求之不易,珍藏的每一幅名人手迹,都沉积着他对中华文化痴迷般的爱。为了得到湖畔诗人汪静之的墨宝,李远荣与其打了一场“笔墨官司”。
一九八八年底,李远荣在香港得知内地湖畔诗社为兴建纪念馆而征求赞助,凡赞助者,可获赠汪静之墨宝一帧。李远荣照章寻“宝”。时隔半年之久,仍未收到条幅,他耐不住了,写信向有关单位投诉。两个月后,李远荣终于收到了汪静之书赠的条幅及说明事情原由的长信。信末,汪静之毫不掩饰恼怒之情,言辞颇为激烈。李远荣不顾一切,将两封信连同自己的评论一古脑发表在《香港文学》月刊上。一位是文学界的长辈,一位是初登文坛的后起之秀,鲜明的对比,相映成趣,铮铮个性跃然纸上。
孰料汪静之收到李远荣转寄的该期《香港文学》月刊后,非但不怨,竟欣然再次挥毫,亲下聘书:“诚聘李远荣先生为湖畔诗社名誉理事”。因为李远荣的文章替湖畔诗社在海外作了宣传,有如华君武先生落笔生辉的那幅越打越出名的漫面一般风趣。
若不是李远荣的斗胆,便不会有这曲折动人的故事;若不是汪静之容纳百川的胸怀,便不会有李远荣第一顶辉煌的“官冕”。天道嘉勇。
跌宕起伏的笔墨官司和气收场,汪李二人的情缘却由此开始。如今,汪静之先生虽已作古, 李远荣仍怀着由衷的敬意准备参加一九九八年在杭州举行的“汪静之作品研讨会”。两个笔墨“冤家”,一对忘年诗友,他们的故事在文坛传为佳活。
“名誉理事”开创了李远荣文学生涯光辉的启点。自此,他相继成为香港作家朕会等十一个文学艺术团体的会员或理事;他的小传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等六部辞书中。
光环笼罩下的李远荣,喜悦中不失冷静、清醒,更添了思考与成熟。他仍然敢说、敢写。在香港作联散文组第一次研讨会上,他斥责“阿猫阿狗文学”,无益于社会和大众,提倡创作健康的文学作品;他公开发表文章,指责香港个别出版社重利忘德,杜撰冰心自传,为香港人所不齿,这对生活在香港群体中的他,该是多么不易;他以事实充分的立论向投以关注目光的人们揭示郁达夫、王映霞婚变真相,挺身为王映霞女士鸣不平;他用手中的笔,直抒胸臆,大声疾呼,为郁达夫讨回历史公道;当他感到对郁达夫定论过往矫正时,他又在“郁达夫百岁诞辰纪念大会”期间慨然除词:对于郁达夫的定位,应以文学家在先,其它政治性的身份于其后。
李远荣集郁述夫研究专家、传记文学家、散文家于一身,他没有辜负这些光荣的称号。热爱生活,遵崇善良,追求美的创造。他把侨居国、故乡、港岛给予他的一切,蘸上浓浓的情,真城地奉献给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笑”出来的文章
凡熟识李远荣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从他身上发掘出一个共同点:他朗朗的笑声,带着魅力,透着豁达。他特有的、已被香港名家框定为“远荣式”开怀的笑声,贯穿于他二百多万言的作品中,使人赏心悦目,不自觉地去像他一样乐观、向上。
其实,李远荣经历曲折、坎坷。
他出生在马来西亚一富庶的华人之家。十岁回国后,一下子到了天壤之别的闽南山区。困苦而又多磨难的生活在他的自传体散文《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略有提及。
从一九五O年回国,到一九七三年赴香港,其间二十三年,这酸甜苦辣的滋味足够人读一阵子,然而,都被他轻轻几笔带过,并在他的笑声中释怀。他曾轻松地对友人说:那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他笑忆过去,笑迎挑战,笑看人生。他的笔触、他的视线多对准社会各界名人,或记叙名人生平,或反映名人生活的某个侧面,讴歌名人身上的闪光点、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与社会精英生活在同一世界里。他又真诚地、毫不偏袒地把名人的不足剖析给众人,以引为借鉴。在诸多回响着他笑声的文章中,人们仍不难体会到他美好的愿望,善良的初衷。
正是由于他开怀、潇洒地笑,才换得了郁达夫原配夫人及其子女们对他的理解和帮助。正是因为他坦然、坦荡的笑,才使他友朋众多,生活瑰丽。
他每日晨起伏案,辨伪求真,礼赞生活,十年笔耕不缀。一九八七年九月八日,是李远茉文荣文学创作的吉祥日——他的处女作《郁达夫的红颜知己》跻身文坛。自此,他的作品像开闸的流水,奔腾涌动。追溯当年,他四十六岁,可谓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问及成就原由,他解释道:香港有句话叫“日子有功”,话浅而寓意深,是说持之以恒定能有收获。籍此精神,李远荣十年苦功,三百余篇作品相继问世。业精于勤,天道酬勤。

“咬定青山不放松”。目前,李远荣仍醉心于郁达夫研究;执着于他的传记文学;热恋着他的文学评论和散文写作。
他有过苦难,苦难化作笑声中的风铃。难怪名家为他题写:溪流因坎坷而高歌。
“浸”出来的热忱
李远荣的父亲李五香先生,是橡胶大王李光前信任、得力的助手。李光前事业发达,李五香富家康乐。然而,游子未敢忘桑梓。
一九五O年,李光前决定在家乡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兴办中小学及其他公益福利设施,陈嘉庚向李光前力荐李五香先生前往主持兴建。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李五香先生携家眷单程回国,大有破斧沉舟、背水一战之势。先生用他赤热的情怀,为中华民族书写了壮志、壮举、壮行篇。
李远荣年仅十岁,他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课便是爱国、爱乡。父辈的爱国热忱,渗透在他幼小的心灵。稍事成人,他对父亲忧国忧民、积极参加抗日救国等行为有了深刻的理解。父亲的言传身教,都在他心底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永志不忘父亲的教诲:要做一个有用的中国人。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父辈的热血。

二十五年前,他不堪压抑,离开了多难的祖国。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没有忘记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香港,李远荣生活安定之后,他立即执笔报效养育他成长、馈赠他丰富阅历、虽多灾多难却又可爱可亲的祖国。他为郁达夫前妻王映霞女士访台牵线搭桥,积极促成了海峡两岸文化名人的交流;他为台湾《中外杂志》撰写了百万字的文章,热情、客观地介绍了大陆的情况,使台湾同胞不断加深对大陆的了解;他为李光前先生作传,洋洋洒洒十四万言,为南洋、为故国、为侨界翔实地介绍了李光前的生平事迹。栩栩如生的李光前先生热爱祖国、贡献家乡的高大形象,得以重现在海外华人和国人的面前。

香港回归祖国后,李远荣高兴地说:“香港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香港与内地文化、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一定会有助于推动香港文学的发展。”
李远荣以他满腔的热忱和永不言倦的笔锋,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金庸妙笔概括了他的艰辛、他的功绩:远行万里,荣耀千载。 李远荣是写名人的人。其实,他自己就是一部厚重的书。
1998年于香港
1998年7月2日刊于《海内与海外》

李远荣简介:
李远荣,祖籍福建。1941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51年随父母回国,1973年移居香港至今。李远荣工余从事文学创作,在海内外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有散文、诗歌、评论、人物传记等八百余万言,专著二十部。其中散文《海峡两岸一家亲》荣获1991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举办的「共爱中华」征文比赛优秀奖;散文诗《承诺》荣获1998年中国散文诗征文比赛优秀奖;人物传记《李光前传》名列1998年新加坡、马来西亚十大𣈱销书。其从事郁达夫研究,被海内外学者誉为郁达夫研究专家。
李远荣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文联常务副主席、香港作家联会副监事长。李远荣与谭芯芯、侯世恭合作,创作了五首歌曲:《拥抱香港》《蓝色的港湾》《香江庐山人》《光辉旗帜》《辉煌百年》。与谭芯芯合创诗歌《为你高歌我的祖国》《魂梦香水湾》《扬帆远航》。其中《拥抱香港》《蓝色的港湾》《魂梦香水湾》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