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天涯羁客(嵌句“烟波满目凭栏久”)
文/王茹
客里幽思意自怜,东流一水醉江天。
烟波满目凭栏久,秋色盈怀尽化篇。

七绝 立冬(嵌句“秋风吹尽旧庭柯”)
文/王茹
秋风吹尽旧庭柯,霜色如如倍惜荷。
幸有东篱陶菊傲,笑迎冬令一怀歌。

七绝 下元节(新韵)
文/王茹
感恩先祖祭亡灵,大禹排忧渡众生。
福禄寿祈同寄意,丰年貤庆醮神明。

七绝 深秋帘幕千家雨(龙头令)
文/王茹
深秋帘幕千家雨,何处相思茂苑中。
但有笛音遥寄送,幽咽婉转此心同。

七绝 秋草(嵌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文/王茹
千山万岭绚流霞,霜叶红于二月花。
草色谁怜枯槁意,一怀愁绪寄杯茶。

七绝 秋吟(嵌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文/王茹
漫道秋来尽肃杀,飞花舞雪醉蒹葭。
陶菊绽蕊东篱乐,霜叶红于二月花。

七绝 晚秋
文/王茹
霓霞晚照遍彤云,雁阵南来共日曛。
露重霜寒应季候,客居游子意殷殷。

七绝 渔父
文/王茹
一轮明月照天穹,渔父孤灯向远蓬。
寂寂秋风霜露冷,谁人怜此白头翁。

七律 秋日寄怀(嵌句“烟波满目凭栏久”)
文/王茹
烟波满目凭栏久,幽绪盈心共影流。
如梦人生何以寄,咏怀志量总无休。
诗思湛湛千年意,枫色沈沈万古愁。
冷暖红尘观百态,酸甜苦辣任情讴。

七律 庆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王茹
红色江山万代长,精研国策布流芳。
一庭俊杰京畿聚,遍地秋光菊蕊煌。
铸梦复兴人乐乐,勤民引领意泱泱。
铿锵廿大奏金曲,华夏神舟再远航。

鹧鸪天•秋日(嵌句“烟波满目凭栏久”)
文/王茹
列雁南归日渐寒。千山枫色共流丹。荻花飞舞疑飘雪,篱菊舒张竞秀颜。
勤笔墨,醉瑶篇。客行孤影意诚虔。烟波满目凭栏久,漫把诗思向九天。

折桂令•晚秋
文/王茹
共秋凉、别样风光。水瘦山寒,梧叶飘黄。雁影长空,东篱菊灿,松竹青苍。
醉平仄、红尘逐梦。理瑶筝、调寄清商。游子他乡。笔墨吟情,诗咏愁肠。

乌夜啼•立冬寄吟
文/王茹
日益寒风紧,收藏万物冬临。萧疏草木蛩虫绝,夜觉冷来侵。
岁月尽如流水,苍茫宇宙寻寻。一怀旧梦勤勤意,笔墨寄丹忱。

惜琼花•秋意
文/王茹
枫林灿。篱菊绽。雪姿芦絮舞,丹桂香远。傲然清骨芙蓉伴。千里江山,青女霜扮。
望苍天,惊阵雁。共思乡客子,驰意无限。万川飞叶归根愿。羁旅伤怀,何日家返。

甘露歌•秋日吟怀
文/王茹
落叶竞飞思绪乱。飘零伤聚散。
犹自茕茕叹影形。珠泪竟盈盈。
此去经年怜旧梦。凄凄冷露重。
尽将幽怀吟素襟。文字寄丹忱。
苍山共墨心向远。夜夜孤灯伴。
鸿雁应时南路征。谁解个中情。

甘露歌•秋日
文/王茹
最是万川秋色好。休言霜鬓老。
三径香萦菊蕊开。怡悦在心怀。
稻浪金黄欣美景。丰年乐共庆。
桂子瓢香银杏黄。杯酒饮清觞。
江天浩荡鹰振翅。破雾穿云志。
南向北鸿勤暮朝。不惧路遥迢。

苏幕遮•秋思
文/王茹
意萧疏,思浩瀚。云淡天高,归雁争先返。陶菊东篱枝竞灿。银杏飘黄,一地销魂扇。
客途艰,浮梦远。故志悠悠,世事难偿愿。尽以诗词空顾叹。老矣廉颇,泪洒闲庭院。

苏幕遮•深秋示儿
文/王茹
菊花黄,枫色艳。一缕闲云,秋色登高览。万里江川欣鸟瞰。天地苍茫,锦绣谁妆点?
梦魂诗,家国念。壮志萦心,总把豪情泛。岁月如流还仗剑。双鬓犹残,老骥身垂范。

五绝 步韵斯云会长《秋夜行碧海湾栈道》
文/王茹
雁掠万重楼,诗心荡远舟。
孤怀凭素月,菊蕊话温柔。
附原玉:
秋夜行碧海湾栈道
文/斯云
南雁越高楼,
江波荡晚舟。
柳丝摇倩影,
秋意倍温柔。
20221028

七绝 步韵蔡瑞义会长《秋韵》(一)
文/王茹
归飞雁阵夜闻啼,月照窗扉画影低。
两鬓青霜伤既老,一庭瘦菊小楼西。

七绝 步韵蔡瑞义会长《秋韵》( 二)
文/王茹
苍茫世路任沉浮,归海江河汇万流。
列阵长空欣旅雁,遍山红叶醉金秋。

附原玉
秋韻
一、
殘荷蕭瑟夜烏啼,若雪蘆花雁影低。
一夢紅塵秋色老,半輪霜月畫樓西。
二、
西風落葉白雲浮,冷月凌空碧水流。
又見多情千里雁,喚來九縣一天秋。
拙詩呈正。蔡瑞義鞠躬!

七绝 壬寅下元盼瘟消(依韵李建中诗长《下元节寄咏》)
文/王茹
殷殷祝祷盼消灾,祭祀先人祈福来。
愿得水官为解厄,瘟驱疫去尽诗裁。
附原玉:
七絕•下元節寄詠
李建中(香港)
月圓霜序下元節,
大禹洪官解困來。
茹素誦經毋飲酒,
清心求賜好時開。
註:農曆十月又稱霜序

七律 秋夜闲吟(步韵卢向东老师《塞下曲》)
文/王茹
桂魄清辉万古圆,松庭朗照夜难眠。
秋窗寂落茕茕影,霜色轻凝湛湛天。
但以豪情驰竹管,还将幽绪化诗笺。
此生唯愿展襟抱,无意人间折节钱。
附原玉:
《塞下曲》
文/卢向东(四阿哥)
遥想中秋桂上圆,
庭空朗照夜惊眠。
疏星摇落人凭户,
玉露栖迟月当天。
援挽雕弓飞短羽,
喑嗟雁字断长笺。
何年老朽归桑梓,
解甲吴钩换酒钱。

七律 步韵李建中诗长《立冬有寄》
文/王茹
频书雁字醉天穹,流转韶光岁岁同。
枫叶犹妍还旧景,金秋已过复冬风。
千般世事萦心上,万物诗毫寄意中。
鸿爪雪泥行有迹,红尘史记莫言空。
附原玉:
立冬有寄
李建中(香港)
一幕晶瑩序碧穹,方知大造演無同。
北疆可免滂沱雨,南國將迎凜冽風。
白染還留蘆蕩上,黃塗已在稻田中。
雁行飛過武陵去,闊別人間萬慮空。

浣溪沙•贺梦天实验舱(步韵赵明心老师)
文/王茹
喜看又升实验舱。成功对接道恒昌。浩茫天宇任翱翔。
功业千秋描胜景,征程万里谱华章。宏兴伟绩烨煌煌。
附原玉:
浣溪沙•贺梦天实验舱
赵明心(虎霸)
筑梦蓝天实验舱,
升空点火起文昌。
追星逐月任翱翔。
几代高科兴大计,
千秋伟业写华章。
层楼更上铸辉煌。
(词林正韵第二部•韩偓体。)

菩萨蛮•秋日语(步韵赵明心老师)
文/王茹
人间寄客风霜路。光阴且莫轻辜付。逸曲醉聆听。诗吟伴月明。
夜深寒渐透。惬意杯中酒。追梦路迢迢。虔心不惧遥。
附原玉:
菩萨蛮•秋日语
赵明心(虎霸)
天涯倦客星霜路,
春秋陌上韶光付。
落桂醉中听,
枕前孤月明。
晓寒风浸透,
柳岸吹残酒。
音信恨迢迢,
乡心和梦遥。

忆秦娥•秋日(步韵赵明心老师)
文/王茹
秋叶落。无言廖寂还如昨。还如昨。客心羁旅,梦魂萧索。
别枝明月纷飞鹊。乡思难递松庭鹤。松庭鹤。疏窗孤映,残照楼角。
附原玉:
忆秦娥•秋日(仄韵式)
赵明心(虎霸)
东风落,隔窗悲雁情如昨。情如昨,乡愁依旧,怎忍离索。
数枝飞尽南枝鹊。家书难寄凭黄鹤。凭黄鹤,一帘梅影,却在隅角。

好事近•秋吟(步韵赵明心老师《好事近•秋冬美》)
文/王茹
飒飒拂西风,霜色晶莹山岭。菊蕊东篱竞艳,正清秋美景。
还吟词赋共诗篇,但把岁时敬。流转光阴瞬去,共盼春花盛。
附原玉:
好事近•秋冬美
赵明心(虎霸)
寒月挂晨空,
霜染金黄川岭。
满地菊花争绽,
赏暮秋美景。
斟词酌句吟诗篇,
皆把初冬敬。
更盼年终瑞雪,
孕来年春盛。
(词林正韵第一部)

玉楼春•晚秋(步韵赵明心老师)
文/王茹
独立寒秋闻朔雁。羁旅天涯人望断。荻花飞雪舞纷然,竞引客愁心绪乱。
怅忆春风杨柳岸。惜别依依云聚散。漫将离落问清筝,鬓染新霜伤物换。
附原玉:
惜春容•晚秋
虎霸(赵明心)
万里云天人字雁,
渺渺苍寒鸿影断。
西风凋木絮纷纷,
满目残阳荒草乱。
老去秋风衰柳岸,
皓月随人伤聚散。
几回魂梦玉楼春,
不道流年人暗换。

临江仙•暮秋深(步韵赵明心老师)(张泌体)
文/王茹
谁人频倾相思泪,千山万岭枫红。归鸿南去杳无踪。亭前独望,恨别怅西风。
醉心笔墨钦古圣,初心如故存雄。天高云淡意重重。勤敲平仄,壮志向清空。
附原玉:
谢新恩•暮秋深
赵明心(虎霸)
潇潇秋雨催花落,
望中减翠消红。
惊鸿归去影无踪。
樽前懒卧,
无意怨西风。
欲凭醉眼观今古,
埋磨多少英雄。
双眉凝恨意重重。
宫商恼我,
往事转头空。

鹧鸪天•送秋(步韵赵明心老师)
文/王茹
飒飒西风奏锦章。绵绵雨意倍添凉。山前溪畔蒹葭舞,月下庭前丹桂香。
欣菊蕊,赏秋光。诗思缕缕漫心房。登高远望南归雁,何日萍踪返故乡。
附原玉:
鹧鸪天•送秋
赵明心(虎霸)
雨打残荷奏乐章。
秋风带雨送寒凉。
清晨小院铺黄叶,
傍晚阶前金菊香。
迎霜露,送秋光,
丝丝惆怅涌心房。
倚栏眺望南飞雁,
一去无踪回故乡。
(词林正韵•
晏几道体)

蝶恋花•金秋(步韵赵明心老师)
文/王茹
落叶纷飞伤别树。蝶舞翩翩,诗意频追溯。箫管声声谁与诉。南飞北雁休言住。
霜色山林铺锦布。畅悦心神,游子思归路。平仄轻敲斟妙句。优游来去人生悟。
附原玉:
蝶恋花•金秋
赵明心(虎霸)
落叶飘然离远树。
溪水潺潺,
花瓣鱼追溯。
鸟语啁啾游客诉。
蝉鸣困倦林间住。
霜染层林三色布。
旷野神怡,
霞暮铺归路。
浊酒一壶斟醉句。
苍茫阅尽人生悟。

虞美人•抒怀(步韵赵明心老师)
文/王茹
一丝华发凝眸显。年少何重现。依然旧梦万般愁。恰又千山黄叶、正金秋。
山河岁月催人老。鬓染无须恼。寄情诗画意徜徉。明月清风盈抱、惜流光。
附原玉:
虞美人•抒怀
赵明心(虎霸)
陂塘水浅秋风显。
莲萎枯蓬现。
红消翠减惹人愁。
滿目萧然黄叶、
锁清秋。
日升月没天难老。
莫自寻烦恼。
境随心转且徜徉。
漫赏红枫黄菊、
度秋光。

玉楼春•立冬(步韵赵明心老师《玉楼春•秋逝》)
文/王茹
叶舞秋风频四散。山色萧疏绵亘远。枫红千树锦装妍,小扇轻摇银杏绚。
每以勤吟诗作伴。客旅他乡伤梦返。归鸿成阵把书传,秋去冬来光景换。
附原玉:
玉楼春•秋逝
赵明心(虎霸)
缕缕秋风云雾散,
碧水晴空秋色远。
湖边垂柳叶灰黄,
山顶红枫丹叶绚。
鹊踏枝头寻旧伴,
大雁南飞何日返。
冷风阵阵送寒凉,
满目萧条时令换。
(词林正韵•顾夐体)

草叶心语:本名王茹,自号草叶居士,金寨县梅山镇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六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金寨县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各网络平台及《中国民间短诗》、《暮雪诗刊》、《皖风徽韵》等纸刊。梦想:笔凝天地气,诗成万古文。

注:文中配图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