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显成编著的《人民心中的毛泽东》
第二部 革命熔炉锻炼成长
第四十八章 天险腊子口
毛尔盖会议
8月2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在毛儿盖召开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博古、陈昌浩、徐向前、凯丰、邓发、李富春、聂荣臻、林彪、李先念等。会议听取了毛泽东关于夏洮战役计划的报告。会议通过了这个报告,并决定立即组织实施夏洮战役计划。8月21日 右路军先头部队(由红一方面军的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二九四团组成)从毛儿盖出发过草地,向班佑开进。26日到达班佑。8月24日胡宗南发现红军过草地北上,电令所部第四十九师由漳腊向包座疾进,在包座河一线堵击红军东进北上。8月29日至31日 红军右路军第三十。红军于29日发起包座战斗,全歼堵击红军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攻占上下包座,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8月底红军右路军全部过草地,到达班佑、巴西、阿西地区。9月1日,毛泽东、徐向前、陈昌浩为主左路军北上电张国焘,并提出集中主力向东北武都、西固、岷州间打出去的计划。9月3日 左路军先头部队五军进抵墨洼附近。张国焘借口墨曲河(一说噶曲河)水涨和草地不易通过,强令部队返回阿坝,并致电中共中央提出要右路军“回击松潘敌,左路军备粮后亦向松潘进”的主张。9月8日 右路军徐向前、陈昌浩电张国焘,提出“我们意以不分散主力为原则,左路速来北进为上策,右路南去南进为下策”的意见。9月9日,张国焘为改变北上方针,提出南进主张,致电中共中央,鼓吹南下川康边之天全、芦山、丹巴、懋功、甘孜、道孚等地的退却逃跑计划,说“丹巴、甘孜、道孚、天、芦均优于洮、夏,邛、大更好”,说南下“为真正进攻,决不会做瓮中之鳖”。同日,中共中央电张国焘:南下“中央认为是完全不适宜的。中央恳切的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是出路,向南侧敌情、地形、居民、给养都对我极端不利,将要使红军受空前未有之困难环境。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左路军应速即北上。”9月9日,张国焘密电原四方面军领导人,企图以武力要挟党中央南返。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发现这份密电后,立即送达毛泽东手中。中共中央在巴西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决定率领一、三军团(即一、三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脱离危险区域,夜半从巴西出发,次日晨到达阿西,继续北上。9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指出“我们应该根据党中央正确战略方针继续北上”,“无论如何不应该再退回原路,再去翻雪山、走草地”,“南下是绝路”。
俄界会议
9月11日,中共中央为贯彻北上方针,再次电令张国焘“立刻率左路军向班佑、巴西开进,不得违误”。“中央已决定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同志指挥,并已令一、三军团在罗达、俄界集中”。
9月1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今甘肃省迭部县境)召开扩大会议。出席俄界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博古、凯丰、刘少奇、邓发、彭德怀、叶剑英、林伯渠、车维汉、杨尚昆等二十一人。会上,毛泽东作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根据这个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决定指出,张国焘与中央的争论,“其实质是由于对于目前政治形势与敌我力量对比估计上有着原则的分歧”。 俄界会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只发至中央委员一级,未向全党公布。关于北上红军的战略行动方向,俄界会议鉴于一、四方面军已分开,北上红军只有一方面军主力一、三军团,乃一致同意毛泽东提出的行动方针,决定改变川陕甘计划,经过陕北、甘东北,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首先在苏联边界,创造一个根据地,来向东发展”。俄界会议采纳了彭德怀的建议,决定将北上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陕甘支队以彭德怀为司令员,林彪为副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王稼祥为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为副主任。 9月13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七八千人,离开俄界,沿白龙江右岸,通过栈道,向岷山要隘腊子口前进。14日到达麻牙寺。9月12日 张国焘电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首长,电称“一、三军团单独东出,将成为无止境的逃跑,将来真会悔之无及”。又说“不拖死也会冻死”。要一、三军团“速归来”,一同南下,说什么“南下首先赤化四川,该省终是我们的根据地”。同日,张国焘电令右路军第四军、三十军南返。14日,四军、三十军自班佑、包座由原北上路线过草地南下。19日前后,到达毛儿盖地区。9月14日 中共中央再电张国焘,说明率军北上只是为着实现领导全国抗日的战略方针,并企图以自己的艰苦奋斗,为左路军及右路军之四军、三十军开辟道路,以利他们北上。中央仍希望张国焘改正错误,率军北上。9月15日 张国焘在阿坝召开“川康省委扩大会议”,并作出决议,行指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为“机会主义”和“右倾逃跑”,而把南下说成是“进攻路线”,并扬言对“经过斗争和教育仍不转变的分子”要给予“纪律制裁”。会上,张国焘策动一些人以突然袭击方式,威逼朱德、刘伯承接受南下退却的主张,反对中央北上的方针。朱德、刘伯承临大节而不辱,据理驳斥,坚持北上。张国焘发布《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提出“目前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大举向南进攻,消灭川敌残部”,“首先赤化四川”。17日,又发布南下命令。
天险腊子口
被红军打烂的腊子口敌军碉堡 (资料照片)
1935年9月16日,毛泽东率领由红一方面军第1、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的陕甘支队,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向陕甘地区进发,到达腊子口附近。
“人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腊子口是藏语的转音,意为“险绝的山道峡谷”。位于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东北的岷山山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咽喉要塞,素有天险之称。其间两山对峙如刀劈斧剁一般,沟底只有30余米宽,被水深流急的腊子河占去一大半。
为阻止红军北上,国民党军沿腊子口、康多一线布设了数道防线,尤以腊子口为重点。其中,国民党新编第14师师长鲁大昌在腊子口隘口处,部署了两个营的兵力,沿腊子山梯次配备了一个旅的兵力,在岷州城内还驻扎着四个团,随时准备增援腊子口。
无论如何,付出惨重代价刚刚走出草地、翻过雪山的中央红军,不能再走回头路。突破天险腊子口、打通北上通道就成为红军唯一的选择。
有长征“开路先锋”美誉之称的红4团,再次挑起重任,担任突破腊子口的任务。
16日黄昏,战斗打响。4连指战员在轻重机枪掩护下,发起猛烈进攻。狡猾的守敌凭借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等红军接近桥边时,才开始疯狂扫射。敌人的子弹像暴雨地般刮来,手榴弹像冰雹似的落下。不到一会儿,腊子口上火光闪耀,硝烟弥漫,狭窄的路上满是厚厚的弹片和没有拉弦的手榴弹。
上下夹击突破
红军连续组织的几次冲锋均告失利。次日凌晨2时许,红4团指挥员决定改变策略,以政委杨成武指挥2营继续实施正面进攻;同时,由团长王开湘带领1营的两个连从腊子口右侧攀登崖壁,迂回到敌人的背后进行突袭。
但是,两侧陡峭的崖壁,从山脚到山顶有几十米高,连猴子也难爬上去。正在大家发愁时,一个绰号叫“云贵川”、从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毛遂自荐,说他有办法带领突击队登上腊子口。
“云贵川”赤着脚,腰上缠着一条用战士们绑腿接成的长绳,带着一个系着铁钩的长竿子,他用竿头的铁钩搭住石缝里长出的歪脖子树根或者岩缝,像猴子一样一节一节地攀上了险峻高耸的绝壁。
在大家的盼望中,他终于登上山顶。靠着放下的绳索,突击队员拽着绳索,一个一个攀到崖顶,迂回到敌人的后面。
半夜时分,杨成武组织敢死队再次向腊子口敌人阵地发起猛攻。正当进攻受阻时,突然腊子口上空升起一颗白色信号弹,迂回到山顶的红军官兵如神兵天降,居高临下,向敌人没有顶盖的碉堡和阵地投掷手榴弹,敌人死伤大片。官兵们上下夹击,打得敌人丢盔弃甲,仓皇而逃。
腊子口一战,标志着红一方面军赢得了长征路上的险关之战,打破了国民党妄图用恶劣的自然条件“饿死”“困死”红军的阴谋。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红军踏上继续北上的征途(注1)。
注1:(《天险腊子口是怎样攻克的》稿件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16-09-08 09:54,文/图 据新华社)
编著者:左显成(1947.6— ),男,资中县人。1964年参加水电建筑施工,1978年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地下建筑毕业,在水电十局教授级高工退休职工,现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自费出版有长篇小说《我要成家》,《浓浓校园情》业已完成长篇小说《大山深情》和《花蕊夫》等作品。还写有诗歌和散文作品,发表在《西南作家》杂志、《中国诗歌网》、《人民网社区论坛》、《当代文学艺术网》、《四川文学网》、《麻辣社区四川论坛》、《美篇》。编著的《人民心中毛泽东》。
通联:都江堰市外北街408号, 邮编:611830. 电话18200569415,电话微信。QQ号593505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