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俭亦为居官立政之本
——清初扶风知县丁腹松勤俭立政才守并驱的故事
翟功印 撰文
2022年5月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载有一篇题为《不以利害移操守》的文章,大意是说,在名利面前、得失关口、毁誉之间,该如何取舍和选择,是检验一个人的试金石,最是考验品质,最能看出境界。
文章讲到:江苏通州举人丁腹松受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之聘,做他儿子成德、揆叙的家庭教师。又值会试之期,明珠明里支持他去应试,暗里却为之打通关系,使他金榜题名。丁腹松得知真情后大哭道:“我一生名节全然扫地矣!”立即打点行装,返回家乡隐居起来。临行前,成德受明珠之命送给他的万金汇券,也被他烧掉。在个人利害攸关之际,丁腹松守持“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的人生底线,为人能做到如清风朗月、风骨铮然,不因利害得失而改变其坚贞操守,实属难能可贵。
据清顺治十八年《扶风县志》、嘉庆二十四年《扶风县志》、清末民初徐珂《清稗类钞·考试类》等相关史料考证:丁腹松,(1659年-1739年),字木公,号挺夫,清初通州海门县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考中举人,时年25岁,后会试屡屡不中。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殿试发榜,丁腹松位列三甲第四十八名进士,这一年,丁腹松已经年44岁了,授内阁中书。康熙五十年(1711年)岁次辛卯春,受朝廷外放赴扶风任知县,时年五十二岁。
丁腹松一到扶风,乍见城墙倾塌,市井萧条,学馆官设,满目凋敝。正因为扶风自古为军事交通要道,百姓才苦于赋税兵役之征,痛于恶霸流寇之欺,不由得一番伤叹。然而欣慰的是,扶风民风崇尚勤劳节俭,品物能尽用即用,处处精打细算,这与他一向的俭朴生活习惯恰恰吻合。
但丁腹松毕竟是南方人,生活再俭朴也比北方人的条件要便捷富丽得多。当时的三百年前的扶风古县城街道坡势很陡,一个堂堂的县老爷却没有一台轿子,他有时接待上面的官员,还要向富人家借轿子。
县衙大堂二堂的桌子上没有桌布,靠椅上没有椅套,三堂四堂及花厅仅有旧方桌两张,几一张,椅六把。他的属吏想为他改善一下办公设施,一天,便私下自各里社下派征收来了二十两银子,当把钱拿来准备购置让他审批的时候,丁腹松大发雷霆,狠狠批评了下属,出示了禁令,严格杜绝铺张浪费,并要求下属把钱用在日常必需,召工制造或其它购置上。
丁腹松在《用物留册记》中有句:“许夫子命以勤俭二字,人但知为保家之计,不知居官立政之本,正不外此。”并将“勤俭”铭于私印,曰:“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后来他的老师给他赠题了一幅匾额:“才守堪驱”。才指才能,守指操守。
有鉴于扶风县新遭兵燹,民生困苦,丁腹松首先上书请示废除苛捐杂税,减轻徭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寻访民瘼,体察民情,兴利除弊,与百姓同甘共苦,深得民心。他在扶风县令任上七年半,政绩斐然,声名远扬,位列秦中第一。并将顺治十八年扶风知县刘瀚芳主修的《扶风县志》充实完善,而不求名利。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秋冬之季,丁腹松因足疾辞官回乡。扶风百姓闻讯后,拦住他的车马,舍不得让这位勤政爱民的父母官离去。面对如此爱戴自己的百姓,丁腹松一时无言。恰逢这一年大旱,丁腹松就回头对来送他的县衙属吏们说:“我今向上天祈雨,若上天觉得我丁某人这几年在扶风县任上尚未辜负百姓,肯接受我的祈求,就降一场甘霖,也算我酬谢百姓们待我的一片真情了。”过后没多久,一场滂沱大雨果真从天而降。
2022.11.14
尔!

翟功印,陕西扶风人。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原副秘书长兼《诗词家》报副主编,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暨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人民书画院副院长,宝鸡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宝鸡市榜书家协会副主席,扶风县政协九届常委,扶风县文联副主席,扶风县书法家协会主席。著有《中国嵌名题赠辞海》《吉祥语组合字书法浅探》等。




