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
白 水
茶是中国人“出门七件事”之一,生活必备,自己饮用,客人来时奉上一杯,是待客的礼节,也是一件美事,有香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茶壶、茶杯也都赏心悦目,主客心情愉快,精神欢畅,说些意趣盎然的清谈,悠然会心。此情此景久久不忘,回忆时伴随缕缕茶香。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回想一下,这样的情景实在难得。见过电视上的茶道表演,喝过工夫茶,似乎已不是饮茶解渴,而成为一种仪式,一种艺术演出,营造美妙意境。
我可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更没闲工夫。小时候家里喝茶,别人问什么好茶叶,“哪有什么好茶叶?”爸爸说:“改改味,比白开水好喝一点。”那时喝的茶很便宜,记得有茉莉花茶、珠兰茶,香气浓,真的主要是用来“改改味”。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从前几年开始,生活稍稍安定下来,想着喝点什么茶,尝一尝不同味道。有的人把茶说得神乎其神,讲究这讲究那,妙不可言。对我来说,生活一向紧张,刚刚能喘口气,喝杯茶,主要是解渴,帮助消化,提神醒脑,感受不同的滋味。这种喝茶法实际上和“改改味”差不了多少。原本是农村中的庄稼人,没有多少讲究。
来韩国时,我带了一斤日照雪青,一块半斤多的普洱茶饼。中国是茶的故乡,韩国的茶肯定不多而且贵吧。不过没什么,少喝点又怎样?可以喝点别的,韩国人喜欢喝咖啡,自己也可以喝,又不是没喝过,味道也喜欢。原味的、加糖的、奶香的等,都喝过,能解渴提神,也补充能量。
到韩国之后,刚过一个多月,看着带来的茶叶逐渐减少,自己心思和在国内就明显不同,有点宝贝的感觉了。原先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味道,不曾仔细品一品,每天都喝,喝的时候心里还想着要做什么事情,自然没把心思放在喝茶上。况且每天喝,都差不多少的滋味,品不品的还有什么差别?品也品不出什么来,习惯成自然,熟悉得几乎没了感觉。可是现在,眼看茶叶一点一点减少,心里的珍惜就一点一点增多。本想这差不多得喝几个月吧,可是才一个多月呢,就少了许多。不能再像刚来时那个喝法了,要节省点慢慢喝,好好地喝。
于是竟慢慢品出茶的滋味,有了和以前不同的感觉。日照雪青颜色青绿,细小的茶叶条索紧密实诚,透着一股精明干练的劲头,蕴含天地自然精华,隐隐的香气沁人心脾。泡在水中,叶子舒展开,碧绿莹润,茶汁透亮明净。那样子,让人仿佛看到一幅茶园美景。阳光普照,温暖明媚,云雾消退,茶树叶子闪闪发光,把空气也染绿了。慢慢喝一口,齿颊生香,神清气爽。仿佛把茶园中那种天地和谐、生机焕发的状态带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中。
“时位之移人也”,如果不是在韩国,不是因为这份珍惜,还真不会有这种感觉。普洱茶也剩得不多了,也慢慢感觉到它特有的滋味。这块茶饼很普通,人们所说的“口粮”茶。关于喝茶,从来不曾有什么“宁吃仙桃一个”的想法,老百姓就过老百姓的日子。普洱茶饼黑中泛黄,有的地方还黏着包装纸的碎片,一张小小的标签纸和茶叶压在一起,变成黑褐色。普洱茶产在潮湿炎热的云南,“渥堆”发酵,变成这样的颜色,产生一种很特殊的香味。
普洱茶中蕴含了南方水土的营养和炙热阳光的能量,包含储藏发酵的时光,还有无数微生物发生的无数种化学反应过程。看暗红颜色的茶汁从茶叶上升腾或流溢出来,心里不禁欣喜,觉得神奇。仿佛禁锢在茶叶中的美丽精灵开始舒展腰肢,轻歌曼舞。闻一闻,很醇厚的香味,直进入你的体内,和身体融为一体。再闻一闻,仍然是这种感觉,而且更加舒泰熨帖。无法言说的一种感觉,仿佛全身心都有了感动,他乡遇故人,遇知音,久违的亲切,无尽的情意,心心相通相融。喝下去,便是相互握手、拥抱,不需要语言,因为身心合一,从舌尖到腹中,到头脑,到血脉的每一处末梢,都引发出感动。不由得要静静坐下来,脸上显出欣慰的神情,只是因为生命中竟有这样的感动。感觉不好说明,感悟更难言传,实际上这些都是血肉之躯的产物,所有的感动来自躯体内部的活动,无外乎种种物理变化、化学反应。我想普洱茶把活的生命带入人的体内,演绎天地自然还有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神奇造化。
喝点咖啡吧,茶叶不够用了。韩国人喜欢喝咖啡,学校内外到处都有咖啡店,自动售货机里有罐装咖啡。韩国学校里没有午休,吃过饭,师生喝杯咖啡继续上课。学校外面的政府机关和企业公司里也是这样,咖啡文化来自西方,刺激提神,保持工作、学习的兴奋状态,这倒合乎韩国人拼命工作、性子急的特点。从商店里买了小袋包装的咖啡,冲泡后喝到嘴里,和在中国喝的一样,稍苦,也甜、香。浓浓的汤汁喝下肚去,长精神,还撑时候,里面有糖,有能量和营养。
这样的咖啡没喝多长时间,觉得有点腻了。看着浓稠的液体,思量自己的精神状态大概要成这个样子了。哪有茶的清香、透彻、明净、安宁。大概是有糖分的原因,于是买来纯咖啡,虽然少了黏稠的感觉,苦味更明显,让人皱眉头。似乎肠胃也会皱眉头,苦着脸,要把愁怨发泄出来,咖啡的精神头是这样出来的?如果这样的话,虽然可以让人紧张、有力量,凝聚心神,但相比之下,饮茶给人的感觉更加和谐自然,轻松宁静。不过咖啡的那种香味让人觉得温暖,醇厚,不由地喜欢。
索性就好好地深入体验一下咖啡文化。这和中国的茶文化不同,也是韩国文化的重要方面。于是约朋友去咖啡店,品尝不同的咖啡,什么卡布奇诺、拿铁、玛奇朵、浓缩咖啡等,经常喝的还有一种名为“亚美利加”的咖啡,后来明白是“美式”咖啡。以为习惯成自然,自己不怕苦,适应能力强,还想要理解咖啡文化,但实际上,我已多年习惯喝茶,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来习惯咖啡,是不容易,更是不可能的。主观意愿是一方面,可是身体、心理的状态不可能说变就变。一段时间之后,觉得浑身不大自在,说不清的一种感觉。似乎不再有一点原来那种神清气爽、悠远闲适、轻盈灵活、安然宁静的感觉。把自己喝成咖啡的模样了吧,那么浓厚沉重、黏稠固执、紧张激动,不由得要去做些什么事,说些什么话,要排遣发泄,才能有心理的放松和平衡。
这真是两种不同的感觉,很奇妙。忽然觉得,这也正是中西艺术乃至文化的不同。中国人追求心安理得,修身养性,“万物皆备于我”,不向外求,不役于物。西方人则不能“心安”,不能静下来,要认识和征服世界,永不满足,也永不得安宁。因此,西方人从欧洲出发,将自己的势力四处扩张,遍及全球,又探索宇宙,向浩瀚的太空进军。而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自足圆满的精神世界。现在中国人也喝咖啡,西方人也喝茶。人们总是要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吸收外来营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韩国也出产茶,到商店里面看看,一排排地摆放,上面印着茶叶、茶园的漂亮图片。在这些茶叶的旁边,还发现更多种类的茶:大麦茶、小麦茶、玉米茶、大米茶……就是把这些粮食放锅里炒得发黄,有焦煳味,用来泡水喝。韩国人有这样喝茶的习惯,有一次和韩国同事去吃石锅拌饭,最后用水煮一煮锅底上米饭锅巴,“这样很好喝的。” 同事说,尝一尝,确实有香味。我不买这样的粮食茶,也没买那种真正的茶。还是将就将就吧,寒假过年回来时多带些茶叶来。
韩国有咖啡店,也有茶社。有一次中文系老师们去市里去吃饭,然后教授带我们去喝茶。茶社在一片商业区里面,规模不小,屋里到处摆满各种茶和茶具,许多是中国出产、制造。最里面还设有一个小间,门上悬挂一块不大的牌匾,上书“德不孤”三个汉字。《论语》中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主人正是一位热情好客、广结善缘的老板,身着宽松素雅的传统韩服,仙风道骨,超凡脱俗。他给我们泡陈年普洱茶,很小的茶盅,喝一杯口齿生香,喝两杯畅快提神,喝三杯身心舒泰,悠然自得,再喝一杯几乎要忘了周围世界,回到中国。怎么这样?是主人太好,茶太好?是自己多时不喝茶,有太多想念?还是茶真的是可以医治百病?在历史上,茶最早是用作祛病药物的。
一位朋友从中国来,我到他宿舍去问候、聊天。“你喝不喝山东的茶?我带了日照雪青来,喝一杯?”我说“好啊”。他烧开水,取出茶叶,在杯子里泡好,放在我面前。看着碧莹莹的茶水,翠绿鲜嫩的叶片,我心里不由喜出望外。他乡遇故人,何况还有朝思暮想的好茶叶!
“我把这种茶带到西安去,同事都觉得好奇,不相信山东出产茶叶,觉得茶产在南方,好茶都是南方的。你喝这茶怎么样?”朋友问我。我说:“我经常喝这种茶,挺好的。香气浓厚,耐冲,味道醇正。”“我同事都没喝过,他们都不认这种茶,不过我喝着感觉也不错。我在西安工作,每年在山东老家呆的时间短,以前还真不知道山东也有茶叶。这是老家人送我的。”我说:“南方茶叶多,山东是中国出产茶叶最北的省份,主要在日照、青岛、威海等这些比较温暖湿润的沿海地方,记得泰山上还有‘女儿茶’,产量比较少。其他地方好像没有。这些沿海地方光照充足,空气清新,湿度大,经常有海雾滋润,再加上位于北方,温度比南方低,茶叶生长慢,所以茶叶味道和南方的不一样。”
我和他都是山东人,觉得山东真是好地方,历史文化、地理气候、物产资源等都得天独厚,后来不禁都笑了,自己夸自己,太不谦虚,幸亏没有外人,只我们两个。茶叶真的很耐冲,两三杯喝下去,还是清香甘洌,精神头十足。而且营养丰富,不只是有那些香味,还很醇厚,有实实在在的粮食、果实的感觉,真好,是什么呢?想起来,像炒熟了的栗子一样,香喷喷、油光光、黄澄澄,吃下去,立即有精神有力气。
我和他边喝茶边聊天,兴致盎然。国内国外,历史与未来,神思悠远,不时慨然感叹。我俩年龄相近,经历相仿,都来自山东农村,从田间地头走出来,一路努力,现在都在这所韩国大学里工作。再想想家人、民族、国家,从艰难困苦到现在这样丰衣足食,不断发展,不由地有许多话要表达。我们聊到很晚,记得告别的时候还有些留恋,不知是因为说的那些话,还是喝的家乡茶。
期末考试结束,我把试卷带回研究室。正要坐下休息一会儿,有人敲门,原来是刚结束考试的学生。他有些不好意思,笑着说:“老师您好,谢谢老师,送给您的礼物。”说着把一个礼盒放在桌子上,我一看,原来是一盒茶叶,“正山小种”。久闻其名,我又惊又喜。我说:“你太客气了,不用送什么礼物。”学生说:“真的很感谢老师的关照,表示一点心意。请您收下,不要客气。”我想起来,这个学生性格内向,比较害羞腼腆,不大好说话。我经常提问他,让他多一些练习口语的机会,后来说得不错,也变得大方活泼一些。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教学工作,不能因此就要收他的礼物。不好拒绝,又不愿白要人家东西。看到桌上一本《论语》,这是我从中国带来的,随手翻阅。我拿起来给他:“谢谢你。这是我从中国带来的一本书,送给你吧。中国人都知道它,都要学习。”他看见书名便说:“我们韩国人也知道,‘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我们从小学习。谢谢老师,我一定好好读。”他高高兴兴接过去,告辞走了。
看着桌上的这盒茶叶,我不禁有些激动:回国后要好好地喝茶,下次再来韩国,一定多带些茶,什么铁观音、碧螺春、龙井、雪青、普洱、毛尖、云雾,还有这正山小种,多多益善。光想想这些名字就很高兴,仿佛游历中国的千山万水,感谢天地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感叹无数中国人的勤劳智慧。那时,在韩国静下心来喝中国茶,和朋友一起慢慢品味,会更好地懂得茶,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白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