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四十多年
“失”而复得的寄书—《烟尘集》
作者:吴修亮

今年十月三十日,合家团聚,为伯父庆祝九十六岁寿诞。我有事晚去了一会,一进门,在此等候的堂弟,边递给我一个包裹,边说:“大哥,我借出去的书,终于找到给你送回来了!”这简直是一个大惊喜:漫长的四十多年啊,已经不抱希望的书,终于归来了!
一本书的回归,为什么让我如此激动和高兴?还得从四十年前说起。

一九八0年春,一个穿绿色制服的邮递员骑自行车来到家门口,要我爷爷盖章,说是有包裹,是北京寄来的。我和爷爷要来了手戳,(1)盖好章后,邮递员把小包裹递给我。拆开一看,是一本书。书的扉页用毛笔题着字:“仲止弟存阅,伯箫赠,一九八0年三月”,并盖着印章。仲止是我爷爷吴敬熙的字。原来这是我的本家爷爷吴伯箫给我爷爷寄来的他近期出版的散文书籍《烟尘集》。还附带一页书信。

吴伯箫与我爷爷是本家,加之两家过去都属于书香门第,所以兄弟倆关系很好。吴伯箫生活的耕读世家始于其太祖父吴嘉苞(字韶九)。爷爷吴翰翔(字健翮)为清太学生。父亲吴式圣(字化之),县师范讲习所毕业,任县教育委员,几代都是从事教育。而我爷爷的太祖父吴嘉懿(字朴庵),为清乙亥正贡,楝选训导,也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秀才。我的太爷爷吴式和(字惠庵)也是师范讲习所毕业,从事教育。爷爷吴仲止,高等小学毕业,子承父业,执业杏坛。共同的职业传承和交流,使我们两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和联系。

看到本家哥哥寄来的书集和信件,我爷爷很高兴。既为家族出了伯箫兄这个文化大名人感到骄傲,又为北京的大哥把他当成知音而激动。当即写了复信。
爷爷看着《烟尘集》中的篇篇战地作品,深为大哥枪林弹雨的革命经历而自豪,自然更回忆起兄弟俩小时候的生活情景和友谊。可以说,我爷爷手中的《烟尘集》是伯箫爷爷乡心的寄托,其厚重,对于家庭,对于故乡,不言而喻。
这本书是从北京寄过来的,我很好奇。爷爷看后,我就拿过来了。因为当时年龄小,对书里的文章看不大懂,也没怎么读。后来堂弟借去,之后又转借他人,结果传来传去没了音信。

一九九二年“全国吴伯箫散文学术研讨会暨伯箫杯散文比赛”在莱芜召开,我有幸参与了会议的筹备工作,逐渐对其作品产生了兴趣。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收集、研究吴伯箫的文章,也多次和堂弟讲让他再想办法找回这本书,一直未果。
近年因为修缮吴伯箫故居的原因,搜集相关的史料再度成了我的一项任务。虽说在几十年中我收集珍藏了一部分,然伯箫爷爷寄给我爷爷的那本《烟尘集》,饱含着先人的家族情怀,无可取代。然仍查不到下落。为此我没少感叹,后悔当时借出后,没有追着要回来!
多年来,我收集了吴伯箫的书籍、报刋、信件、各种资料一二百件,曾向“吴花园村史馆”、“吴伯箫文学馆” 等捐赠了一部分。也与“济南乡师(现明湖中学)”、“东北教育学院(今沈阳师范大学)”及一些对吴伯箫有研究的人士进行了交流,其余基本放入了故居中,供人们观瞻。然独缺伯箫爷爷签名盖章寄给我爷爷的这本书《烟尘集》,不能不说是重大遗憾!

在我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没想到,在为伯父庆生的家族欢聚时刻,“走失了”四十多年的吴伯箫爷爷寄来的《烟尘集》,在阖家团圆的气氛中物归原主!若两位爷爷地下有知,当含笑九泉!
此书饱含着家族的情谊和血缘的温度,应该出现在它应在的位置上。我会在适当的时候把这本“失”而复得的珍贵书籍放入故居展出,这也是吴伯箫对故乡、家族的关心、关怀的佐证。
2022年11月1日于吴家花园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